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全环境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发布日期 : 2025-06-24点击次数 : 来源 :


□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明德学校   魏雪芹   孙玉昕   



于国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承担着为民族复兴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任。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孩子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扎实做好全环境立德树人建设尤为重要。


一、强化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要实现这样的教育效果,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不可忽视。
   要把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思政课。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要在孩子的成长奠基阶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从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要强化“四史教育”,让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红色教科书。历史上涌现的无数英模人物,如黄继光、雷锋、焦裕禄等,以其感人事迹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之歌,这些都是“大思政课”的鲜活案例和生动素材。我们要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先辈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英雄气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拼搏意识;学习他们对祖国、人民、社会的忠诚与热爱。通过英雄故事、英模精神,凝聚起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要着力挖掘地方资源。充分挖掘当地红色教育资源,让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汲取成长营养。如潍坊市寒亭区的牟鸿礼、刘英等英模人物,潍县战役指挥部、蔡家栏子起义纪念碑等历史遗迹,都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好素材。可以通过巡访烈士遗孤、参观抗战遗址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沉浸式教育。
   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是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宝贵财富,包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彰显着自强不息、尊师重教、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推广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课程,以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演红色剧本等多种形式,引导青少年学生涵养道德情操,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青少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学校可以围绕理想信念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深入思考,同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分享,相互启发、相互激励。比如,通过学习周恩来总理年少之际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凌云壮志,一生凭借坚定不移的信念与持之以恒的奋斗,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建立不朽功勋的故事,教育引导学生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教育引导学生要牢记立志须躬行,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攻坚克难,敢于挑战,提高本领,服务祖国和人民,激发其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个人成才而奋斗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助力其成长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二、发挥环境育人积极作用,营造学生健康成长氛围
   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重大。
   优化学校环境。要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建设和日常教学,巧妙地把革命故事、红色文化有机融合到校园空间、设施中,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与红色文化环境“互动、对话、学习”。通过组织手抄报大赛、观看红色电影、传唱红色歌曲、讲述红色故事等活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要注意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特点的主题实践活动,打造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从我做起,扬文明之风,做文明学子。通过培育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传递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如,可以在校园内设置宣传栏、文化墙等,展示优秀教师、学生的事迹和成就,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拓展社会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拓展延伸教学内容,让课堂形式灵活多样、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使学生从自然、社会、生活中广泛汲取营养,实现全面发展。比如,可以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研学游、采摘种植等活动,让孩子在参与农活中体验农耕、享受丰收、珍惜粮食,更深刻地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和热爱劳动的精神;可以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体验式学习,让孩子们“重走长征路”,亲身感受革命先辈那坚如磐石的意志与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可以积极探索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主动融入社会、体验社会;可以组织学生进社区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如图书阅读活动、文艺演出、科普讲座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资源。

   融通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学校要善于和家长沟通合作,向家长介绍好的教育经验。要引导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关爱,避免争吵和冲突。家长要注重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关心孩子的成长需求,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学校要经常组织家长讲堂、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同时也让家长告诉老师孩子在家的情况,提醒家长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庭活动、家务劳动,增强孩子的家庭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借由双向的信息交互,学校与教师得以更全面地认识学生,进而因材施教,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指引。


三、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压紧压实教育主体责任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需要我们压紧压实教育主体责任。
   落实好全员育人导师制。山东省教育厅在《中小学幼儿园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方案》里提出,要“推广全员育人导师制”,要求学校全面建立全员立德树人责任清单,将联系帮包学生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位专任教师,注重选用有教育情怀的干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升班主任育人能力。作为教育主阵地,学校要制订详细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方案,明确导师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等。如导师要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选课,解答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督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促进学生学业进步。
   完善学校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将以德立校、以德立师、以德立生成效作为学校考核和领导班子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完善教职员工德育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师德师风、以德育人成效在职称评聘、荣誉评选和教育评价中的比重,进一步推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化、丰富化,引导管理服务人员落实以德示范、以德育人责任。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从工作态度、工作内容、工作效果等方面对学校进行全面评价;评估方式可以采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评估结果要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挂钩,确保全员育人的落实效果。
   建立管理长效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保障全环境立德树人落实落地的重要手段。学校要将全环境立德树人写入学校章程,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落实。优化完善学生管理规定,突出对学生品行的激励奖惩作用,引导学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优化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激励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实干笃行,心无旁骛地投身教育事业。优化完善交流沟通机制,通过多种方式畅通师生诉求反映渠道,如建立接诉即办机制,及时掌握和解决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对于学生在校期间产生的各类问题要及时应对,尤其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及时通过电话、微信等各种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打通家校沟通壁垒,予以妥善解决。
   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教职工要心怀“国之大者”,牢记教育初心使命,多举措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格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