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一名教师落伍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发布日期 : 2011-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本刊通讯员 李淑敏

不让一名教师落伍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德州市德城区新湖北路小学校长吴艳霞的治校理念


德州市德城区新湖北路小学,是一所只有26名教师、12个教学班的小学校,虽身处城区腹地,但在2007年以前,在校生不足300人。令人惊喜的是,从2009年以后,该校一跃进入全区小学办学水平综合评估前三名,教育教学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校生迅速增至606人。是什么原因让学校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该校吴艳霞校长如是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想认识统一,是强化执行力的关键。一所学校的教师如果没有了殚精竭智、积极进取的职业精神,校长的一切完善的计划和良好的愿望大半会沦为空谈。”

我处逆境当自强——把教师凝聚在学校发展的大旗下

小学校生源少而杂,社会声望不高,学校发展后劲不被看好,教师身处其中很容易妄自菲薄,产生消极心理。在此情况下,学校想要取得快速发展,气可鼓,不可泄。只有学校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教师才会有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响亮地提出了“校小不气馁,财弱不自卑,人穷志不短”“事在人为,业在人创,路在人走”“我进步,学校进步,我强大,学校强大”“物质上可以贫穷,精神上不能薄弱”“大干快上,在新湖北路小学的大辞典上取消薄弱,写满优质和一流”等一系列催人奋进的口号,激发教师居弱图强、敢于超越的豪气,把教师凝聚在学校发展的大旗下。认识上的统一,为我校教学工作走向优质,完成了思想上的储备。

众人划桨开大船——依靠榜样和民主的力量开拓前行之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榜样的力量不容忽视。领导班子成员在工作上率先垂范,合心合力,“5+2”“白+黑”,尽职尽责,用心干事;党团员率先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勇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先锋;广大教师心有标杆,眼有榜样,利用教代会、座谈会、手机短信、电子邮箱等形式,献计献策,以主人翁精神服务学校,呈现出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可喜局面,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逐步形成,教学质量意识有了明显增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我们倡导为了一切孩子,不让一个学生掉队,首先应该做到:不让一名教师落伍。”

磨刀不误砍柴工——“六会”“四写”与读书活动为教师成长助力

针对教师基本功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学校利用“六会”“四写”活动再提教师“基本功”。“六会”:会与家长交流,会和学生座谈,会写一手好字,会说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会熟练运用多媒体,会制作课件;“四写”:每周写一篇教学随笔、一篇读书笔记,每学期写一篇教育案例、一篇教育论文。通过交流评比,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教师教学基本功逐步扎实。引导教师大力读书,从开展“教师读书工程”到“读书月书香行”,从“青年教师读书会”到全体教师的“博学论坛”,读书已经成为全校教师追求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人同行有我师——学习和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行走方式

“走出去学,请进来讲,推出去比,坐下来思”是我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轮派教师去外地学习,回来写总结,登讲台,述体会,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到兄弟学校聆听专家讲座,邀请市区领导、教研员进行教学指导、教科研培训;邀请外校优秀教师来我校示范答疑,为青年教师搭台铺路;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课堂教学大赛、基本功比赛、论文评比等活动。大力开展“三思”,边学边思,边教边思,边研边思,把思考上传学校网站,记入教师博客,以利共享交流,促进整体提高。

“我们提出让‘优质’成为学校的追求,引导教师树立优质意识,学校用制度规范,用行动引领,使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没有规矩不方圆——“十环节”“三管理”营造扎实的教学氛围

抓好教学“十环节”: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备课、课前2分钟候课、高效上课、课后反思、作业布置、作业批改、学困生辅导、单元达标检测、期中期末水平检测。十个环节,环环相扣,环环做到“精、细、实”;“三管理”即针对教学常规建立的“办公室组长日督、教研组长周检、教导处月查”的三级教学管理体制。各项教学工作,有布置就有检查和反馈。周检、月查的结果均以《常规检查通知单》形式反馈到每位老师手中,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常规工作学校“会会讲,周周评,月月总”,无论是谁,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

