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会因金钱而改变

发布日期 : 2010-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临沭县实验小学 吴清凤

  近来关于“富二代”的话题渐渐多起来了,原因是第一代创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富一代”大多已接近退休,他们迫切希望子女能够尽快接班。但是,“富二代”们似乎不太争气,以广东顺德为例,大约九成以上的“富二代”不愿、或者不能完全接班,令生意场上风光无比的“富一代”备感头疼。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显然不在财富,而在教育。对此“富一代”心知肚明,于是使出浑身解数,不惜花费重金给孩子恶补由于他们的疏漏而欠下的教育债。同样的情形也见于“新富一代”。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南方经营连锁餐饮的李女士最近把生意托付给下属,自己专事在北京奔波,要给她上三年级的儿子找一所好学校。此前她已花重金将儿子送入当地一所省重点小学,但儿子的成绩却稳居下游,于是又斥巨资给他报了高级辅导班,仍旧无济于事。“又不是没有钱,我要给他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这样的想法让她决心来北京为孩子谋一所好学校,希求一个好的前程。


  然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金钱可以谋得好的学校,却买不来好的教育,弄不好还会事与愿违———花钱越多,孩子的教育越糟糕。有人做过统计,教师的孩子大多学习都比较好,个中原因并非是家长可以辅导孩子,而是教师家庭的收入比较适中,既不会让孩子上不起学,也不至于令孩子“纨绔”,加之有对教育的正确理解,结果也就在其中了。但是有钱的孩子(不一定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就不一样了,手里大把的金钱足以使他们傲视众生,哪还有心思读书受累?马斯洛有个“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其中“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层次的需要。如果孩子手里有足够的钱,或是他知道老子手里的钱有的是,那么类似的“需要”就会轻易得到满足,而无需再做辛苦的追求。换句话说,就是他们依仗大把的金钱与别人优异的成绩扯平了,于是便不需再去努力。而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外力是很难再起作用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说“再富不能富孩子”了。不是说金钱必然导致懒惰,或是堕落,而是“不劳而获”害了孩子。


  当然,我这是站在穷人的角度说话,富人的心思有时真的不是我等能够揣摩的。最近就有一条新闻,说南京一位10岁的“富二代”小学生,在父亲为其举办的豪华生日宴上捐出了70万元善款。有人说,这是一个温暖人心的消息,说明“富二代”中其实完全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公民。但我不敢苟同。捐款自然不是坏事,富人的爱心我们也宁愿相信是真的。但从教育孩子角度看,这样做显然不妥。这种做法肯定培养不出“优秀的公民”,甚至可能是南辕北辙。公民要讲“公民意识”,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办豪华生日宴是典型的不劳而获,有悖于培养孩子的自我、家庭和社会责任意识;如此豪华奢靡有悖于社会公德意识,更不能培养平等的民主意识。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为孩子办豪华生日宴,符合哪条公民道德规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老子自己捐款,让孩子知道,以避免助长孩子的优越感,并且让孩子理解、倾慕老子的爱心,为其树立起榜样。待孩子长大了,自己挣了钱再捐也不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的老师,甚至当你去世后,你的形象依然是孩子的榜样。因此,作为父母,现实赠与孩子的和将来留给孩子的最大财富都不是金钱。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去世后,人们感慨的不仅是钱老的卓越贡献,还有他家族的世代辉煌。钱氏家族是吴越国王钱镠的后嗣。南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代,曾有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出自这个家族。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据史书记载,钱镠临终前曾向子孙留有“心存忠孝,爱民恤民,勤俭为本,忠厚传家”等十条家训与遗嘱。这个遗嘱世代相传,激励着钱氏后人。我不知道钱学森算富几代,但钱氏的家训可以保证这个家族血脉的延续,辉煌的光大。这才是最大的财富。


  教育有其基本的规律,不会因金钱而改变。“富二代”也好,平民百姓也罢,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特别是在中国现实情况下,无论条件多优越,都不要忘了给孩子一个常态的环境,不要忘了培养孩子的草根精神、平民心态,让他们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不要被金钱所累,在今后的人生中无论处境如何,都能有所作为。再者说,“富二代”也未必一成不变。比如《红楼梦》里的公子哥、阔小姐,一旦大厦倾覆,还不是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至于当今的“富二代”,老子哪天倒了闭或是塌了台,也未可知。因此,还是“为之计长远”,教他们先做个合格公民、做个好好百姓为上。当然有时塌台也未必是坏事,鲁迅若不是“家道中落”,中国怕会失去一位伟大的作家,相类似的还有曹雪芹。这也可以从反面证明,金钱真的未必是传家宝。


  再回到开篇的话题。“富一代”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困惑、焦虑和挫败感,既有社会原因——中国发展太快了,钱挣足了,但别的有些跟不上;也是文化使然——钱是老子辛辛苦苦挣的,自然要传给儿孙,“肥水不流外人田”嘛;更有个人的责任——对子女教育的疏漏和偏颇。要知道“好”学校未必有好教育,“好教育”教出的也未必都是好孩子,特别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下。对此,“富一代”应该有切身的体会,中国最先富起来的那批人中不就有近七成是小学学历吗?这曾使多少饱学之士望之兴叹?而如今他们中的有些人不也是因为对现行教育失去信心,而让自己的孩子回家自学吗?比如作家首富郑渊洁。


  在此,我们无意、也无力为“富一代”支招,只是想说,我们可以、也应该给孩子提供优越的教育,但绝不可以使孩子有优越感。不仅是“富一代”,许多优质名牌学校都应该警惕学生的贵族化倾向——不管有钱没钱。如果让贵族倾向的教育与中国固有的骄纵、溺爱合为一体,后果将不堪设想。


(《山东教育》2010年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