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教室要“形神兼备”

发布日期 : 2022-04-20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渴口中心学校     


教育家朱永新在《新教育》一书中提出了作为“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的缔造完美教室的说法。在此感召下,很多学校纷纷掀起了打造完美教室的热潮,在教室内布置精美大气、光彩夺目的墙壁文化,优化学习区与生活区布局,旨在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育人初衷。

教室是教育发生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缔造完美教室需要班主任厘清什么样的教室才是完美教室,如何缔造完美教室等核心问题。儿童身处教室成长,不仅需要知识、能力,还需要思想、精神。真正完美的教室不光是班级文化的集结地,更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和心灵家园。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每一个教室都要有独特的育人架构,成为孩子成长的心灵港湾。打造完美教室要做到“形神兼备”,不但要有外在的“美”,给儿童视觉享受和洗礼,更要有内在的“魂”,给儿童精神依靠。班主任既要匠心打造班级物质文化,也要将文化植入儿童心中,构筑长久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完美教室要有思想光芒

法国17世纪大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在《思想录》中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不过的东西;但他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由此可见,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能带给人无穷的力量。一个有思想、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回到班级建设上来,我们需要深刻地审视,教育最该培养儿童的什么素养。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多少能力,却忽视了学生是否具有独立、鲜明和深厚的思想。很多学生在教室里表现得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时,正折射出思想素养的匮乏。有思想的成长才能更久远,思想不够丰满乃至缺少思想,成为学生个性化突围的一道坚硬的障壁。

思想是儿童人生中最稳定、最关键的精神食粮。把思想当成学生的核心素养来培养,使儿童成为有思想的生命个体,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思想从哪里来?不会凭空想象出来,也不会从书中背出来。“批判是思想之源”,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新时代儿童发展的关键能力。班主任要敢于在班集体活动开展中创设批判的浓厚氛围,让儿童不迷信权威,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建构“自由自在”地“生产”自己的思想。

思想难事必作于易。争论是思想的最好触媒和“引爆器”,班主任应善于为儿童寻找富有价值的争议点,鼓励学生通过质疑、辩论等方式表达个人独特见解,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争论丰富思想,激活学生的“最强大脑”。要不断引导学生针对班级建设和活动大胆规划和设计,积极培养思辨能力,让班级活动的点点滴滴释放思想的火花,打造每个学生成长的“思想库”。

知识可以平淡,思想务必高远。教室的精彩在于学生思想的飞扬,思想是最强的学习力。教育要突破知识灌输的“围堵”,孕育思想、培养思想,构建思想性教室,树立思想自信,进而引领儿童走向思想高地。

完美教室要有崇高的价值追求

教室是儿童群体活动和合作发展的集体场所,完美教室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必须要有共同的、向上的价值追求,把儿童凝聚在一起。一所教室要让儿童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团结向前,必须形成独有的“风骨”,给儿童无形的力量和动力,引领他们前行。

文化是教室的灵魂,也是学生的精神家园。真正的教室文化不是简单地摆在墙上,要变成厚重的养料流进儿童的心田,滋润他们的心灵,演变成一种固定的行为文化,潜移默化地规范儿童言行。教室文化要有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牢牢抓住儿童的心,从文化自信变成文化自觉。

建设班级文化不能奉行“拿来主义”,当文化的“搬运工”,要做特色文化的创造者和开发者。班主任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紧扣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融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儿童趣味。

完美的教室文化既要高大上,也要接地气,彰显地域和生活特色。应从学生需求出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资源,整合和开发典型的特色文化符号,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触摸到到自己家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站在儿童的角度设计和选择,立足于本地和学校的教学实际,开发、选择深受学生喜爱的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使其在儿童心中落地开花,成为教室素质教育的一道文化“大餐”。

完美教室要有炽热的教育温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是班级管理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好的班级制度要张弛有度,充满人性的温度和博爱情怀,给予儿童相对的自由度和舒展度,善于尊重和包容儿童的缺点和不足,要让他们能够自由、快乐、有尊严地生活和学习。

最好的制度要释放出对班级学生的人性化引导和激励,增强儿童的认同感,促使他们自觉规范个人言行。制度和规定不能用过多的“不准”,要“软硬兼施”,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和自己一起讨论制定班级制度,注重发挥制度管理对学生成长的导向和引领效应。班级制度要多些宏观引导,少些微观限制,给学生更多自我修正和矫治的空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班主任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他们依据行为规范和班主任要求进行“照镜子”“正衣冠”,主动纠正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偏差。

“我的教室我做主”,儿童是教室管理的主人,享有教室管理的话语权和决定权。班主任要推行自主管理、互助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组建和培养一支有能力、有责任、会管理的学生干部队伍,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同伴的互助管理和监督,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管理共鸣,使孩子们自觉“亲其班,信其道”。同时,让学生自主评价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明确不足,增强孩子们的反思意识,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实现知行合一。

总之,教室建设只有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从外到内,有品位、有风格、有情怀,方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完美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