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你,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记“齐鲁最美教师”单美华和她的“宝德书院”

发布日期 : 2021-04-21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本刊特约记者   姜宝虎   王洪涛

单美华,女,潍坊市高密经济开发区冯家庄小学教师,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代表,潍坊市十七届人大代表。1997年参加工作,热爱乡村教育事业,扎根基层,努力践行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她热心公益事业,2013年至今,她和家人腾出自家住房,筹建宝德书院,为身边的儿童搭建起一个学习、成长的公益乐园。长年如一日的坚守,得到当地教育志愿者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认同,她和家人先后获评包括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齐鲁最美教师在内的多项殊荣,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早春二月,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滋润了干渴的胶河平原。雨落无声,滋润大地,湿漉漉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春的气息。八年前,也是这样万物生辉的季节,一颗爱的种子,在胶水河畔播种发芽,开始茁壮成长。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就像一个心灵手巧的小姑娘,拿着那精致的小剪刀呀轻轻一裁,怎么样啦?满树又细又长的柳叶儿就剪出来啦……”欢悦的琅琅书声里,伴随着乡村女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无论是谁,当你踏进静静的冯家庄时,自然而然地都会被一处小院里飘出的这种纯净的声音所吸引。

这里是位于高密市开发区一个叫冯家庄的小乡村,“2020年度齐鲁最美教师单美华的家就在这儿。 


爱暖童心:让希望在阳光下茁壮地成长

这是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也是一处特殊的乡村书院,更是周边十里八村一百多个孩子最快乐的免费“托管班”。与一般北方瓦房带院的格局不同,这处农家院子稍显拥挤,空地都改建成了平房:一间阅读教室,一间艺术教室,一间学习教室。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寒假以来“托管班”没有对孩子们集中开放,但每天仍有十几个本村没人照看的孩子三三两两地来这里写作业。“这是自书院成立以来最清闲的一个寒假,至今还感觉有点不适应。今天下小雨,只来了四五个本村的孩子,她们天天跟着我都习惯了,一天不来都想得慌。大年初一休息了一天,初二一大早就都跑回来了。”正在给孩子们辅导作业的单美华满足地笑着,连眼角眉梢舒展的细纹里都流淌着浓浓的爱意,她爱这些留守在乡村大地上的孩子们!

“平常孩子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个,少的时候有四五十个,周一到周五他们下午四点多就来了,节假日全天都在这里,晚上八九点都有孩子在这里……”单美华说,和孩子们依恋她一样,她每天只有看着这群孩子才能心安。单美华是冯家庄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担任二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每天下午四点放学后,带着排成长长队伍的孩子们走出学校、穿过村庄、走进自家的小院,就像一只兢兢业业、风雨无阻的老母鸡。这暖心的一幕如今早已成为这片胶河平原上的一道动人风景。

“我们的这些孩子来自周边的7个村子,他们中有四成左右是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的乡村留守儿童,其他孩子的父母也都在周围镇上或者是高密市里打工,早出晚归的大人基本上照顾不了孩子的学习。宝德书院创办近8年来,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单美华把精力全都投入到了这群无人照管的孩子身上。

对于广袤的中国乡村来说,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未来的神圣使命,又肩负着传承文明乡风的功能,更为乡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无疑是乡村振兴的智力之源。在48岁的单美华看来,作为一名生长并扎根于乡村的教育工作者,为乡村孩子撑起一片安全、温馨、梦想的天空,既是情之所系,更是自己的使命所在。由她和丈夫一起在自家院子成立的宝德书院,功能不断升级,最初仅为寒暑假提供免费学习娱乐的安全场所,如今已成为周围孩子每天放学后的校外小学堂。这个散发着巨大魔力的农家小院,早已成为了乡村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

“有时候看着地里那些七高八矮的野草,我就联想到了乡村的这些孩子,在学校里有老师管着,一放了学、放了假,他们不就都放了羊了?我闲着也是闲着,能多照顾一个就多照顾一个,还有我爱人帮着,寒暑假一百多个孩子我照顾不过来了,我爱人和学校里的其他老师也都来轮班。”爱是无声的语言,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淳朴的乡村女教师单美华,正以她那特有的虔诚和善良、责任与担当,守望着孩子们的未来,在广阔的胶河大地上书写着教书育人这份沉甸甸的最美答卷。

 

妇唱夫随:为乡村孩子建一处安全的“避风港”

为人者须仁爱,为人师者更甚。创办宝德书院,便是单美华和丈夫李济远仁爱师者的具体实践。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夫妻俩都饱含深情。1993年,高考落榜后,从高密一中毕业的单美华回到了乡村,成为了村幼儿园的一名孩子王。正是这次高考失意下的无奈选择,让她深深地爱上了教师这个温暖人心的职业。知识改变命运,对于中国广大乡村的学子来说,教育几乎是他们成就梦想的唯一出路。1995年,单美华通过成人高考考上了潍坊教育学院,1997年毕业后来到张鲁中学任教。在这里,她遇到了人生的伴侣、事业的伙伴———丈夫李济远。

