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生活”全景式项目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发布日期 : 2025-06-24点击次数 : 来源 :
□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小学 宋 刚 刘孝珍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学品质与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打破学科壁垒与传统教学边界,融入跨学科学习理念,构建体验式学习生态,推动教学方式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形成“学科+生活”全景式项目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以“精致教育”为理念,构建“优+”课程体系;以“探求真智”为目标,全景式开发项目课程;以“全员参与”为导向,形成三级项目课程实践梯队;以“五育融合”为评价标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精致教育”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聚焦学生学科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需要精湛卓越的教师队伍与科学实践体系的支撑。学校积极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球形课程体系———“优+”课程体系,该体系以实现学生知识理解与拓展、能力应用与提升、思维建构与创新为目标,包含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型课程、服务学生个性成长需求的拓展型课程以及基于问题驱动的探究型课程。
“优+”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方案为指引,秉持“提质减负”理念,通过“做整合”的技术路线,进行前瞻的课程规划、精致的课程设计、高效的课程管理、务实的课程实施,构建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充分释放课程价值。课程建设关注“真”“博”“精”“通”。“真”强调兼顾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推动核心素养落地;“博”注重拓展视野,衔接教学历史与教育前沿;“精”立足学科精准设计课程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学科知识水平和学科素养;“通”打破学科和时空界限,以融通视角实现知识场域融合,通过项目实践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基础型课程即面向全体学生的国家课程,学校努力探究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一是依据课程标准梳理学科知识,编制教学指南,夯实教学基础;二是开展常态化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体验场景;三是挖掘学科共性,推进教学资源与空间融合,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确保国家课程育人目标的高效落实。
拓展型课程设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构建差异化、个性化的课程供给体系。学校采用教师自主申报、统筹协调资源、学生走班的组织模式,精准匹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有效落实“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探究型课程是学校打造的特色实践育人平台,该课程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关联时代主题和社会发展需求。课程以学科拓展、兴趣社团、专题活动三大板块为架构:学科拓展深化知识应用,兴趣社团激发学生潜能,专题活动融合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三大板块共同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促进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学校以“探求真智”为目标,系统规划项目课程建设,通过“做中研、研中改、改中进”的实践方式,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需要突破学校场域的局限,融入更广阔的文化语境。基于此,学校借鉴国际PYP小学项目课程设计理念,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构建了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科技、人与历史、人与艺术”六大主题的项目学习序列,该序列打破单一主题的边界,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学科+生活”全景式项目课程体系,为育人模式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项目课程倡导以实践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范式,摒弃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调研、自主设计、深度探究,实现以跨越学科与教材、链接知识与生活、建构学习与自我为基本特质的深度学习,完成从知识理解到综合运用的转变与提升。学生通过项目课程学习真正成为知识生产者和意义建构者,实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提升专业能力,增强课程开发意识,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生态。项目课程以真实情境与问题驱动为实践模式,既聚焦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培养,又引领学生亲历项目学习实践过程,实现课程价值与育人目标的双重落地,助力学生的知识拓展与能力提升。
学校课程建设不仅是优化课程结构的过程,还是集中表达课程主体的价值愿望的过程。课程共同体的凝练理想目标,通过集体理性彰显师生成长价值。在项目课程实践探究中,学校形成以“全员参与”为导向的校级、级部、师生三级课程实践梯队。
第一,校级“第一梯度”项目课程实践。学校基于时代主题和教育前沿热点,积极挖掘课程资源,凝聚师生共识,开展头脑风暴,掀起“第一梯度”的项目课程实践。基于不同项目学习主题,学校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学生代表结合培养目标和不同学情,在反复斟酌的基础上制定校级层面项目课程总目标,并对实施方式、后勤保障等作出具体规定,从而保证了项目课程全面、持续地开展。第二,级部“第二梯度”项目课程实践。各级部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整合各学科课程资源,形成“第二梯度”的项目课程学习主题序列。各学科教师相互协同,从而构建起“目标链—主题链—任务链—方法链”的学生认知体系,从而持续推进项目学习广度和深度的融合。第三,师生“第三梯度”项目课程实践。随着师生课程能力的不断提升,项目学习重心逐步下沉,级部教师的项目实践热情激发了进行“第三梯度”项目课程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其中,形成崭新的、深入的、个性的知识建构特色。
项目学习跨越了“学科+学科”的知识整合,实现了“学科+生活”的联结,解决了“坐而论道”的问题,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探究中完成“有意义学习”和“社会化成长”。
学校结合“厚德、励智、健体、尚美、勤劳”的育人目标,在全景式项目课程实践中以“五育融合”为评价标杆,依据不同主题范畴的项目课程学习特点,积极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品德修养、思维能力、审美素养的提升与塑造。
项目课程细化评价标准,实施增值评价,实现学科兼容和生活融合。在项目课程实践中,学校开发了一套“起点评价—过程评价—终结打卡”的评价策略,促进教学评一体化。首先,基于项目课程开启的起点评价。除了学科内容的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项目课程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认识论知识,指向学生学科知识的拓展,同时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其次,德智体美劳是促进个体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课程的实践过程除了关注整体评价,还根据五育融合的具体学习目标进行诊断性评价,主要有基本问题解决、实践技能提升、学科素养的形成、表现性指标的达成、五育融合的实现等。最后,作为项目课程实践的终结阶段,实践打卡架起了学科与生活的桥梁,帮助学生从学科走向生活,从项目实践走向社会、自然等更大的场域。
生活与教育是相互统一而无法割裂的,教育对应的是人的生命和思想,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教育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让知识保持鲜活。在项目式学习实践中,学校作为课程开发主体,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式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结合主题文化空间,呈现相关文化内容,学生围绕主题从不同切入点讲述探究历程。在项目实施终结评价环节,开发研学课程,借助研学手册开展打卡活动,涵盖诗词诵读、作品宣讲、教育戏剧展演等内容,全面升华认知主题。同时,结合“五育融合”评价标准对项目课程进行增值评价,推动学生达成知识与生活、学习与运用的双向联结,助力育人方式转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学科+生活”全景式项目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有效落实了学生核心素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使学校发展走上了有创新、有活力、有意义的高质量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