人有恒心万事成——“八课”制度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加油泵

学生要全面发展,首先在学习上不能掉队。而要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关键还在于增强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我校坚决向40分钟要质量,不让“补习”伴随学生成长,大力建设“八课”制度,较好地达到了这一目标。总体来讲,有每学期一次旨在整体推进的“激励杯”大赛课,功夫用在平常的每周“研讨课”,针对青年教师提高授课水平的“周接力指导课”,加强督导的“日蹲班课”“快速抽查课”,促进“看、摹、思”的“名师导航课”,借助外力增压的“家长评教课”,家长社会资源为我所用的“客串教师课”。“八课”制度已经成为我校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张“王牌”。

“因为我们有了‘不让一名教师落伍,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办学理念,所以在制定学校政策上也有了一些看似偏颇,实则公允的做法。”

一个“死理”认到底——“让每个孩子过关”成为评价教师教学的硬杠杠

借鉴我区先进学校的经验做法,我校逐步修改完善了包括近30项教学量化考核标准,调整教学常规、教学成绩、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量化考核中所占的权重,以激发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实干精神。针对一部分教师只注重优等生而忽略学困生的现象,我校在考察教师教学质量时,加大了对有效帮扶学困生的教师的奖励。有了这样的导向,我们的老师在学困生帮扶工作中动足了脑筋,师师联动、班班联动、家校联动,建立助学成长记录袋……尽人师之能,在学困生身上下大力气。当然,在重视学困生的同时,我们还采用分层教学法,让优秀生出类拔萃,给中等生足够重视,让各类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受益。

舍得重锤敲“闷”鼓——“逼”着“后进”的教师走向前台

本着不让一个教师落伍的基本理念,我校大力实施“老年教师当模范,中年教师做示范,青年教师求规范”的“三范”工程,为教师分层确立努力的目标,取得了一定效果。

对于个别学生不满意、家长有意见的“后进教师”,我们也决不放弃。学校曾从县里调进一位老师,来学校第一学期,工作总结时,竟当众把“兢兢业业”读作“克克业业”,素质可见一斑。学生家长的反应强烈,我们除了在校内积极想办法,为其搭配师傅,促其读书练基本功外,一学期委派她两次到济南、一次到北京参加学习。有些老师不理解,认为有钱应花在刀刃上,应该派优秀的教师外出学习。我告诉大家,我们学校人员少,透明性强,哪个教师稍差一点都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这位老师感受到了学校的信任,自己有了压力,学习相当认真,自信心有所增强,现已基本胜任教学工作。舍得重锤敲“闷”鼓,不允许后进的老师自甘平庸,逼着他们走到台前来,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

“让激励充满校园,构建学校激励文化,强化了师生自主发展意识,最终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不怕山高怕脚软——激励教育扬起学生主动发展的风帆

美国教育家雷思赫奇说:“激励能扬起孩子生活的风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尤其需要父母、教师、朋友的激励。”基于这种认识,学校把“让激励充满校园,让学生充满自信”作为办校目标之一,大力构建以“激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让激励充满校园”几个大字迎着朝阳闪闪发光,楼道里“校园之星”长廊群星璀璨,班内墙报“我最棒”“我能行”“我是小明星”栏目熠熠生辉。这种激励理念写在了墙上,更写在老师的心里,我们汇总教育教学激励性评语100条,交给教师熟记活用。

学校已开展六届“激励杯教学大赛”活动,初步形成了“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驱动学习行为—激发学习成功—形成自我激励”的激励课堂教学思路,构建起“情感激励——营造和谐氛围,参与激励——追求师生互动,展示激励——搭建欢乐平台,评价激励——树立学生自信”的“四激励课堂”。对学生作业评价:对错情况用等级评价,书写质量用ABCD评价,作业亮点用激励性语言描述评价。周末、假期通过开放式作业、选择式作业、个性化作业,给每一位孩子提供表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实践平台。

不怕山高怕脚软,激励是开启学生心门的钥匙。多激励多赞美,用发展动态的眼光挖掘孩子的潜能,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抬头挺胸,阔步前行。激励教育扬起了学生主动发展的风帆。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外力靠政府,内力靠学校。短短两年的时间,德州市德城区新湖北路小学依靠文化引领、制度创新和真抓实干,实现了一个薄弱学校破茧成蝶的变化。和先进学校相比,他们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发展的现实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信心,相信他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描绘出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山东教育》2011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