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仇过往
发布日期 : 2010-12-06点击次数 : 来源 : 莱州市双语实验学校 满彦 王成钢
偶然打开某个学校的贴吧,看到了孩子们骂老师的帖子,感到心里凉凉的,没有一个孩子写下感恩,却有那么多的仇恨流露,我想任何一所学校不会一个值得感谢的老师都没有,不会老师们一件值得感谢的事都没做,是孩子们的思维在处理事件的时候出现了偏差。他们把仇恨看得太重,把恩德看得太轻。我没有责怪这些孩子的意思,因为这其实是人的本性,对痛苦的记忆总是要深刻一些,只是这种思维习惯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人在仇恨别人的时候总是非常痛苦,久而久之会抑郁、厌世,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人性失去信心,对社会失去信心,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想到一死了之。我曾有过这种体验,当自己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开始学着改变自己。但当自己开始尝试改变时才发现,感觉是一种多么难以征服的东西,我们怎么可能一下子将自己的仇恨抹去?怎么会无视别人给自己心灵上的伤害?幸运的是自己还是选择了坚持,有坚持就有改变。所以,我希望那些在网络上发泄自己情绪的孩子能认识到这种思维方式的潜在危险,希望这只是在遇到重大伤害之后的应激反应,不要让它成为一种习惯。相信孩子们能看得出我字里行间的善意。
这个社会充满竞争,老师的责任是要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至少在学习成绩上是如此。但,人是有惰性的,这便会影响这种竞争力的提升,于是,把斗争惰性当成斗争学生的老师便被摆到了学生的对立面,把斗争惰性当成斗争自己的学生也会把老师看成了仇敌。如果方式方法不被孩子接受,让孩子产生了误解,老师便成了孩子的仇敌,这是老师的悲哀,也是学生的悲哀。
记得我的小学老师批评我们之后曾经说过一句话:“等你们上中学以后就会理解老师为什么这样做了,因为到那时你们就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当时,我对这句话印象很深,所以到今天还记得。我现在已经不记得当时老师是怎么批评我的了,只记得一次写数学作业时胡乱写得数,让老师发现后罚我站,当时脸红得可以煮熟鸡蛋,于是偷偷坐下了,结果让老师看见,又把我叫了起来。那件事后老长时间我都觉得在班里抬不起头来。记得后来老师在路上摔伤,我们班一半同学都提着一瓶罐头或是一袋饼干,或是两手空空去看他,我躲在人群后,两眼通红,那些对老师的怨恨都散去了。很多年之后,我见了这位老师还是感激的,看得出老师也为我现在的发展而高兴,甚至眼神里面还夹杂着自豪。老师是多么容易满足,学生的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都可以让他拥有那样的笑。但是后来,他因为体罚一名学生被通报了,从此整个人都失去了精神,因为了解这位老师的为人是和善的,严厉也是出于为学生负责,但是体罚毕竟是被当下教育淘汰的方法。我无从评说谁是谁非,只是替老师感到悲哀。即使是善意,用错了方式,也便被当成仇恨处理了。经历过小学、中学、中专、工作,老师那句话我依然记得,现在我自认为理解了老师的用心良苦,但也清楚地知道,无论长多大,对批评总是排斥和仇恨的,这也是人的本性。圣明如李世民,以能容纳别人的批评而著称,不也差点杀了魏征吗?排斥批评是人之本性,自古如是。所以现在的教育才会不断地弱化批评,弱化评价,甚至是过度的保护所谓的“自尊心”,其实这在无形中也让人的抗挫折能力下降,放缓个人以及人类成长的足迹。但人这一生,不可能不遇到批评,不可能不遇到不公平待遇,即使老师不批评,家人呢?同事呢?领导呢?老师的嘴可以被关住,但天下人的嘴却关不住。当一个人在被无筛选的表扬环境中长大后,突然面对挫折和委屈,他该如何面对,这不是一种危险吗?越是好学生,高考失败越容易精神失常,这样的事例可不少啊!就是因为他们承受不起挫折,不能容忍不被肯定。人只有让自己拥有应对各种意图的批评的心态,才会平稳面对生活中的“批评”危机。
记得看《智慧背囊》时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朋友行走在沙漠中,发生争执时其中一个打了另一个的耳光,被打得一个很生气,在沙上写下:今天我的朋友打了我一耳光。后来风暴来临,朋友危急之中拉了他一把,让他捡回一条命。走出沙漠后,他又在岩石上刻下:某日,我的朋友救了我一命。故事后的评语很经典:把仇恨写在沙上,让它随风而去;把感恩刻在岩石上,让它铭记到永远。还有一个心理学“咒语”:你会变成你恨的那个人!揣摩好久之后,我不情愿地发现,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人都知道一种复仇方法叫做“以牙还牙”,当我们以牙还牙时,我们不正在将自己变成自己恨的那个人吗?
还是让仇恨和不满随风去吧!仇恨是把刀,刺伤别人时,自己也会受伤。任何战争都没有赢家可言。看过《赤壁》的人一定会记得那个镜头吧:横尸遍野的战场上,大败曹操的周郎脸上毫无喜色,黯然地说了一句:“我们都输了!”
所以,试着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去解决矛盾吧。
(《山东教育》2010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