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学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日期 : 2022-06-1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海阳市实验小学   邢陈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区面积不断向外扩张,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务工人员涌入城区,加上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导致城区适龄入学儿童逐年增加,城区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就笔者所在县域城区的4所市直小学、2所民办小学来看,规模大的有3700多名学生,小的有1200多名学生,6所学校近1.3万名学生,约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65%。那么,大规模学校在治理中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才能让学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阐述。

一、大规模学校治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过细,缺少活力

活泼好动、爱说爱笑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大规模学校管理很难让学生有张扬个性、自主活动的空间,因为一旦管理宽松,学生就可能发生意外,由之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会让学校管理者伤透脑筋。于是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不得不实行无缝隙管理,要求课间、就餐、午休、放学等所有时间段必须要有教师看管。长期下来,学生会变得唯唯诺诺、呆板机械,教师也会变得紧张烦躁、简单粗暴,学校本该有的活力、逐渐消失。

2.职责不清,运行不畅

大规模学校管理人员一般包括校长、副校长和中层干部,其中中层干部起到关键性作用。他们既要贯彻学校办学思想、管理理念,又要负责具体筹划、传达、检查、管理;既要担任管理职责,又要进行教学研究。“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有时间精力干好专业的事”是现代管理的基本取向,但是在某些大规模学校里面,任务不明、职责不清、交叉重复、中梗阻现象突出,导致师生处在一种紧张忙乱无序的状态当中,最终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师生的健康发展。

3.权力集中,民主缺失

部分大规模学校的校长为保证政令畅通,崇尚说一不二、令行禁止作风。这看起来无可厚非,在一定时间内对保障学校的稳定运行能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权力过分集中的后果是民主与监督的缺失,学校霸权文化与急功近利思想观念的形成。理念、制度的设计与执行一定不是一两个人的事,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必须结合党的育人方针、人才的培养规律、学校的实际情况,必须发挥每一个个体的思想智慧,让其参与到决策与行动中来,从而让每一个人感觉自己在集体当中是有价值、有尊严、值得尊重的。

4.检查过多,疲于应对

大规模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配套设置齐全、师资力量强,教育主管部门习惯将更多的检查以及相应的工作安排到这样的学校,创品牌、展亮点、做表率就成了大规模优质学校应有的担当和责任。但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的政策、文件、任务、要求其实最终全将落在一线教师和学生身上,迎接多个检查,开展多个活动,老师们就会疲于应对。再加上,现在各项检查都需要留痕,方案、检查、总结、笔记、照片一样不能少,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二、大规模学校治理的有效策略

大规模学校的良性治理,涉及文化、制度、组织、管理、评价等各个层面的因素,也涉及领导艺术、管理风格、学校重点工作的确立与未来愿景的设计等方方面面。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从长远着眼,从细处着手,以优质的文化引领、完善的规章治理、积极的人文带动来驾驭好大规模学校这艘大船,让其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1.在完善的制度规范下,发挥师生的自主作用

大规模学校的治理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如果一所大学校没有科学完善的制度来治理,那么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学校制度在制订过程中要本着约束与引领的原则,体现公平、公正,发挥指导与监督功效。制度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如各个层面人员职责、教研制度、考勤制度、奖惩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如果发生问题,一定要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制度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约束,而是形成自觉。当形成习惯之后,制度也就功成身隐。

有了制度的约束,还要长期执行抓落实,否则制度将是一纸空文;但抓管理,抓制度落实,不能将人与事“管死”,否则就偏离了常识。要包容,要尊重,要谅解。如学生管理,不是将学生管得一个个如木头人不能说、不能动,不能靠大声说教甚至训斥,让其成为“听话的好孩子”,要给孩子们自主成长空间。再者,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学校小督查、文明标兵岗、班级小导师……一个个岗位设立出来,真正发挥其榜样引导示范作用,学生就更自觉、更自由。

2.在科学的组织架构中,激发每个人的主动性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面临着挑战,必须建构与大规模学校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一般的学校管理组织建构思维是根据上级部门而设岗,即上级有哪些部门,学校就会有多少岗位来负责。这种因事设岗的优点是事事有人干,不足是一人兼数职或交叉部门过多,导致工作落实质量不高,还会偏离学校的重点工作。另一种是按需设岗,即教学、政教、后勤、科研等部门共同服务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这种组织形式的优点是职责明确,不足是各自为政,缺少共同协作。在管理模式上,一般也是两种,一种是扁平化管理,校长直接对中层干部,优点是办事效率高,不足是矛盾容易集中。另一种是层级化管理,即校长—副校长—中层—教师,优点是层层落实,不足是有时效率不高。