稳定的职业,悠闲的假期,合美的家庭,如果没有那起悲剧,单美华夫妇可能不会这么坚定地操心费力地去创办宝德书院。虽然事情已经过去8年了,至今提起,单美华都心痛不已。胶河两岸一马平川,村里的青壮年基本上都在外打工,只留下孩子跟着老人生活。白天,老人们都要忙农活,孩子放学后基本处于无人看管的放养状态。

河是乡村孩子玩耍的乐园,但也时时隐藏着危险。单美华记得非常清楚:2013年五一期间,邻村一名三年级的小男孩在河边玩耍时不慎溺水,在医院抢救了五十多天依然回天乏力。活蹦乱跳的小生命在叹息中消逝,悲情故事在乡间久久流传,可沉痛之后乡村孩子放养的状态却依然如前。孩子埋葬那天,灵车正好从我面前经过,我们也是做父母的,我能想象到失去孩子给一个家庭带来的沉痛和绝望。我是一名乡村教师,我不应该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孩子们的守护者。”2013年的整个五一假期,单美华的心都被一种莫可名状的沉重包裹着: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必须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绝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重演了。

心有灵犀一点通,单美华和丈夫李济远想到了一起,他们决定就在自己家开办一间小小的图书室,让那些没有大人照管的孩子们放学后都来家里看书,这样既能让他们从阅读中获得知识的快乐,又能确保他们的安全。“当时想得特别简单,就是让这些孩子有书可读,有人看着辅导作业,别去那些危险的地方就行了。说白了,就想给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做点事,为他们提供一处可以依靠的、安全的港湾。”“我们两个都是土生土长的乡村教师,不为孩子们做点事,老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一点都不踏实,觉得对不起这群孩子。”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源自于内心深处的那份最朴实的情感。说干就干,夫妻俩立即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了图书室的筹建中来,他们计划着暑假就开张。


书声满院:寻常农家变成孩子的学习乐园

“这个南屋原来是我们夫妻俩住的地方,建书院的时候改成了图书室。后来学生来得多了,就在院子里新盖了学习教室和艺术教室。”说起创办宝德书院的事,单美华笑得很轻松,只有丈夫知道妻子云淡风轻的笑容背后到底承载过多少艰辛和煎熬。

清朝末年,李济远的祖辈曾在村里创办过“宝德斋”,代代传承的家训是“书香继世、德行四方”。为图书室取名时,单美华首先想到了宝德书院这四个字。名字有了,她就将自己居住的南屋腾出来,用来当作书院场所。单美华告诉记者,婚后他们夫妇一直住在南屋,准备办书院时她决定,不动婆婆居住的正房,把自己的南屋空出来,夫妇俩则暂时借住到隔壁二叔的房子里。

创办书院的想法,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李济远的叔叔和哥哥都赶过来帮忙,白天上完班,利用晚上时间,没多久便赶制出了书架。“我们结婚时都没有买空调,要办书院,考虑到暑假里孩子们来了不能热着,很快就把空调买回来装上了。”南屋是大开间的平房,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单美华说大人可以忍耐,但不能苦了孩子们。夫妻俩又拿出多年来省吃俭用的积蓄,购置了全新的电脑、桌椅等硬件设施。

房间腾出来了,最重要的就是置办图书了。“现在宝德书院图书室的藏书已经超过18000册了,除了最近两三年政府部门和几家爱心单位捐赠的一部分外,其中绝大多数的图书都是我们两个一本一本精心挑选后买回来的。孩子读的书可不能凑合,再说这些书都很贵,一本就好几十块钱……”说起图书室刚建时自己和丈夫顶着烈日、冒着高温跑高密选书买书的事,单美华平和的脸上写满了欣慰和自豪。为了省下30元钱的路费,单美华连续十几天骑着电动车辗转于高密市区的各家书店,一本一本地精心为孩子们选购图书。单美华说,她出门一次能带回三四十本好书,回到家也顾不上休息,赶紧将书归类、上架。“那个时候白天在外边东跑西蹿浑身汗,晚上忙到深夜累得腰酸背疼,可是一想到孩子们能够开开心心地在空调屋里看书学习,心情就格外舒畅。”单美华说自己是个不急不躁、性格温和的人,为孩子们做事不管多苦多累,她都干得怡然自得。

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准备,201378日,宝德书院正式建成。当时正值暑假刚刚开始,单美华夫妇预想孩子们终于不用窝在家里或到野外疯跑了。然而,书院运行之初,却并没有他们预想的那样受欢迎。

“第一周到书院里来看书的只有5个孩子。单美华说,因为不理解,村民们都以为宝德书院是家卖书的书店,不可能免费。单美华夫妇再三向村民们解释,大家对书院的质疑才慢慢打消了,但仍有不少人认为,开始不收费以后肯定也会收费,因为这样的套路和花样在市面上早已司空见惯了。我们除了给孩子们提供免费读书的地方,还教他们国学、音乐、美术等,因此还有一些村民认为我们是打着免费看书的幌子想办辅导班赚钱。为了践行承诺,单美华到当地民政部门将宝德书院申请注册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想法在人家心里,嘴长在人家身上,大家的不理解我们都懂。我不管这些,我认定了只要认真做事、一切为了孩子好,终有一天他们会理解我的。”在单美华看来,打消质疑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做下去,用自己的行动和真诚的心去赢得村民的信任。

