把常规做规范就是特色

发布日期 : 2011-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肥城市仪阳镇中心小学 纪成涛

近年来,“创特色学校”的口号逐渐流行起来。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理念指引下,很多学校瞄准了素质教育的“软肋”,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艺术教育、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一些易于显性展现的领域的拓展,以求在某一方面独树一帜,凸显特色。经常会听到有些校长这样说:“抓就要抓一些别人看得见的,这样容易形成办学特色。”于是,也就出现了装订精美的校本教材,“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的校园文化,“琴棋书画”为主的艺术教育,等等。这些办学特色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变革,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然而,由于一些学校对办学特色的片面理解,使得特色背后隐藏着种种危机。钱理群先生说:“人们老是追求宏伟的目标而忘记了常识。”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这“宏伟的目标”不就是学校特色吗?而“常识”就是那些“不容易被看见”的常规。忽视了常规,为了“特色”而“特色”是毫无价值可言的。

因此,笔者认为,在这“特色林立”的大潮中,坚持把常规做规范,还学校最真实的教育,就是自己的特色。

有人可能会问,常规不就是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学生,再加上业务学习、听评课之类的吗?这些琐碎的东西每位教师每天都在做,怎样形成特色呢?是啊!就是这些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东西,谁能说都做到了规范?就拿“作业的设置与批改”来说,《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中是这样规定的:“布置作业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注意作业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增强作业对不同学生的适应性和选择性,做到适时、适量和科学,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可是,我们的作业有没有认真“备课”?也就是说,我们有没有对设置的作业进行分析: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是否是开放性的?是否可以供学生自主选择?是否是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是否满足了优秀学生的需要又不增加后进学生的负担?进而再深入分析:学生是不是喜欢作业?如果有不喜欢作业的,应该怎么做?也就是说,仅仅“作业的设置与批改”这一项规范,我们就要考虑这么多项内容,才能做到基本规范。此时,有人可能又会说,这些细节问题应该是教师考虑的,作为管理者不可能对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研究这么细致。可笔者认为,教育不关注细节,何谈特色发展?

因此,笔者觉得,绝不能将“办学特色”凌驾于“常规”之上。作为普通的中小学校而言,认真解读每一项常规的细节,把常规做规范,方为上上之策:关注每节课的教案是否符合学情,关注每节课是否有效,关注后进生是否得到了发展。当教师的读书学习成为习惯,当高效课堂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当“辩课”成为一种风气,当教学问题成为研究的内容……到那时,常规的规范已经成为学校的文化,“特色”自然不就呈现了吗?

其实,说到底,“特色学校”不是“创”的,而是学校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文化积淀,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投入财力和物力就能“创”出来的。所以,笔者要对那些正在为“没有特色”而一筹莫展或者正在为“创什么特色”而苦闷的领导说:坚守教育的本真,把常规做规范就是特色。

 

(《山东教育》2011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