综上分析,大规模学校治理模式一般为校长负责制下的副校长分管、中层干部具体负责的层级化管理。校长抓大方向,副校长抓组织协调,中层干部抓具体落实、反馈与改进。这其中,还要在中层干部中选拔品德素质高、专业素养优、协调能力强的来担任级部主任,具体负责一个级部的日常事务管理。当然这里面还要有学科专长的中层来担任学科组长,负责学科教研。由于人员有限,级部主任与学科组长会有重合,作为教学副校长要发挥组织协调优势,与学科组长共同搞好学科教学的策划与深化研究;作为德育副校长要发挥管理特长,为级部主任减负,为级部日常管理出谋划策,在出现管理问题后要敢于出面担当,让中层干部有贴心人、主心骨。

3.在公正公平的原则下,体现民主监督的力量

校长的育人理念、治校策略影响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民主的校长就有民主的学校,公平的校长就有公平的学校,大格局的校长就有大格局的学校,反之亦然。当学校核心领导层的权力过于集中、无人监管时,就会产生权力负效应。大规模学校的综合治理就会变成一言堂,或变成几个人的舞台,最终将导致学校的育人思想、治校策略在小圈子里徘徊,难以兼顾整体和大局,更难以调动全员育人的积极性。

那如何发挥学校民主监督力量呢?一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校长要敢于放权,用人所长、用人不疑,要有大格局,在学校办学方向、重大改革,以及需要集体协调的事情面前,听取众人的意见,本着为学生健康成长、学校长远发展的目标,选择最佳方案。二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抓实党风廉政建设,对学校主要领导的述职述廉工作要真正抓起来,不走过场,不搞形式,真正面对面地红红脸、出出汗。三是学校在大事面前要充分发挥教代会、教职工大会的作用。比如在职称评审、评先树优、绩效考核、人事安排等工作面前,一定要让所有人参与进来。对于相关的标准、流程、结果公示做出严格细致的方案规定,能在太阳底下晾一晾、见见光。

4.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

上面提到大规模学校相对而言要承担更多的应检任务,给师生增加了不少额外工作。但换个角度,“没有检查就没有进步,没有对比就没有提高”。迎接各项检查是常规性工作,不可避免,更不能有负面情绪,消极应对。管理者要做好统筹规划,学校三至五年的长远规划要一直放在心中,学期初要将各项可能出现的检查进行合理安排,每周行政办公会的工作布置要对学校中心工作进行计划与反馈,对临时性工作进行协调安排。学校管理者要在心中牢记“师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最大的事”,对于一些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关系不大的突击性任务要尽可能地化繁为简。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大规模学校治理难题的最终关口仍然在教书育人上。如果课程设计好了,学生就爱上学了;德育活动开展好了,学生就有礼有序了;课堂教学研究好了,学生就爱上课了;教研培训搞好了,教师就有激情和干劲了。所以,大规模学校的日常重点工作仍然要放在课程建设、道德教育、课堂研究、教师培训上,这是学校科学治理的根本,是常识、是规律。如果偏离这些而把时间精力用做其他的事,那仍旧是在“管”上做文章,学校不可能走向良性发展、健康发展、内涵发展,更谈不上高质量发展。

三、未来大规模学校发展的建议

有了完善规范的制度、科学有力的组织、公平民主的文化、优质特色的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活动作保障,大规模学校将走向更加健康良好的发展之路。但是,大规模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一条线、几个点很难解决其中的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实践研究与探索。

一是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在规划建设学校时,要尽可能关注地理位置、小区人口、学校距离、未来学生增长率等。有的新建学校在建成不到两年就出现教室不足的现象,而有的学校建设多年仍然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事先规划不到位。同时,建设学校时,要尽可能地实现资源分散。3000人以上的大校,可以规划分建成23个相对小规模学校,既便于管理,还能解决交通拥挤、上学安全、就近入学等问题,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二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关注到更多的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特殊家庭学生。大规模学校班额较大,学校空间与设施相对有限,学生难以充分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并且教师教育教学负担重,难以精准把握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对此,学校要列出特殊群体学生清单,对于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困难家庭等造册登记,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关怀活动。还要进行选课走班、差异教学、分层教学等相关研究,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是办好乡村学校,让乡村儿童就近入学。大规模学校的存在,与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滑坡有一定关系。但是随着国家对乡村教育的投资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关怀政策很多,乡村学校的硬件条件现在并不比县城学校差,乡村儿童就近上学更方便。可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师待遇的提高,只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外在条件,内在因素是管理、教研、宣传。作为乡村学校,首先要有规范的常规管理,不能因人少而松懈。要抓实教学研究工作,抓实教师培养、集体备课、课堂打磨、检测评估等关键环节。再者各级教育部门与学校自身要做好宣传,通过各种方式将农村学校的好教师、好做法、好成绩推介出去,让人民群众对学校放心、满意,保障孩子就近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