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光辉

发布日期 : 2010-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汶上县实验小学 赵西恒 张永凤

有时候,我就想,如果寓言《农夫和蛇》中的那个老农没有死,康复了,那么,抚摸着自己的伤疤他会想些什么呢?再看到蛇,他是不敢救,不想救,不能救,还是变着法儿救呢?如果你是那位老农,你会作何选择?

记得有个幼儿园的小朋友给我讲《农夫和蛇》的故事,讲完后,俨然在模仿老师的口气说:“那个老农太愚昧,真有点死不足惜,这样的蛇不该救。”我忙纠正说不是这样的,文中的“蛇”比喻的是本性狠毒凶残的恶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要可怜那些本性狠毒凶残的恶人。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心里却疙疙瘩瘩的。

对于这则寓言,编者和教者多数关注的是老农的无知和那条无耻的蛇,批判它的邪恶,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或者家长如果只囿于老农的无知而完全忽略了对老农爱心的感知,这个故事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个冰冷的教训,甚至还会让我们的孩子觉得冷漠无情也是一种生存之道和自保之策。对这样“恩将仇报的蛇”,就该弃之不救,你要多管闲事,惹祸上身也是你自作自受。

这样的冷漠本不可怕,但如果冷漠到怕惹祸上身,干脆连“好蛇”也不救的话,那就会让人凉透了心。可实际上,生活中早已不乏这样的现象。有人驾车路遇求助的伤者漠然驶过,有人街头看到衣衫褴褛的老者磕头作揖地乞讨无动于衷。一旦要指责他们自私和冷漠,他们会马上叫嚣起来,大诉自己的苦衷:或说自己曾有过因为救人结果反成被告的经历,或说自己曾慷慨相助了一个乞儿,结果发现有一天他竟西装革履地出现在豪华宾馆门口挽着小女子作大款状,或说自己曾帮扶了十年的学子,其毕业后竟说不认识自己。

于是,有人感慨,有人不平,甚至有人觉得上了当受了骗。于是很多人“宁可一人不救,也不再救错一人”,甚至一气之下,干脆就不再行善,不再救人。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有的能躲则躲,不闻不问;有的冷漠视之,明哲保身;稍微理性点的,如果觉得实在不能袖手旁观,也是斟酌再三,战战兢兢,宁可不留名、不要赏,也怕因此而引火烧身。

于是乎,众人的心态都变得很微妙:一方面痛骂社会风气不佳,对见死不救、冷漠旁观的现象大批特判,对见义勇为、行善施爱的行为鼓手加好。另一方面,自己面对需要帮助的人,需要关心的事很难挺身而出、热血而上,总是瞻前顾后、迟疑再三,能观望则观望。我们,一边痛骂冷漠者,一边又做着冷漠者。

这种灰色的心态,有人分析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吃一堑,长一智”的原因,是人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免疫的结果。不错,很多动物都具有条件反射的能力,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可问题是,这样的反应却带有很重的感情用事的色彩。作为“人”,应该处处体现出理性的光芒,而不应该这样囿于意气的圈子。当行善没被褒奖、好人没得好报的时候,“吃一堑,长一智”在这方面长的“智”应该是如何更好地把爱心送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手中,而不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冷漠和明哲保身的哲学。

《狼来了》的故事不知在中国流传了多少年,更不知教育了多少代,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这个故事的德育价值。历来是教育小孩子诚实守信的传统教材,经久不衰。其实我觉得,对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来说,说谎的初衷无非是觉得好玩,想寻求点新奇的刺激,而大人在屡次上了几次所谓的当后马上总结出防备再上当的“经验”,而全没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谨慎和大度。孩子葬身狼口,被说成咎由自取,令人心寒。如果当时在山上大喊“狼来了”的不是这个孩子,而是另一个孩子,大人们会自责吗?该被问责吗?

而这种可能太大了。同样一个道理,阿拉伯世界是这样讲的:巴格达的哈里发阿尔玛蒙有匹千里马,商人奥玛花重金来换,阿尔玛蒙不同意。于是奥玛乔装成病重的流浪汉躺在阿尔玛蒙独自遛马的路边骗走了阿尔玛蒙的千里马,之后阿尔玛蒙却很认真地对奥玛说:“千里马可以归你,但你不能告诉别人你骗千里马的方法,因为我担心人们听到这个骗局后,会怀疑昏倒在路边的人都是强盗。说不定哪一天,你我也会染疾倒卧路边,那时,没有谁会帮助我们了。”听了这话,奥玛掉转马头,含泪请求阿尔玛蒙宽恕自己的罪过。

这个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伟大的人物,感受到一种理性的光辉和高尚的品格。彰显诚信之美,我们爱塑反面形象,而且特别喜欢把道理含在一个血淋淋的教训中。在我们看来,让奥玛染病倒卧路边无助中死去才好,然后把这个故事写在教材里,一代又一代地教育后人骗人的恶果。

不知这些人有没有想过,抱着这种心态采取这样的行动,通过教训了一个人来警醒多数人的同时,会让很多人从大人上当的一面吸取“教训”,在面对类似的求助,习惯认为又是骗局进而冷漠处之,以致更多的无辜受害。这样的后果,阿尔玛蒙想到了,他认为有更宽容、更理性的做法。如果这群大人中有一个“阿尔玛蒙”,他会这样告诉孩子:“你的玩笑成功了,但你不能告诉别人你骗我们的方法,因为我们担心人们听到这个骗局后,会怀疑每一个喊‘狼来了’的人都是骗子。说不定哪一天,你我也会受到狼的威胁,那时,谁来帮助我们呢?”

这样的话语,哪怕再顽皮的孩子,也会心灵一颤,一条甚至更多条鲜活的生命可能就此幸免于狼口。可惜,《狼来了》中的那些成人,没有一个这样想,没有一个这样说。那么,这个故事就不是闪烁着思想和智慧光芒、弘扬理性和人性美的经典,只能算作一个粗劣的说教。这样的东西,里面隐藏着成人“经验主义”的罪过,不该登上圣洁的教材殿堂。写进课本,借助国家权威和教育的渠道,在张扬了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必然会助燃社会对生命的冷漠。

行善,永远是正确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些不理想的结果而去怀疑这种行为的正确性。正如《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一样,被蛇咬死的结果并不能说明老农的救助行为是错的,错的只是救助的方式。该自责的是蛇,受批判的也是蛇,老农的爱心之举并没有错。

我想,对于像蛇蝎一样本性邪恶、罪不可赦的坏人,让他们暴尸荒野、病死街头并非是弃恶扬善的最佳选择。是毫无怜悯,格杀勿论,还是理性治恶,精神救赎,我想这同样体现着社会的文明差距。

理性的社会才是文明社会,理性的教育才是现代教育。教育思想不应该随波逐流,而应该本着弘扬理性、发掘善举的精神,走在时代前面,来播种爱的种子,遍撒人性的光辉。

 

(《山东教育》2010年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