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信誉”何处来

发布日期 : 2010-10-05点击次数 : 来源 : 潍坊市滨海区中心小学 孟祥杰

一日,一商贩来收杂物,正当我准备把东西出手时,一位同事悄悄地正告我:“此人经常缺斤少两,没有信誉。”于是一桩交易就此中止。岂止是小生意呢,我们不是也经常见到大企业里随处可见的“信誉是企业的生命”之类的标语吗?作为教育人,三句话不离本行,不觉间我又禁不住想到了教育这一行,它的“信誉”从哪儿来,到底有多重要?

常常见到有的学校是人满为患,尽管上级三令五申不准学生择校,但挡不住有的家长绞尽脑汁地把孩子塞进某学校;而有的学校尽管使出浑身解数来巩固生源,但也耐不住“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了,最终不免“门前冷落鞍马稀”。其中的差别缘由明眼人心里自然清楚:学校的教育水平不同使然。换言之,学校的“信誉”在家长眼里有高下而已。

如今,各地各校无不有着让人激情涌动的未来发展蓝图,尤其是常见到有些学校为了提升自己的“信誉度”,不断地在传媒上隆重推出自己的品牌;在现代信息社会里,“酒香不怕巷子深”已不一定适用了,他们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有可取之处,但归根结底,踏踏实实地去按照教育规律来办学,致力于内功的修炼和提升,无疑是助推学校“信誉度”的最好动力,也唯此才能真正不断提升自己学校的“信誉”。其他的宣传等做法尽管很有效果,但如果没有深厚的“内功”做后盾,终究不是长久与根本之计;硬件建设自然重要,作为奠基民族未来的教育事业,“百年大计”无疑需要各级政府按照法律和投入标准不折不扣地履行应尽的职责,但在现有能争取来的资金条件下,提升“信誉度”的最好途径莫过于潜下心来“宁静致远”,用主要精力来提升学校的“内功”水平,在神清气定中踏踏实实地来闯出一条特色之路了。再思忖,教师的信誉何处来?也莫不是来源于自身的修养与水准了。常欣赏于《宰相刘罗锅》中的那句歌词:“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可曾注意过,教育教学里也有杆“秤”,那“秤砣”就是朝夕相处的学生——是否曾反躬自问:平平淡淡的日复一日间,能否经得住职业操守的检验和这杆秤的衡量?

低头细想,“三鹿”作为昔日奶粉产品的“龙头老大”也终因产品质量产生的信誉问题轰然倒下,而关乎国家未来和千万家庭及孩子幸福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具体学校和教育人的“信誉”,不是更来不得软硬件上的短斤少两,来不得掺水使假,也来不得些许浮躁吗?

 

(《山东教育》2010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