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背后的学校管理文化

发布日期 : 2011-05-05点击次数 : 来源 : 淄博市张店区科苑小学 姚丽君

七八年前,新任领导实行教师签到制,每天有一名领导在校门口值班,在检查学生到校的同时,也检查教师的到校情况,等到规定教师到校的时间一到,领导便会把签到表拿走,没有签名者视为迟到,每周汇总教师的出勤情况并进行通报批评。经过了一学期的时间,我们发现,教师迟到的现象越来越少,很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到校都很早,迟到的人就集中在几个人身上。于是新学期初,校长宣布教师不再签到,但是仍有领导值班按时检查教师的出勤情况。情形和上学期大致相同,于是学校领导对于经常迟到的人员进行了集中谈话。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教师不再出现迟到现象,即使有人迟到了也会主动到领导那里说明情况。于是又是在新学期初,全体教师会上,校长再次宣布教师签到制及领导检查教师的出勤制度不再执行。

从我校的“签到史”来看,这实际是一种学校管理文化不断重建的现象。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最初的签到制度是对教师行为的一种约束和规范,从而使学校的工作能秩序化运转。当学校发展到一定程度,教师的思想统一,工作积极,自我要求严格时,教师的签到制已经是形同虚设。如果继续实行,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因为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对尊重的需要高于对物质的需要,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胜于对金钱的要求。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获得精神上的释放,最大的苦恼是精神上的禁锢,能力上的压抑。这个群体不仅需要用制度来规范,更需要文化来激励、来激发、来唤醒。因此任何管理制度的出台及执行,应该以“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但建立制度显然不是目的,我们的指向就是淡化制度、忘记制度。一旦所有的制度都被“忘记”了,也就是说虽然制度还存在,但已经感觉不到制度束缚的时候,文化也就形成了。

签到制度在一定时期体现了刚性管理的规范性、实效性,甚至公平性,但是同时也有它的负面效应,因为制度毕竟是冰冷的,是没有情感的。教师若长期处于这样缺乏温情的管理环境下,容易泯灭情感,窒息创造性,退化为制度的奴隶。随着学校文化的建设,尊重应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流,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尊重教师的价值,尊重教师的人格。当教师寻找到了学校归属感,将学校变成促进教师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时,签到制也就自然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山东教育》20114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