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师相比我们缺少什么

发布日期 : 2011-06-05点击次数 : 来源 : 海阳市育才小学 孙 娜

近年来,我们看了不少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文案和上课的录像光盘,也听了不少的观摩课,尤其是有幸直接聆听了支玉恒等名师的研讨课。这一切不仅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无穷魅力,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名师的差距;更是不止一次地让我思考:与名师相比,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我们怎样才能干好自己的工作呢?怎样才能缩短与名师之间的差距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对比和反思,我觉得在备课、授课、教后反思等教学的基本环节上,我们与名师的做法还有很大的距离。

一、缺少有效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然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备课时有一个通病,即:未认真读懂、读通文本,就急忙翻“教参”,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实录,把别人的教学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结果常常事与愿违。而名师的备课则是用整个生命在备课,即使是一篇已经可以熟读成诵,执教很多次的课文,再次执教时,他们仍旧会花大量的精力去反复思考,重新整合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如王崧舟老师为了教好《只有一个地球》,一次次琢磨,一次次反思,一次次超越,最终臻于完美。窦桂梅老师为了上好《秋天的怀念》,曾九易其稿,其间的艰辛让人深深折服……名师的备课经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课应该这样备——深入教材,走进文本;跳出教材,走出文本;品味教材,回归文本;研究学生,设计教法。让人性、个性、感性陪伴我们和孩子一起走进教育的殿堂,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二、缺少过程关注

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时候尽管我们的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是“灌输式”,学生总是沿着我们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我们总是在事先安排好的空间让学生开展“自主”活动,而对于学生有创意的一些想法置之不理,对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因为我们看中的是最后能否按照计划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这样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不管我们的教学设计怎么精彩,那都只是一时的新鲜,学生获得的知识也仅仅只是在大脑中留下一点印记,很快就会被遗忘。而且有些知识由于学生没有经过生活体验,课后也没有多少实践机会,理解上又不能很好地加入自己的情感色彩和心理感受,所以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多停留在表象的层次上,因而长时记忆很难奏效。

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我发现他们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发现、探索、体验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眼光观察世界,用他们自己智慧的大脑思考问题,把搬运知识的过程转变为体验知识的过程。所以名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总是把自己手中的知识预留一点让孩子去研究、探索,以给孩子亲身体验的机会。探索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也决不暗示;学生迷路时教师也不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当学生探索过程产生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激发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继续向前探索,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

三、缺少教育机智

艺术家往往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某个美丽的瞬间,如果正面不行,那就来个侧影;如果有些单调,那就选个背景。其实名师就像艺术家一样,善于从不同的方面来创造教育契机。他们能从学生平时的“错误”中捕捉、挖掘到精彩的另一面,并将这精彩的瞬间进行放大,演绎成永恒的美丽。所以在名师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孩子的优点,即使有缺点那也是美丽的缺点。

有这样一则案例:浙江黄岩郑审机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在教学“8的加减法”,讨论5+3=   )时,居然有个学生边举手边站起来大声说:“531。”全班学生哄堂大笑。眼看一节观摩课就要泡汤了,听课的老师都为郑老师的学生捏了一把汗:这学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怎么会如此答非所问,岂不是弱智?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郑审机老师并没有显得有丝毫的慌乱:“哦!53还会得1?你是怎么想的?请说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学生回答:今天是星期五,再加3天,不是星期一吗?所以53等于1。(说完后这位学生得意地笑了)郑审机老师:“原来是这样的531呀。那么实际应该怎样说更好呢?”经过全班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后,学生总结:53只能得8,因为一个星期只有7天,87才得1

看完后我们不禁为郑审机老师的教学艺术叫好,更重要的是从郑审机老师身上我们学会了怎样正确看待孩子美丽的错误。“531”,面对孩子的“异想天开”,郑审机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观摩课能否成功,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否定和批评;也不是因为害怕学生还会再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错误观点,而阻挠、制止学生;更不是不假思索地将学生的观点定性为“乱说”。而是采取保护的态度,鼓励学生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此时课堂上的讨论比让学生练习,多做几道8的加减法题目更有价值。精彩只在一瞬间,抓住瞬间的精彩不仅需要我们老师有敏锐的双眼,更需要我们教师拥有高超的教学机智。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其中也许就蕴涵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错误”就是“美丽”。这种“美丽”,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在学生平时的“错误”中捕捉、挖掘、积累和培养。试想如果郑审机老师对孩子“稀奇古怪”的想法表现出或茫然无措、计出无从,或者是大发雷霆,不仅不会有公开课的成功,还有可能会把原有的成功转变为失败,把学生推向反面,从而极大地削弱教师的个人威信,严重损害自己的形象。所以,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能像名师一样换个心态和角度去看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会发现这些缺点和错误其实是很美丽的。只要我们能给以适当的提点,每个学生的缺点不仅具有转化成优点的可能,而且也完全能够转化为优点,转化成发展的新起点。

四、缺少教后反思

以前,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大多把教学反思看成是自我封闭的思考,把反思记录当成是额外的负担,所以我们根本不习惯写教学反思,认为反思很耗时,与其写教学反思还不如抓紧时间备课、辅导学生或批改作业来得实在。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课都是这么上的,并且都已经形成了套路,实践也证明我们的教学方法行之有效,干吗还要反思。现在,随着教学反思的广泛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课后有时我们也在写反思,但往往我们的教学反思不是无关痛痒,就是无病呻吟;虽然有时我们也觉得自己某堂课没上好,某个环节没处理好,或发现学生的作业正确率与自己的期望有距离,也尝试着反思,但我们的反思常常就是简单地记录为“这个问题采用这样方式处理不恰当,应该采取另一种方式讲解”,并没有深究其成功与失败原因,以至我们的教学反思常常因找不出课堂问题症结而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

名师的教学反思是讲究技巧的,它不仅仅是对课堂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采用“钢笔录象”的方式,把一个动态的课堂变成文字式的“课堂教学实录”,进而将自己再次置身于整堂课的教育情境中,整体审视本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预先设计的目标,本堂课有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败了,那些失败的地方下次再教时又该如何修正和完善,并及时将课堂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偶发的事件、顿生的灵感、知识的缺漏、思维的障碍、教学的困惑等稍纵即逝的东西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写好后,也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就自己的反思内容和看法与同事进行交流与探讨,通过交流引发更深层次的反思,达到相互学习借鉴,成果分享,共同提高,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山东教育》20115月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