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发布日期 : 2022-10-26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学校     

近年来,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学校努力建设“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育人新体系,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学校通过对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开发、实施路径的探索、劳动场域的确立,打通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联动的育人实施空间,将劳动教育的价值融合在课堂学习、班级建设、学校活动、家庭担当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质。

一、重视课堂学习,实施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课程

1.整合使用劳动教育教材

2018年以来,学校组织教学研究团队与学生工作研究团队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与开发。以综合实践教师和班主任团队为主体的劳动教育课程研究团队相互支持、相互补充,进行系统的教学集备和研讨,开发出一套基于校本实际的劳动教育课程。《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使研究团队对劳动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及实施等有了全面系统的掌握,为劳动课程科学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确保劳动课程的开设质量,学校聚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依托青岛市教科院主编的《劳动教育》教材进行授课。该课程从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创新思维,助力成长、奠基未来的维度出发,满足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授课过程中,教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入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特点,关注劳动课程内容的螺旋上升。围绕由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设置的十个任务群,将教材内容合理取舍整合,在不同学段实施相应劳动项目,并根据课程目标和劳动素养要求适时做出评价,激发学生劳动创造的热情,引导学生学思并进、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2.做好学科间的课程融合

学校在使用好《劳动教育》教材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科融合,努力做到全员育人、全学科育人。研究团队探讨“1+N”多学科教师协同教学模式,根据授课内容将劳动课与班队、科学、语文、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

以劳动教育探究春分节气为例,每个年级开展不同主题的探究活动,既关注活动的节律性、人文性和科学性,又与各学科融合,形成整合融通的完整活动。例如,一年级画春牛、折春牛(与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融合),二年级竖蛋比赛(与班队、道德与法治融合),三年级写植物变化观察日记(与语文、科学融合),四年级盆栽绿植(与科学融合),五年级为家人制作“春菜”(与道德与法治融合),六年级学习果苗嫁接与修剪(与科学融合)。

在学校劳动课程的设置中,每个年级都形成了校本化劳动清单,既注重“纵向衔接”,又注重“横向融通”。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美育融合,与珍惜劳动成果的德育融合,还有与创新劳动的智育融合,与身体力行坚持的体育融合。研究团队持续深入的研究,因地制宜对劳动实践活动进行重组,创造性开展了“以劳育全”的新劳动教育。

二、重视校内实践,因地制宜开辟劳动教育场域

1.开展行之有效的小岗位建设

学校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努力避免劳动教育窄化、走偏、浅表化,将小岗位建设作为学生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补充。通过小岗位建设,激发学生的内生力,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和劳动品质。

学校根据各学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每个班级和年级都设置了不同的小岗位。学生从岗位设置到岗位竞聘、岗位锻炼、岗位评价、岗位轮换、岗位升级各个环节,全程以小主人的身份参与班级或学校建设和管理。“护绿小园丁”“黑板美容师”“节能小卫士”“眼操小专家”……一个个喜闻乐见的小岗位名称,既诠释了学生们的岗位职责,又让他们在劳动中享受到了为班级、学校服务的乐趣,在岗位实践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学校还注意加强岗位之间的横向沟通。以劳动部长与“黑板美容师”“节能小卫士”“桌椅小排长”的关系为例,由班委或队委担当劳动部长,劳动部设置的各岗位工作即为部长的管理内容。这样便于及时对岗位履职情况进行评价,还能有效避免因人缺岗致使班级或学校日常生活受到影响。

2.开辟“和美田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学校立足自身资源优势,自2015年起在校内开辟了拥有1080平方米菜园和1482平方米果园的“和美田园”。果园内种植了樱桃、苹果、山楂、石榴、柿子等各种果树80余棵;菜园根据不同季节种植应季蔬菜。学校将基地划分为多块试验田,每个班级认领一块,并根据学生建议为各班级责任田定制个性化班牌和农作物标识牌,学生可以通过标识牌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各班学生根据自己认领的任务,定期轮流对农作物进行养护。

学校依托校内实践基地,整合各学科资源,依循二十四节气引领学生开展种植养护活动,每年举办“种植节”和“采摘节”,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各班级以校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主题系列活动为载体,开展了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真正来自学生生活的劳动教育。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劳动中,丰富了学生的劳动体验。

学校还聘请了专业的种植师傅。每次校内实践活动开展前,种植师傅都会对学生讲解农作物的管理知识,再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学校还与青岛市农科院合作,定期邀请农业专家来学校为学生们讲解果树嫁接与培植等知识。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们边学知识,边进行劳动实践,认识了许多水果和蔬菜,学会了种植红薯、白菜等作物。每到丰收季节,学校还会组织学生进行采摘、品尝,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劳动所得带回家与家长分享,真切感受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

三、重视校外延伸,千方百计丰富学生劳动体验

1.制定家庭劳动清单

学校研究团队通过家庭劳动教育研究提出家务劳动内容,制定了16年级家庭劳动清单。小学低年级主要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如叠被子、整理书包、择菜等;中高年级主要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光荣,如分类投放垃圾、做简单的家常菜、在家长带领下参加校外志愿服务等。学校规定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12年级不少于2小时,36年级不少于3小时,将劳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家校沟通,与家长达成共识,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对学生居家劳动情况进行评价,既关注过程性评价,又注重阶段性综合评价。

2.拓展校外劳动基地

学校充分利用周边社会资源,在银行、书店、博物馆、消防队、大商场、研究所等场所建立了32个“和美乐行”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劳动实践锻炼,增加学生的劳动实践经历,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统一。学校将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进行了分类,学生到了相应学段都能到相应的实践基地参加活动。每学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走进崂山“二月二”农场、中国大洋样品馆、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民俗文化中心等劳动实践基地,体验各具特色的劳动,感受多姿多彩的文化,在劳动中增添本领,陶冶情操。

3.开展社会志愿服务

学校依托少先队和班级家委会,组织学生开展垃圾分类、植树护绿、扶老助困等形式多样的校外志愿劳动。“为环卫工人送温暖”“致敬白衣天使”“共筑碧海蓝天”……学生在一次次公益活动中利用知识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丰富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获得劳动价值的积极体验,学会了认识世界、塑造自我,实现了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重在育人,贵在提高实效性。近几年,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学校通过构建系统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有效的实践路径,形成了“人人崇尚劳动,人人践行劳动”的良好氛围,劳动教育已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