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的“马棚”

发布日期 : 2011-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滨州市经济开发区沙河小学 张延勤

1979年,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是在本村的一处叫作“马棚”的小院里度过的。

当时也不知道是教室太紧张还是别的原因,我们三十几名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被安排在村里喂牲口的一处小院里,人们都管那儿叫“马棚”。

小院的大门朝西,用几根木棍绑成两扇门。北边是放饲料的地方,腾出两间,便成了我们的教室,没有老师办公的地方。小院的南面是喂牲口的敞棚,足有十几间房子那么大。小院中间和东面向阳的地方埋着一些拴牲口的粗木桩。

每天我们最需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别让牲口踢伤或咬伤,千万别到拴牲口的木桩边玩耍。我们要做游戏便只有走出院门。院外可就宽敞多了,我们可以在那片空场上自由地玩耍,因为只要不上课,老师是不会来的。

我们教室里的摆设更是简单。只有老师的讲桌是木制的,我们的课桌都是用砖担上水泥板代替的,座位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什么样的都有。地面坑坑洼洼的,只要一扫地,满屋里尘土飞扬。但我们可以经常不值日,没有领导来检查,老师从来不让我们扫,我们也很少丢纸团——因为有的学生连作业本都买不起。

每天早上天不亮,我就背着妈妈新做的书包去上学。没想到的是,就这一个书包,竟伴随我度过了整个小学阶段,甚至上初中后,还用了一年。

我们上二年级时搬入了范集小学,离开了“马棚”,当时还真有些不习惯。小学的场地太狭窄了,五个年级挤在一个农家小院子里。不知不觉间,无忧无虑的小学阶段竟然在这个小院里结束了。

也许是因为当初对“马棚”的留恋,在上初中三年级时,春天的一次检测考试后,我们四十几名“预选落榜”的学生,又被分到当初的马棚去“改造”。“马棚”没怎么变样,只是把南面饲养员呆的地方换成了老师的一间宿舍兼办公室。因为那时已经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的牲口都分了,不再需要饲养员了。

也许是与“马”有缘,多年以后,我参加了工作,领导给我发的匾额上写的竟是“马到成功”。不过,现在在村里再也找不到我上学时的“马棚”了。取而代之的是占地四十多亩的联合小学,整洁的校园,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教室,鲜花绿树环绕其间,就像一个大花园。教室内是摆放整齐的配套桌椅,连学生的学杂费、书费,从2008年开始国家也全免了。更为可喜的是,开发区今年已经为我们建起了省级规范化学校,教师节前夕,我们小学部和幼儿园部全都搬入了新教学楼。我们的农村娃娃以后也能在楼房里上课了!

再见了,我的“马棚”,农村教育已和你永别了。但是,从“马棚”中走出来的我们这一代人却不会忘记你,我们的教育也不会忘记那些日子,你是历史的见证,你是教育发展的见证啊!

 

(《山东教育》2011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