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资源浪费之窥见
发布日期 : 2010-12-06点击次数 : 来源 : 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中心校 林凡瑞
似乎听过一句话,叫作“资源浪费是一种犯罪”。虽然说的有些过,但至少说明浪费资源是不齿的,令人痛恨的。仔细想来,确实有道理,古人云,每一食,必念稼穑之辛苦;每一衣,必思纺织之艰辛。辛辛苦苦得来的财富正当使用不会可惜,然而若是无端地浪费,那就有些痛心疾首了。纵观浪费资源的现象真是比比皆是,不一而足;然而在学校这块圣洁的阵地上,竟也有着资源浪费的现象。笔者仅从两个主要方面略加阐述。
一、人力资源浪费——一线教师心中的痛
人力资源是一笔最大的宝贵财富。俗话说,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这句话把校长的作用看得相当大。诚然,一个狮子领导的绵羊部队胜似一个绵羊领导的狮子部队。领导的决策部署,正确的引领,科学的工作方法决定着一个群体的前进方向,一个群体的战斗力。但话又说回来,孤掌难鸣,单翅难飞,有再好的领导,如果没有一支素质过硬、作风高尚的群体支撑,也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说到底,支撑学校的中流砥柱应该是教师,是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默默无闻的辛勤园丁。教育的兴衰在教师,学校的成败也在教师。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水平的提高,是关系到学校稳步健康发展的重心。然而,纵观学校人力资源的浪费却不容乐观,甚至达到了令人痛心的地步。
优秀教师跳槽从政,削弱了教师队伍建设。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年尤其是前几年教师跳槽从政趋之若鹜,十分盛行。据有些地区调查统计,有30%以上的师范毕业生后来从政或从商,教师流失相当严重。在有些人看来,当教师只不过是一个过渡和跳板,从政当官经商发财才是他们的终极目的。国家培养了师范生本是要求他们献身教育事业的,但是他们却南辕北辙,使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无用武之地”,白白荒废。虽然行行出状元,在别的行当他们也能够做出优异成绩,但站在学校角度来看,不能不说是人才的巨大浪费和损失。因为从总体来看,这些流失的人,大部分都是高智商的人,有能力的人,都是教育骨干。但我至今有个不明白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教师纷纷改行到其他单位,而很少人改行来到教师队伍中呢?其次就是教育的行政化使一线教师人才流失严重。许多骨干教师往往很快离开教学第一线,提拔担任教干,一旦担任了教干就离开了课堂,虽也在育人但不从教;就可以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去领导甚至训斥在一线拼命劳作的老师们,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分工的不断细化,学校的教干在不断增加,大大小小的“官员”令人眼花缭乱,尤其农村学校,一处很小的联小也要配置上三五个教干,甚至出现两个主任领导一两个老师的可笑现象。就这样,一面是一线教师缺编,一面又在不断流失,朱永新教授曾经痛心地说,文理分科、教育行政化、厌恶读书是中国人才不能尖端化的主要症结。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
高职称教师离开教学第一线,是另一种人力资源浪费。没有门路改行、没有机会提干的老师们在教学第一线默默流汗,行使着神圣的教书育人职责,他们盼望的首要事情就是能够尽快晋级,因为晋上级是一种能力的象征,是教师的“身份证”“明信片”,更关键的是能与工资挂钩,是件名利双收的大好事。于是就拼命工作,争着抢着拿各种证件,花钱找人发表论文,有朝一日晋上级了,就皆大欢喜,高枕无忧,就有一种轻松自在的惬意,就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满足感,就昏昏然不思进取了。我们看到,许多晋上级的老师喜欢卖老资格,有一种倚老卖老的想法,在思想上松懈下来,在教学上停滞下来,或者千方百计要么托关系找门路,要么无病呻吟装龙钟,退居二线不教课,去看图书,去看仪器,去当门卫,去家里赋闲养花看孙子……本来评审高级职称是对老师工作政绩的肯定,是鼓励教师更好地工作,做好其他老师的排头兵领头雁,起到传帮带作用。但是往往事与愿违,越是高职称的老师越是想着离开教学第一线,越是在第一线拼命教书的老师,越是低职称、想进步而又没有关系的老实老师!应该说这是教育的一大怪圈,甚或是一种莫大悲哀和讽刺!
二、图书资源浪费——莘莘学子好无奈
现在许多学校认识到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纷纷开展大阅读活动,充实学校图书,大搞资源共享,规定学生最低限度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几百万字,进行阅读比赛和阅读知识竞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也应该看到,绝大多数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最低限度。最近,由天津市教科院与市教委、市教研室等部门联合组建的“培养课外阅读习惯,提升文化素质品位”课题研究组公布了“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结果:2006年天津市中小学生课外图书阅读率为52%,仅有3成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学生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邢真表示,许多学生存在各种学习障碍,往往是由阅读障碍引发的。“青少年阅读素质薄弱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这是关系国家民族的大事!”这项调查从2005年4月开始,为期一年多,覆盖了天津市18个区县及大港油田,涉及近300所中小学的近10万名学生。
学生课外图书阅读量普遍严重不足,“没时间读课外书”和“没课外书可读”成为目前制约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两大“瓶颈”。专家调查显示,中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47.9%是通过个人购买,22.2%是同学和朋友间相互借阅,而到学校图书馆借阅的仅占14.9%;8成学生在家里阅读,仅有6%的学生去图书馆阅读;人均藏书量小学生最多,高中生最少,呈现出学段升高藏书量减少的趋势。目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几乎全被作业、考试、辅导班占据,家长也恨不得学生全身心“钻”到课本中,认为看“闲书”是不务正业。另外,学生的阅读环境不够理想:一方面,中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近半数要靠个人购买,这事实上是一种图书资源浪费,而且根本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学生课外阅读最低限度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图书馆普遍利用率极低,而且图书陈旧、藏书量小,许多图书都是学生不愿意读的,即使有大量藏书,有图书管理员,但也是聋子耳朵虚摆设,很少向学生开放,只是让书束之高阁,虫蠹啃啮,灰尘抚摸,给上级检查的领导做样子,根本无法发挥学生阅读“主阵地”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图书阅读量关乎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势在必行,刻不容缓!18岁以上国民的图书阅读率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青少年阅读素质薄弱将导致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严重制约创新型人才发展,进而阻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目前传统应试教育“唯分数至上”的观念依然存在,甚至有的领导和老师也急功近利,认为只要学好课本就行了,开放不开放图书室无关紧要,开放图书室只能多找麻烦。而现在国际社会公认,衡量中小学生素质的基本标准是阅读素质、数学素质和科学素质,其中阅读素质是基础中的基础。那么,让我们怎么去理解呢?!
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紧密结合,要通过共建“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和“书香社区”等一系列活动,为青少年营造多维阅读空间,让中小学生能够时时、处处接受文化熏陶,培养高品位文化素质。学校首当其冲,任重道远,要不断开展“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大型课外阅读活动,以解决学生“没时间读课外书”和“没课外书可读”这两大难题。学校还要作出合理安排,给学生腾出读“闲书”的时间;要拿出专用经费购买图书,开展“图书漂移活动”,大胆开放图书室,制订图书借阅制度,鼓励学生传阅书籍,把图书室真正地办好、利用好,不要让宝贵的图书资源白白浪费,几年后虫鼠啃咬、受潮霉烂变成了一堆垃圾。那样的话,变成垃圾的还有我们的下一代。这或许并非危言耸听。
(《山东教育》2010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