“只要来一个孩子,我就要为这个孩子负责!”单美华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单美华默默地做着自己最想做的事,她一丝不苟地给孩子辅导作业,帮孩子预习功课,带着孩子读书画画,领着孩子唱着歌在河边散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单美华的执着和努力慢慢收到了回报,一些围在书院外悄悄张望的孩子,终于经受不住院内的“诱惑”,满眼好奇和羡慕地走了进来。五六个,十来个,二十几个……那个暑假结束的时候,单美华的宝德书院竟然接纳了四十多个本村的孩子。看着孩子们欢呼雀跃的身影,看着孩子们摇头晃脑吟诵《论语》的模样,看着孩子们整齐排列唱歌跳舞的兴奋劲儿,单美华的心里暖暖的,隐藏于内心深处那个最朴实无华的愿望,像一颗快乐的种子一样,在农家小院里生根发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星火守望:最美教师照亮乡村孩子的未来

8年弹指一挥间,皱纹却悄悄地爬上了单美华的脸。小小的宝德书院,因为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而几经改扩建。图书室里近两万册图书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十几米长的大书架上,音乐室的墙上挂着十几把崭新的吉他,地上摆放着古筝;书法室里墨香袅袅,大长条桌上堆满了孩子们的书法作业;干净整洁的学习室一次可以容纳近五十个孩子……“暑假时间长,孩子来得也最多,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个孩子在这里学习。说起宝德书院在十里八村的好声誉,说起书院里越来越多的外村孩子,单美华的眼睛里闪烁着满意的神采。

一百多个孩子,差不多抵得上周边村小一所学校的学生数量,无论是放学后还是节假日,周边七八个村的孩子都愿意到单老师的“家”里来学习,孩子们喜欢单老师的温和与善良,喜欢单老师的细致与耐心,喜欢跟着单老师大声地念古诗,更喜欢听单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他们经常三五成群地围着单老师叽叽喳喳地说出自己的小秘密,因为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时时都能感受到单老师眼睛里的期待和内心里的暖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单美华夫妇用真诚和行动,让宝德书院成为了高密市远近闻名的课外小学堂,不仅带动了服务乡村儿童的公益力量进一步壮大,还将书院打造成为一处乡村文化的高地,吸引了许多有知识、有文化、有特长的志愿者前来传道授业。“在宝德书院里,不只能读书学习,国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篮球、足球、武术……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对孩子未来成长有利的,我们都会想方设法开课。”一张宝德书院的假期课程表上,孩子们喜欢的课程排得满满当当:上午第一节打太极拳、跳舞,第二节国学,第三节绘画,第四节阅读;下午第一节书法,第二节《论语》,第三节艺术;周六上午太极拳,周六下午国史课堂……“我们不以文化课为主,更多的时间放在读书、绘画、书法等这些能让孩子们终身受益的特色课程和活动上,让孩子们在这里都能插上梦想的翅膀!”单美华介绍道。

在单美华夫妇的感召下,高密市太极拳协会的志愿者每周六都来村里教孩子们打太极拳,张鲁中学的体育教师毕立刚则在这里开设了篮球课,青岛农业大学二十多名有特长的大学生志愿者每年暑假都组团赶来支教……为了开阔乡村孩子的视野,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单美华还请来了省市知名的作家、书法家、画家以及全国武术冠军等专门给孩子们开讲座。

“这一张是一年一度的中秋晚会,30多个节目都是孩子们出的,还有上百名村民站在村里的小广场上观看;这是每年一次的重阳节敬老演出,老人们可喜欢这些孩子啦;这一张排着长长队伍的,是孩子们在踏青远足;这一张是沿着胶河5公里越野比赛;这一张是孩子们参加潍坊市电视台的节目录制,我们的经典吟诵表演受到热烈欢迎……”翻看着那十几本记录着宝德书院8年精彩瞬间的相册,单美华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神采。孩子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孩子们的点滴成长都记在了她的心里,照片上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不就是她最大的动力,那一张张兴奋的笑脸不就是对她最好的褒奖?现在,不少从宝德书院离开的孩子都已经走进了初中、考上了重点高中,哪个孩子的作文在全省征文大赛中获奖了,哪个孩子的读后感在省级杂志上发表了,哪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排在重点中学的级部前十名……都在单美华的那份牵挂和期待里。

“平凡人一样有梦想,一样能成就梦想。”这是单美华常常鼓励孩子们的话,也是她写给自己、并珍藏于心的座右铭。“如果说我也有梦想的话,那么一直坚定地走下去就是我现在最大的梦想,我要把美德、知识、才能的种子亲手种到这些乡村孩子们的心中,尽我最大所能为乡村的教育事业做一点贡献。”“2020年度齐鲁最美教师单美华,这位根植于胶河大地上的最美乡村女教师,正在用心守望着乡村孩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