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教学:应该直面的问题

发布日期 : 2011-05-05点击次数 : 来源 : 东营市教育科学学院 赵 慧

近来,作为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学方式,学案教学正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其引领课堂教学的独特优势和价值。但是,因受实施主体的认识、理解和操作水平,以及学案自身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学校在开展学案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跟风现象明显。究其原因,一是从主观意识上看,教师还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感,甚至还存在对立情绪,导致表面应付;从实施看,教师只关注编写,对如何合理应用、督查、反馈、整理、修正等缺少思考与实践能力。二是部分学校在推行学案教学时,缺乏对学案的界定、价值、基本要求等方面的系统思考,造成实施效果较差。三是有的学校过于看重学案作用,忽视其他手段的使用,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其次是学案编制不够科学。一是习题化倾向明显。由于部分教师对学案内涵缺少研究和思考,造成设计学案时,把教材内容以问答题、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案成了学生学习的提纲和做练习的工具,而学案教学也就成了学生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寻找答案,以便回答教师提出问题的师生对答案的过程,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传授”演变为“解题传授”,重新回到应试教育的怪圈。二是把教学目标当成学习目标。有些教师在编写学案时,把教参书上或其他资料上的教学目标照搬到学案上来充当学习目标。由于教学目标是针对教师而非围绕学生学习确定的目标,所以课堂表面上师生、生生互动,实质上却是无效互动,学生的有效自学难以实现。

第三是学案使用不合理。一是大部分学校同备课组教师使用统一“学案”,造成部分教师不愿意再钻研教材,惰性增强。同时,部分课堂因统一教学案的使用,也变得千篇一律,失去了应有的个性。二是有的学校教师在备课时不再写教案,而将针对学生制订的学案完全代替了教案。这种既没有考虑不同班级学生的学情,更脱离教学实际的做法导致了教师教学智慧逐渐泯灭。

第四是学案教学过程有漏洞。一是部分课堂把自主学习等同于放任自流。有些教师认为“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因此该讲的不讲,该引导的不引导,完全放手给学生“死啃”,导致课堂效率低,还出现了很多学习上的“死角”。二是很多学生在学案导学课堂上,热衷于互动交流,讨论、辩论热烈,学习气氛活跃,却忽视了独立思考和进行自主训练。三是很多教师认为学案上的问题在课堂上已经解决,教师不需要再进行批改。其实,课堂上仍然有不小比例的学生未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及时完成学案要求。四是使用教学案时,有的教师讨论、练习互动等都是完成学案中设计的内容,完全脱离教材。

以上问题表明,尽管学案教学的助学方向正确无疑,但如果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加以实施,其结果只能是背道而驰。因此,科学地设计和使用学案对于学案教学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科学设计学案。一是遵循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为核心的编写原则,在指导学生学习上下工夫,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通过学习提升能力的作用。二是明确编写要求。将编写学案的着力点放在思路引导上,尽力做到学习内容纲要化、问题化,学法指导具体化以及作业梯级化。三是精构基本框架。包括:制定学习目标应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情,尊重学生的意见;布置课前学习应对重难点问题有基本了解与思考,应联系新旧知识作好学习铺垫,也可采取留空式知识建构及思考探究题形式;课堂学习中探究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方法引导、能力提升,同时对检测评价题做到精选。课后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学生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案的最后应预留部分空间,让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学习反思,这也是补偿学习和教学的重要资源。

其次是合理使用学案。一是真正进行第二次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针对个人教学风格,创造性完成个性化备课,进而达到群体优势和个性特长完美结合。二是处理好学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课堂教学中不能是“讲学案”,而应是“用学案”,也就是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使用学案,不能把教学完全局限在学案上。要调控好课堂。学案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并不等于教师完全放手,更不等于放任自流。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才能实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都要做到了解情况,掌握全局,及时参与、指导。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措施有:先让学生自学自查后,再进行讨论交流;多次组织学生进行板演展示,反馈学生思维与结果的准确性;认真查阅学生正在使用的学案,从中发现问题,加以个别或整体的纠错辅导。

第三是指导学生重视学案的整理与保存。学案是教师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与教材统整前提下的教学预设,是学习思路的提示,是复习的重要素材,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放大与记载,因此,应重视该资源的积累与保存。

最后,要处理好学案与教材的关系。教学案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不可能代替教材。课下预习应以课本为主,通读课本,以了解每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等。课上也应适当留有读教材的时间,学案上涉及的问题,集体完成后可让学生读课本以加深理解和感悟。

 

(《山东教育》20114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