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要不忘上课的初心

发布日期 : 2018-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韩庄小学   杨启锋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身为学校当家人的校长在做好学校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应成为教师教学的“领头羊”,在教学一线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上好课、教好学,发挥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很多区域校长不带课成为了一种惯例,坚持上课的校长反而成了“另类”。由于很多校长过度依靠自身管理能力这根“救命稻草”,走上领导岗位后便撂下了上课的挑子,“两耳不闻上课事,一心只念管理经”,上课成为了校长们的“奢侈品”。校长不上课看似正常的现象其实是一种错位、跑偏的倾向。长期不上课、不听课,导致教育教学专业素养成为校长的短板和“软肋”,催生出校长学校管理“腿长”、专业素质“腿短”的“两条腿”囧象。由于教学素养的匮乏,一些校长不按教学规律办事,容易让办学行为和教学管理“误入歧途”,侵蚀学校改革发展的健康生态。

校长离上课渐行渐远,不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就会“站着说话不腰疼”,难以服众。尤其是校长自身教学能力的弱化往往在教师面前“无地自容”,降低了自己在广大教师中的学术威信,影响了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课改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校长更要懂教学、会上课,这样才能驾驭学校教改。而校长一旦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其牵头和主导的课改就会沦为“空中楼阁”。校长只有坚持上好课、教好学,让上课从“奢侈品”变成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的“家常菜”,不断夯实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专业底蕴,方能赢得教师们的点赞和拥护。

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是校长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管理素质决定校长发展的长度,那么课堂教学素养决定校长发展的宽度和高度。管理能力和教学素养分处素质天平的两端,无论倒向哪一方,都不利于学校管理。教学素养是校长的“定海神针”,缺乏教学素养的成长是残缺的、不全面的、不稳固的。丰富、深厚的教学素养为校长“保驾护航”,让教学管理发展“如虎添翼”,更会使校长一生受益。校长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促使自己“营养均衡”地成长。

“打铁还需自身硬”,相对于读书学习、调研写作、聆听报告、学术研讨等其他发展方式,上课是校长最基本、最有效的发展方式,能让校长汲取最鲜活的专业“养分”,为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提供丰厚的专业支撑。

教学好不好,关键看校长。实现教育家办学亟需培养和造就一支学者型、专业型的校长队伍。每一个校长都是从教学一线中走来的,校长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是学校的管理人员,而教师的初心就是站在三尺讲台教会学生成人成才。上课既是校长教育情怀最生动、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也是展示个人才华的最佳平台,更是提升自身人气和影响力的“灵丹妙药”。具有双重身份的校长,要守住自己的“菜园地”,在上课中锤炼和升华自己的专业化素养。

每个校长都要有自己的专业底气,能够“上得厅堂,下得课堂”。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窦桂梅等在走上校长岗位后仍然不肯放下自己的教学绝活,视讲台为人生主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课堂一线,成为教师教学的领跑者,这些都是校长上课的典型样本。校长们要以此为榜样,在抓好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承担相应学科的教学工作,并勇于在自己的“试验田”上探索与创新,争当教改“排头兵”,为广大教师树好教学的标杆。

课堂是校长“零距离”了解教师、服务学生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校长谋划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上课能促使校长换位思考,体验教师教学的切身感受,真实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课改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同时,校长放下身段敢于上课、热爱上课,更能在全校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正确导向,为教师教学释放满满的正能量,激发他们投身教学改革的热情和动力,营造“比学赶超、不甘人后”的良好工作氛围。

上课是校长成长的一种内在方式。不忘初心、继续上课,与教师“心连心”坚守课堂教学一线并肩战斗,这是每一个校长的专业和责任担当。只有把上课当作“家常便饭”,学术型、创新型、实干型校长才会在能上课、会上课、常上课中“自然生成”。

 

(《山东教育》2018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