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没病!

发布日期 : 2018-10-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东省菏泽市第一实验小学   张艳花

 

接手这班孩子,我第一个认识的是小衡。

那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带着刚分班的队伍往教室里走,队伍中一位小男孩的举动吸引了我:他把一只手放在嘴里,不停地啃着指甲,另一只手好像失控一样,不停地甩来甩去,两只脚每迈出一步都要往外边崴一下。

涌进我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个孩子有病,这下麻烦大了,班里有个这样的孩子,以后班级纪律可怎么办?

麻烦还在后头,接下来的日子,这位叫小衡的孩子上课不是说话做鬼脸,就是拿同学的文具,抢同学的书和本子,然后撕成碎片撒在地上;下课追着同学打,揪女同学的头发,还破坏公共财物,乱翻别人东西;做操时故意把脚踢很高甚至踢到其他同学;上体育课上到一半悄悄溜回教室偷别人文具、钱……每次批评他时,他的第一句总是:“我没有……”我压下火气问:“为什么那么多人告你状啊?”他却出人意料地说:“我想跟他们玩。”我当时的反应是又好气又好笑,无奈中想: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应该知道班级纪律,是什么造成了他现在的状态?我怎样才能使他有所改变?

没有想出好办法,我只好在每天的大课间把他喊到办公室“单独辅导”,慢慢有了一些新发现:别看这孩子如此顽劣,但他做数学题反应特别快,接受能力很强,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在这期间,我走访了他以前的老师,他们都说这孩子有多动症,控制不了自己。我又联系了他的家长,我刚开始说孩子的表现,他的家长就急着辩白:“老师,医生说小衡不是多动症!”我耐心地和家长沟通,才了解到小衡的一些情况:这孩子从小由奶奶带大,老太太的观念是“只要自己的孩子不吃亏就行”。孩子没学会走路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打人。奶奶的赞扬和鼓励不仅使孩子养成了见人就打的习惯,而且错以为“打”就是“玩”,能打哭别人就是本事。包括孩子的父母也只知道孩子顽皮、说教无用,却从未发现孩子压根儿就不会跟小朋友做游戏。原来,“病”的不是孩子,是他的成长环境。

针对以上情况,我制订了转变小衡的“四步走”方案。

第一步:转变家长观念,促进家校配合。

从那以后,我经常和小衡的家长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孩子出现种种问题的根源:家长“不吃亏”的观念和教育方式,导致孩子从小就没有学会如何跟别人交往,并且缺乏规则意识。孩子的家长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积极配合学校,改变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第二步:转变之路,交个好友来启程。

父母主动配合教小衡学会了做游戏。为了帮小衡成功迈出第一步,我有意在课堂上展示了他的一份全对作业,初步扭转了同学们对他的坏印象。课后我又趁热打铁,鼓励小衡:“作业做这么棒,老师相信你能在一周之内交到好朋友。”

结果,第二天他就高兴地告诉我:“老师,我有两个好朋友了!是小瑞和小赞。”看着他兴高采烈的样子,我笑着竖起了大拇指。

第三步:转变之路,集体配合来护航。

发挥班会这一德育主阵地的强大作用,及时表扬,争取同学认可。首先我让全班同学每个人都写出一位好朋友的姓名、三条优点、一条缺点。通过这个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人无完人”的道理。接着,让同学们寻找小衡的优点。同学们很快找出了小衡的不少优点:“爱笑、不记仇”“对长辈有礼貌”“勤快,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积极回答问题”“热爱班集体”……得到同学的肯定,小衡难得的现出害羞之色。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继续说小衡最近有哪些进步。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出了小衡的许多进步:上课说话少了,不往厕所追女同学了,打人的次数也少了很多,会做游戏了……

第四步:巩固成果,集体进行正向强化。

在教室里设置专栏:“进步的脚印”,一幅山水简笔画,山头上插着红旗,从下而上一行蜿蜒的脚印。每周班会前由同学们在一个脚印上写出小衡进步的地方。脚印上的字越来越多,同学们以他们善良的本性给了小衡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现在的小衡,上课不但不捣乱了,而且经常会有一些精彩发言,作业也能及时完成。最重要的是:小衡学会了跟人交往,并且有了规则意识。

让我感动的是去年深秋,患有严重声带小结的我哑到几乎不能发声。小衡走到我身边,扯扯我的衣服对我说:“您也要注意身体,看您的嗓子都哑了!”一瞬间,我竟湿了眼眶。孩子,你不仅没“病”,而且特别善良!

 

(《山东教育》20189月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