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联合体——链接城乡学校的桥梁

发布日期 : 2011-01-06点击次数 : 来源 : 滨州市滨城区教研室 唐增波

滨州市滨城区教育局在全区范围内实施“打造城乡教研联合体,促进教育教学均衡发展”行动计划,通过建立城乡联合体来促进城乡教研资源共享,进一步优化教研模式,提高教研实效,扎实推动全区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联合体已经由原来的单一教研联合转向综合教育联合,收到明显效益。

一、教研联合体的组建原则

区直学校与乡镇办学校“捆绑”结盟,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教研联合体。城区每所初中与23所乡镇初中联合,城区每所小学与12个乡镇办的小学联合,全区共组建教研联合体12个,其中小学8个,初中4个。

1.地缘相近。尽量使临近单位组合在一起,以方便教研活动开展。如,滨城区第五中学与梁才办事处教委地缘相近,组成“朝阳教研联合体”;区第四小学与市东办事处教委地缘相近,组成“同心教研联合体”;滨城区第一小学与滨北办事处教委组成“凤翔教研联合体”等等。

2.均衡互补。综合考虑各单位办学水平、教研优势等因素,引导城乡结对,组成力量相对均衡的教研联合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农村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图书配备在质量、数量、更新速度上都落后于城里,“彩虹教研联合体”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城里图书下乡村”活动:秦皇台中心学校小学部提供书单,滨城区第三小学提供图书,使用期为一个月,帮助秦皇台乡小学开展读书月活动,使农村小学课外书阅读活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又如朝阳联合体开展了“手拉手、心连心,在蓝天下共同成长”结对活动,通过城乡孩子的交流、互助,使学生体验在不同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的感受,丰富少年儿童感情世界,了解城乡生活和学习条件上的差异,增强少年儿童将来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3.成员流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达到一定层面后,成员学校可在联合体间相互流动,形成新的教研联合体,从而产生新的联合效益,促进更大发展。

4.统分结合。在充分发挥各单位自主性、独创性的同时,区教研室加强统一组织协调,出台了《滨城区城乡教研联合体活动方案》《滨城区城乡教研联合体活动考核评价办法》,多次召开联合体成员单位领导、教学管理人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活动开展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各单位精心制订学期活动计划,及时组织研讨交流。活动开展一年后,区教研室召开了全区城乡教研联合体述职交流活动,指导各单位总结交流活动经验,研讨遇到的问题,对各单位活动开展实效进行评估考核。区教研室建立了专门电子邮箱,开辟网上交流平台,及时发布交流各单位活动信息经验,营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促进了互动交流。

二、主要活动与成效

1.学科课程实施与管理。课程实施管理是城乡教研联合的重点。如,“梦飞翔教研联合体”语文教研组进行了名师课例剖析活动,通过研讨名师课例,积极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思路策略,老师们找到了榜样,学到了实用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水平大有提高。

2.综合实践课程专题研讨。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实施的难点。20096月,区教研室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专题研讨,以教研联合体为单位选择研讨专题,进行实践探索,形成思路成果后在滨城区逸夫小学召开专题研讨会,相互交流观摩。20104月,区教研室又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的内容体系构建、师资配备、资源开发、活动评价等难点问题组织专题研讨,评出优秀成果参与网上交流。

3.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交流。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不够规范,校本特色不够鲜明,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105月,滨城区第四小学、市东办事处一小课程指导教师在市东一小集中座谈、交流,展示活动资料与成果。滨城区第四小学李香菊主任介绍了学校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开发中国象棋、棉絮鸡、读书会等校本课程的经验,引起市东办事处教师的强烈共鸣。

4.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城乡教研联合体广泛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不同课堂结构、不同风格的教师同台献艺,然后大家一同研讨交流,分享成果,研讨不足,开阔了教研思路,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彩虹教研联合体”还分别就《品德与生活》中的合作学习、《音乐》中的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英语》中的构建高效课堂开展了课堂交流。两校分别派出优秀教师,针对同样课题,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深入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深受听课教师的欢迎。

5.促进管理创新。随着城乡教研联合体活动的深入开展,城乡联合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形式逐渐多样,领域逐步拓展,联合活动已经由原来单纯的学科教研拓展到课程管理、师资培训、干部培养、班级管理、教育科研以及硬件设施等领域。联合体内举办了校长论坛、班主任工作论坛、教研组长工作论坛等多层面的交流活动,中层干部挂职学习、骨干教师异地交流活动也颇见成效。各教研联合体不断创新思路,强调每次活动主题明确,形式新颖,务求实效,活动开展由最初的单一听评课发展到专题讲座、课例研讨、师徒结对、网络交流等,促使了教师的交流提高。

 

(《山东教育》2010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