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成长抵达更远的前方 ——记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庞秀华

发布日期 : 2022-11-24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张桂玲

“做校长14年,有两件事我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一是学校文化建设,让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并进,把学校建成师生共同成长的家园;二是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教师专业成长,转变教师育人方式,让立德树人从云端落到地面。”

从广饶县同和小学到第二实验小学,从带领一所薄弱学校涅槃重生到让一所老学校焕发新活力,任校长的14年间,庞秀华所有辛勤的付出,都只是为了做好这两件事,也是为了达成心底那个朴素的愿望:让教育无限接近理想,让成长抵达更远的前方。

以教师“成长之力”撬动“弱校变强校”

2008年对于庞秀华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她受命来到广饶县同和小学走马上任,也开启了生命中难忘的一段旅程。

同和小学虽已是城区学校,却是两所本县教育最薄弱的村小合并在一起“拼成”的新学校。其中一所,学生在择校中大多流失。

学校新建、团队重组、师资薄弱、生源流失……在这样的困境中,学校要实现发展可谓困难重重。

“一路走来,要说有困难,那就是不停地挑战自己,这是最大的困难。”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庞秀华认为困难并非外部条件,而是有没有迎接挑战的信心和行动。在同和小学任校长的9年间,她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硬是把全县最薄弱的一所学校,带成了领跑全市的一所品牌学校。

有一位教师这样形容学校9年前后的变化:2008年的秋天,校园的泥土地长满半米多高的荒草,老师们的心田也同样长满了荒草。校园的荒草,是因为学校二期工程还未启动,土地闲置;老师们心田的荒草,是因为所在学校几年来一直在等待被整合,疏于发展。

2016年的春天,校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老师们每天忙碌而兴奋。一个周日,在学校的录播教室里,数次获全国赛课一等奖的上海名师曹文娟正与老师们以“用字母表示数”为课例,沟通数学“种子课”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给孩子们种下“数学的种子”。主讲者投入,听讲者专注,这是学校依托上海名师研究所进行的为期两年的“嵌入日常教学的卓越教师发展项目”研究的场景,参训老师的双休日大多这样度过……

是什么促使这所学校实现了由“一片荒草”到“繁花似锦”的华丽蜕变?

“老师们基本没摸过计算机,有的上课连普通话都不用,两所学校两种风气。既有的习惯根深蒂固,一味实施灌输式教学,课堂上孩子的眼神呆滞无光……”回忆起当初的情境,庞秀华历历在目。

面对重重困难,庞秀华认识到,问题要解决,就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尤其是寻找到改变的突破口特别重要。让她感到高兴的是,各种大型活动的连续举办,犹如一阵阵春风,鼓荡起学校发展的风帆。

“教师学习活动的启动尽管耗费很多心力,但是教师们固有的思想和习惯一旦开始改变,接下来的推进就会有原动力。”庞秀华深知,这其中,不少老师其实是很不情愿的,呆在既有的舒适圈是惯性和常态,打破常态,需要持续发力,这个过程注定是艰难的,但也是值得的。在她看来,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凸显特色、提升实力、铸造品牌的关键,是核心发展力。因为只有教师不断成长和发展,学生才能不断成长和发展。

“当然,推动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反复给‘小支架’,比如各种形式的活动,强化活动带来的获得感,直到变成自我效能感。”2015年,她创造性地引进了“基于日常教学实践的‘嵌入式’教师培训”,培训内容由“供给式”转向“需求式”,培训方式由“粗放化”“碎片化”转向“精准化”“系统化”,实现了教师的破茧蜕变。这,既是一个“小支架”,也是一束火,在同和小学教师的心里点亮了成长之光。

成长,何以要“嵌入日常教学”?

