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整个心灵来爱学生

发布日期 : 2011-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平度市实验小学 张淑爱

作为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如何让一双双眼睛充满智慧,怎样使一棵棵幼苗健康成长?这不仅需要我们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更需要具备一颗爱孩子的心。从教二十几年,我一直用整个心灵来爱学生,并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断探索。

一、爱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孩子无比热爱的炙热心灵中。”对学生有爱心是当好班主任的关键。爱心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它体现在我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1.在师生之间的问好中体现爱

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用一颗爱心来回应孩子的问好。面对孩子们阳光般灿烂的微笑和甜甜的“老师好”,我或是笑着说“你好”,或是拍拍他们的肩膀,摸摸他们的头,有时还会对他说几句表扬或鼓励的话。当然,对一些调皮的孩子,我有时会摸着他的头,提出善意的批评,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和期望。在师生之间互相的问候中,孩子们体会到了老师母亲般的爱。

2.师爱无处不在

老师们都知道,虽然我们在班会上对安全问题强调了一遍又一遍,但安全事故还是防不胜防,令人胆战心惊。如何减少安全隐患?作为低年级的班主任,我时时刻刻把孩子的安全放在心上,为了减少安全隐患,我每天尽量早到校,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督促早到的学生检查作业和早读,既避免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又让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班级秩序。同时,我还注重了课间十分钟,只要没有特殊事情,我尽量和孩子们在一起,看到不安全现象及时制止,同时还可趁机跟孩子们谈谈心,让孩子们感受到你的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3.在交流中体现爱

有一次我到青岛学习,早晨回到教室后,我一边整理孩子们的课桌一边说:“我一天不在家你们的桌子就乱成这样?”有个女孩好奇地问:“老师,你说家?”是啊,在孩子们心里,学校怎么会是老师的家呢?我深情地对孩子们说:“是的,在老师心里,一直把学校当成我白天的家,把你们当成我的孩子们……”听了我的话孩子们都不说话了,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感觉到他们的心离我的心越来越来近了。

4.小小糖果包含爱

我的办公桌里有一些“魔力”糖果,花花绿绿的很是可爱(这都是些优质糖果)。有个小女孩因为拼音学得不好,课文读得不流利而不敢举手发言,并对自己丧失信心。我把她叫到办公室为她补完课后,送给她两颗美丽的糖果,并对她说:“这是两颗魔力糖果,吃了它们以后,只要你多读多练,就一定会成为我们班最耀眼的朗读明星!”现在,她的确是朗读小能手,还代表我们班参加了学校的演讲比赛。

我们班的小羽扬因为种种原因从小养成了吮吸手指的坏习惯,他几乎大部分时间都不由自主地把整个大拇指含在嘴里吮吸,课堂纪律自由涣散,除了我和数学老师,其他老师根本管不了他。我跟他家长交流过不少次,可都收效甚微。在我的爱心糖果的“神奇魔力”下,小羽扬慢慢地有了一点进步。对他来说点滴进步都是多么不容易啊!

我认为,老师不仅要爱学生,还要把自己的爱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感受到,这样他们也会像你爱他们一样爱你。“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纪律,我严厉地批评时,也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且让他们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会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敌对情绪,而是理解了老师的苦心。正是师爱才使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二、爱让老师有了一双“火眼金睛”

正所谓“教育无小事,处处是大事”,“蝼蚁虽小,能毁大堤”。是爱让班主任有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及时发现班级里的不良现象,并及时制止,把孩子们的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升入三年级,学生们从二楼搬到了三楼,随着楼层的增高,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我在学生搬进新教室的第一时间里再三强调,不要把头探出窗外,下楼梯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特别是遇到高年级的大学生们一定要靠右,要慢走,遇到低年级的小同学要谦让,让弟弟妹妹先走,防止发生踩踏事故。班里哪个同学最近听讲不认真了,哪个同学撒谎了,孩子们的课间活动是否健康等等都牵动着我的心。当然,有时光靠班主任自己的一双眼睛是不够的,还要发挥老师们的集体力量,我会及时与任课老师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妙用爱心小故事

孩子们大都是在妈妈或姥姥、奶奶的故事中长大的,他们特别喜欢听故事。小故事中蕴藏着大道理,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比简单的理论说教更有亲和力,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因此,无论有多忙,我每周都会针对孩子们近期的思想、学习等状况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一个小故事,利用班会的时间讲给他们听。

针对星期一升国旗的迟到现象,我给他们讲鲁迅与“早”字的故事;有些同学不爱学习,怕吃苦,我给他们讲童第周的故事……看到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的样子,我知道他们已经从故事中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山东教育》2011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