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立场:学校德育建设的理性思考
发布日期 : 2022-03-20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五莲县教体局 于晓斌
□ 山东省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莲海学校 赵立勇
德育工作的主角是学生,是为教与学服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脱离了这一基础,想当然的、假大空的、缺少生活情趣的德育工作都是不可取的。
成尚荣先生在《故事中的儿童立场》一文中指出:“教育立场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如果抛弃儿童,站在另外的立场上,教育很可能是一种‘伪教育’,甚至是‘反教育’”。同样的道理,如果抛弃儿童,站在另外的立场上,德育很可能是一种“伪德育”。
就目前开展的德育活动而言,判断其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应该把活动是否密切联系了学生当下的生活、是否给予了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是否让学生从活动过程中收获了对生活的新感悟、是否能真正着眼于学生未来更好的生活作为衡量的标准。只有这样,“生活即教育”的活动愿景才能真正从理想变成现实。如果不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亲身感受,所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对孩子们而言,只是一个个干瘪的、毫无生气的概念,无法上升为学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好的德育活动,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华丽辞藻、夸夸其谈,不需要上升到怎样的一个高度,也不必带着一定的目标和任务,仅需要实实在在的感受、真真切切的体会,如此再深奥的道理也会入心入脑,就像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一般。
一、具有“学生立场”的德育,应该有一个生活的支点
有一个吃橘子的故事可能对我们的德育工作有所启迪:一个孩子手拿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直接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孩子,这是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张嘴就能吃到的,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他的母亲说道。“妈妈,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来品味的,而不是用来挥霍的,更不是用来浪费的。”母亲又说,“孩子,橘子里的果肉长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还有另一层用意呢,你知道吗?”“还有什么用意呢?”孩子好奇地问。“那就是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不能独自享用,而要懂得与人分享。如果你手中有一个橘子,那就要懂得把它分成多份,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然后与别人一起分享。”
一个普普通通的橘子,一次再简单不过的吃橘子事件,却让这位母亲把许多为人处世之道诠释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没有空泛的说教,没有严肃的面孔,有的只是朋友似的娓娓交谈,话语不多,也不深奥,却能让孩子知晓人间真理。将德育融入生活,基于“学生立场”的德育,才具有生命力。
二、基于“学生立场”的德育,应该有一份文化的浸润
不妨把德育课堂搭建在原野,让学生看绿意涌动、花枝招展;听悦耳鸟声、细语春风;闻淳朴的泥香,感煦暖的阳光,孩子们怎能不被大自然的多彩缤纷所打动?内心怎能不激荡起青春的冲动?又怎能不对生命产生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也不妨和学生一起读《论语》,感受孔子的仁义谦和和师生间的其乐融融;读杜甫诗歌,关注民生疾苦,忧国忧民;读鲁迅杂文,领悟作家力透纸背的愤慨与警醒……沉浸其中,学生的心灵怎能不被深深地震撼?情感世界怎能不萌发爱和理想的幼苗?久而久之,这些积极的文化元素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家国意识、行为习惯等都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所产生的德育功效,势必会在单纯的德育之上。
三、基于“学生立场”的德育,应该有一个自由的表达
可以像孔夫子那样,师生围坐在一起,畅谈各自理想和志愿,并给予适当的点评和鼓励,让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始终涌动和澎湃着一种激情与追求,然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此,德育才会“灵动”起来,学生的精神成长得以关照,以更加柔软、温暖的方式去拥抱这个世界;如此,生命的深邃、美丽和尊严才得以凸显,由此生发出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这也正是德育工作的意义所在。唯有如此,当多年后孩子们重回校园,才有可能找到他们孩提时关乎坚毅、执着、宽容、友爱、平等、包容等“德育”的一些美好记忆,而这些记忆早已悄然无声地融入到他们的举手投足中,深入到他们的灵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