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者,最可怕的莫过于“精神倦怠”

发布日期 : 2011-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平阴县孔村镇中心小学 侯庆国

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活力和激情的重要体现,有了精神,就有了动力。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尽职尽责、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是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在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少教师存在有“精神倦怠感”:工作中缺少激情,做事草率应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这种种不协调的表现,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管理与教学效果,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影响和制约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因素有很多,社会的、学校的、集体的、个人的,有内因、有外因……

但笔者认为,“评优选模”“职称评聘”和“年度考核”等诸多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是最容易使教师产生“精神倦怠”的“诱因”之一。

按理说,“评优选模”“职称评聘”和“年度考核”等方面工作,既是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教师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褒奖,也是对教师队伍进行管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情况,以至于让个别教师有了“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严重者,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精神倦怠”,甚至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请看以下例子:

有一位年轻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得有声有色,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而且教学成绩优异。然而,不知何故,两三年了,这位老师连个县乡的优秀都没获得过。由此,他认为学校的“评优选模”存在着不公,领导辜负了他,同事们看不起他。从此,牢骚满腹,“破罐子破摔”,没有了激情。结果,一次酒后上课上得一塌糊涂,最终被家长投诉,学校也免去了他的班主任职务。

还有一位同事,在职称聘任中连续几年“高职低聘”,以至于在工资套改中和同龄人相差几百元,收入直接受影响不说,回家妻儿埋怨,甚感脸上无光。因此,他整天像霜打了的茄子,意志消沉,又好似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连和同事们交流的勇气都没有,又何谈什么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呢?

有的年轻教师认为,在职称评聘中,现在的相关文件存在着“论资排辈”的规定,他们现在获得的荣誉证书及教学成果,等到晋级时早已“作废”“加不上分”,现在根本不用去参与那些,他们现在只有耐心地等时间,靠年限。因此,上级或学校安排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如撰写教学论文、优质课评选、课堂观摩等,他们要么拒绝参加,要么草草应付了事,弄得学校领导也没有办法,只得硬往下派任务,那样的效果可想而知。

有相当部分的老教师,他们有的已有30多年的教龄,有的年龄已接近文件规定的退休年限。他们拿着最高的工资(注:我们的工资中教龄部分占比重最大),衣食无忧,而且子女大都成家立业。他们的职称聘任问题早已在相关文件中被“保护”起来(我们这里规定临界退休的教师如果不再申请高一级的“教师职称”,可按现在被聘任的职称退休),因此,他们对诸如“评优选模”等学校的热点问题不再关注,对教学业务上的一些“教研教改”之类的东西也没有了更多的激情,什么新课改、论文、听课、评课等等,“对不起,我年龄大了,脑子也不好使了,让年轻人去做吧。”他们只是“默默无闻”地教学,按时上下班,团结同事,维护领导,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盼能退休”,不求多么轰轰烈烈,只期待在平凡中完美谢幕。

以上案例,也许只是几个特殊的个案,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笔者就生活在他们中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种教师的“精神倦怠”给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的种种“危害”。

在此,笔者强烈呼吁:

一是创造公平竞争的和谐的管理环境,在“评优选模”“职称评聘”和“年度考核”等热点问题上采取“公正、公平、公开”的透明原则,实行“阳光操作”,认真执行“校务公开”制度,让“胜”者称心,让“败”者服气。

二是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强化师德教风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弘扬正气,加强“干群”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校民主管理。

三是希望自我感觉受到“伤害”的同事们,放下“包袱”,调整好心态,认真进行自我剖析,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热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山东教育》2011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