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超限效应”误导学生
发布日期 : 2010-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单县张集镇王楼小学 王元安
这是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的一篇著名的故事———《杰米扬的汤》,读读它,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杰米扬是位十分好客的人。有一天,一位朋友远道来访,杰米扬非常高兴,他亲自下厨烧制了最拿手的菜———一大盆鲜美的鱼汤。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很满意。在杰米扬热情地劝说下,朋友勉为其难地又喝了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已有点嫌多了。可米杰扬没有觉察到,仍然一个劲地劝朋友再喝汤。朋友终于忍无可忍,丢下碗拂袖而去。心理学上把这种因为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如今,这种“超限效应”已广泛显现在了教育教学上。课堂上,为了体现“赏识教育”“激励性评价”等教育新理念,一些教师不管学生是否认真思考问题,也不管学生回答得是否正确,一律大加赞扬。那些空洞的并且无助于行为参与、行为改善的人格评价和失去公正、全面、科学性的结论性评价不绝于口,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引起学生的不耐烦。
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和自信。但是,学生的回答并不都是对的,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存在着偏差或偏激。如果学生说错了,教师应真实、具体地指点迷津,指导和帮助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调整,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可许多教师唯恐“激励不到位”,不去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的缺点与错误,而是极尽所能地、不分青红皂白而又千篇一律地进行虚伪的表扬:“哇,你真棒!”“好极了!”“你真聪明!”“回答得太好了!”……殊不知,这种激励方式也会导致“超限效应”。
受知识和年龄的限制,学生们对问题的认知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如果教师不顾课堂教学的客观实际,只一味地对学生的回答虚假恭维、滥加赞扬,就容易将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到迷惘、困惑,无所适从。有些学生迷惑地总结:“对于老师那样的评价,刚开始我们感到了一阵轻松和愉快,心里美滋滋的。可时间一长,我们就感到不对劲了:老师对每位学生都进行这样的评价,无论回答得是否正确,老师都会大加赞扬,而不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纠正错误。久而久之,我们被忽悠得都弄不清自己的真实情况了。”学生们需要老师的激励,但激励过了头就会在学生心目中失衡,影响学生的客观判断力,误导学生的认知。当他们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力的时候,廉价的表扬就会适得其反,导致“超限效应”。
不顾客观实际地吹捧学生,就是在误导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其结果只会让学生在认知和学习中“捧得越高,摔得越狠”。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具有明确的激励性和导向性,它能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判断和自我调整,纠正认识和体验上的不足与偏差,开发自身的潜能。
(《山东教育》2010年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