庞秀华认为,教师只有在职业自觉的引领下,把专业标准转化为教育实践,才是真正行走在推进卓越教育的路上。因此,教师发展必须基于课堂,立足课堂;必须基于日常教学,立足日常教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研训与学生发展“两张皮”的问题。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变,教师才能变;教师变,学生才能变;学生变,学校才能变。

事实正是如此。9年间,同和小学教师中有25人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市级学科带头人,91人次获得省市县各级荣誉称号;49名教师执教省市县级公开课,289人次获省市县级优质课一等奖。学校先后有200余名学生获得“齐鲁好少年”等荣誉称号,全校半数以上的孩子参加过县级及以上各级各类竞赛、展演活动……

“只有教师发展,学校才有春天。嵌入日常教学的卓越教师发展项目,就是同和小学教师的春天。”有位教师这样形容。

以文化的力量改变育人的生态

20178月,庞秀华受命来到了广饶第二实验小学。秉持“想孩子一生,办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办学理念,她很快确定了学校发展的定位。她深知,让这一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离不开文化的建构。

“文化,是一种内在于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无形的力量深刻地规约人的行为,引导人的发展。积极向上、创新进取的教师行为文化,能够促进教师自警自省、自尊自重。”基于这种认识,庞秀华在实施“嵌入日常教学的卓越教师培训”项目过程中,不但瞄准教师业务技能水平的提高,而且把教师职业精神培育、价值取向建构作为重中之重,从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须的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在庞秀华先后任职的两所学校中,正是因为有了趋向自觉的行为文化,师生才呈现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动人气象。

教室里开放式的综合橱柜,美观实用,是美术教师崔海萍设计的;三百多平方米的图书阅览室,是美术老师杨文彬设计的,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做班主任的音乐教师王海梅创作了自己班的班歌;燕冬霞老师教语文很有一套,在她的指导下,学生发表了数十篇作品,她把稿费转交到孩子手里后,又自费为孩子们买奖品以示激励。

参加赛课的是一位教师,一起上阵磨课的却是整个教研组。“广饶县第二实验小学信息技术组就是这样,所有老师团结一心,无私分享。” 广饶县教研室的教研员李老师如是评价。

文化自觉,使得教师们更加豁达包容。教师们彼此看重的是进取和奉献、长处与进步,相互传递的是永不满足、努力前进的正能量。文化,让制度在校园里以更加柔软的力量落地,形成了一种正能量的良性循环。

这样的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有一天,庞秀华发现一个孩子上课期间在校园里闲逛,经过询问,发现孩子智力上有点缺陷,任课老师觉得孩子很难有改变,对孩子关注就少了。庞秀华以这件事为契机,在老师们中间开展了“学生观、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质量观”的“五观大讨论”,引导老师们关爱每一个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为了让“五观大讨论”内化成每位教师的行为,庞秀华还策划了“学生成长个体干预”活动,每个老师重点关注几个特殊学生,用爱去唤醒孩子,激励孩子,这些特殊孩子的进步也非常明显。有的班里对个别落后学生或者有缺陷的学生有歧视现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庞秀华又在全校发起“弱欺凌、类欺凌”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召开“爱班级、爱同学”主题班队会,引导学生之间团结友爱,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学校大家庭的“爱”。由此,作为校训的“爱”,便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汉字,而是成为了师生的存在状态和行为方式。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文化镜头”。

庞秀华深知,评价机制对文化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指挥棒”作用。为此,她用“捆绑式评价”使每一个教师取得的成绩背后都有一个成熟有效运行的学科团队支持。比如,启动“嵌入日常教学的卓越教师培训项目”后,按照学科团队安排教师办公室,团队成员天天都是集中碰面日,时时可以进行思想碰撞、对话交流,真正实现了共同体研究的常态化。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使学校的团队精神建设与专业标准建构同步推进,相互助力。基于共同发展,使得班级之间、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共生共舞共进”现象的形成。

在共同体中,教师们达成了共识:“守住常规,落实标准”是爱的基本表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是实施爱的基本途径。

比如,“做一张属于自己的课外作息时间表”,这是广饶县第二实验小学学生新学期开学第一天的作业。作息时间表在家长的指导下制定,其科学性要经过班主任逐一审核:睡眠时间是不是达到了10小时?课余时间活动内容安排是不是充实?以这张作息时间表为载体,制定个人阅读计划、体育锻炼计划、家务劳动清单、特长训练计划等,引导学生合理规划时间、管理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做时间的小主人,保障阅读、体育活动、科学探究、家务劳动等实践活动时间,引领家长在活动中多陪伴孩子,让孩子在家动起来,减少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有家长感叹:课外作息时间表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它巧妙地将“五项管理”落到了实处,从本质上看,这正是对学校育人理念和文化最好的诠释。

又如,“双减”如何落细落实?庞秀华倡导,把“口袋题”做成孩子们的“自选菜品”,即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学科基础性题目、拓展性题目或跨学科项目化探究题目,分别印在一张名片大小的纸片上,随身装在口袋里。有了这样的“口袋题”,课堂上、课后服务时间可以随时为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孩子提供适合的题目,对基础性题目、拓展性题目进行面批指导,对跨学科项目化探究题目提出指导意见。根据孩子们“口袋题”的数量,每周评选班级“口袋王”。如此,既实现了作业的分层布置,又提高了学生对作业的兴趣——“爱”的文化,就是在这样一点一滴的微创新、小变革中形成的。

“爱,不是口号。不仅要用心去爱,更要有与爱相衬的本领。”庞秀华常常挂在嘴上的这句话,已成为教师们思想上的共识,也是促进学校“文化力”不断生长的动力。

成长就是“能量对能量的唤醒”

庞秀华认为,一所学校的崛起之路,也是教师成长与发展之路。一支专业、敬业、乐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崛起的“关键力量”。

“关键力量”如何培育?

语文教师朱慧臻的成长感悟,或许可以诠释一二:

“‘嵌入式’培训打开了我的新视野,在庞校长的带动下,全体教师进行了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训练。一次次深挖文本,一次次寻找差距,一次次自我突破。通过对比专家的解读,全体语文教师对如何进行文本解读有了自己的认识与收获……”

“为解决老师们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的困惑,学校请来上海的优秀教师走进学校,一线指导,手把手教学,引领教师从过去的一味通过提问推进教学活动,转变为基于问题主线去设计生成课堂。提问数量大幅减少了,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了。”

专家“请进来”嵌入教师的问题解决,教师“派出去”开阔与提升专业视野。数学教师李安秀说,仅三四年的时间,她就去过济南、青岛、日照、黄山等十多个城市参加过多种主题的学习培训。她感到受益的,就是现场观摩全国名师课堂,从实践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奥秘不止这些。

“跟着庞校长,不知不觉就被她的那种敬业和奉献精神影响了。”与庞秀华共事过的人大多会有这样的感慨。

付出,就是让有价值的行动变成能量传递的过程。成长,就是用能量唤醒能量的过程。每个在庞秀华的影响与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年轻教师,都有这样的一种感受。

“为了每位教师的成长,庞校长可谓用心良苦。”朱慧臻动情地回忆道,“没有庞校长,就没有我的今天。”

201912月,朱慧臻第一次执教公开课是在山东省第四届齐鲁教育论坛暨嵌入式教师专业成长现场会上,执教《掌声》一课。从最初的文本解读到最终的课堂呈现,庞秀华一路陪伴。至今,朱慧臻依然清晰地记得,数不清多少个日子,放学后,在学校的会议室里,她对着庞校长一个人讲。庞秀华一直陪在她的身边,从她的语气、声调、表情等一处一处、一句一句地给她指导,甚至是课件背景图及字体、字号设置等细节,都会帮助她反复推敲琢磨,这给了初次执教省级公开课的朱慧臻以莫大的信心。

“在那次公开课的准备中,我收获的不仅是工作经验,更有认真工作的态度。”朱慧臻说,从那时起,庞校长让她明白了,扎扎实实的基本功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的底气。每当朱慧臻感到迷茫之际,她总会想起庞秀华在微信交流中说过的一句话:“做好自己,其他的,可能都是时间问题。”

像这样的陪伴与影响,在这个校园中,似乎每天都在发生。

“当一名教师能够自动自觉、自发自主地投入到工作中,并能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享受专业成长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成长也就真正开始了……”庞秀华说,关于教育,关于学校的发展,一切秘密或许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