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生活充满仪式感

发布日期 : 2018-07-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纪成涛

 

记得小时候,每逢除夕,母亲就早早起床开始炸鱼、煮肉,如果嘴馋想吃一块,一定会被母亲训斥一番:这是上供用的,要等上完供才能吃!上供,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祈福仪式,也是我最早接触的“仪式”了。

后来上学了,每周一都要有庄严的升旗仪式,一直到今天,每听到庄严的国歌声,总要驻足、行礼;再后来,走上教师岗位,每一节课走进教室,学生总会站起来大声说:“老师好!”然后我鞠躬,并说:“同学们好,请坐!”下课后,同样的在“老师再见!”“同学们再见!”中离开教室。这便是上课的仪式。

什么是仪式?《小王子》中,狐狸说: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仪式是举行典礼的秩序。其实,仪式相当于一个按钮,当你去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就告诉自己的大脑:我要开始进入另一个状态了。所以,仪式是一种经历和体验,是一种行为的约束,其承载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传递和育人的价值,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之一。

学校是一个充满仪式行为和活动的地方,实际上,我们却往往忽略了仪式教育,或者说我们本来就没有关注仪式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作用。学校中的有些仪式对于我们来说是“常规”,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生命中的重要体验。比如“开学第一课”的组织,一般来讲,学校要组织开学典礼,学校领导在校门口迎接全体师生的到来,校长要提出新学期的要求和期望,之后还要举行一些学校特色活动。这一系列的过程走下来,学生就感受到了“与平常日子不同”的感觉,这就是仪式感。但是仅有这些往往还不够,这只是从学校的层面;班主任也要提前对教室布置进行独特的构思和设计,也要让每一名学生感受到“与平常日子不同”。这样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的开学第一课,就会让学生有一种庄重感和认真感,要比“开学检查作业”的第一课好得多。这是一种类似于节日的仪式。

学校里最常态的仪式还要数升旗仪式。因为是常规活动,时间长了就会滋长应付心理,使本来神圣、庄重的仪式也变成了随意。这样的氛围会很自然地传递给学生,使之觉得这种仪式只不过是在“走过场”,于是很多的国旗下讲话也只能是“形式”,没有丝毫的意义可言。如果我们给每一次升旗仪式以足够的重视,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呢?比如:每月由各班推荐升旗手、护旗手,推选思想表现、文明礼貌、学习刻苦、助人为乐等各方面表现突出或某方面特别出色的同学担任,并在升旗仪式上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国旗下演讲也由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工作踏实、有突出成绩的优秀老师担任,或者邀请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校友参加,同时,还可以结合读书演讲等主题活动。这样的升旗仪式既有鼓励性,更有激励性,意义更加丰满,能够增强教育叠加效应。

仪式感不仅仅止于举动,将某样东西赋予某种超过本身功能价值的意义,也是体现仪式感的一种。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许多主题教育活动,这类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仪式”,学校要精心设计,增强活动的仪式感。仪式感越强,人们的心灵成长就越快。比如说成人礼的模式越庄重,那么学生心智成熟的过程就越快;颁奖礼的程式越隆重,学生的成就感越强烈。同时,我们还要结合活动特点和学生实际,创新仪式的环节和形式。

为了能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具有仪式感,我们就需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创新形式,将日常工作转化为“仪式”。譬如:某某单位为学校捐赠图书,就可以精心策划一个隆重的“赠书仪式”;为贫困(或留守)儿童捐款捐物,助残日等活动中,就可以策划一次“爱心捐赠仪式”;学校日常开展的行为规范周、环保周、植树周、艺术周等特色活动都可以举行隆重的“启动仪式”。除此之外,年级、班级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策划一些仪式,比如年级要表彰故事大王、学习标兵,也可以举行仪式;班内参加运动会获奖归来,也可以举行一次隆重的欢迎仪式。各种仪式的策划与组织,让学生在学校时刻都能感受到的一种仪式感,经常经历一种情感的体验,这或许就是“润物于无声”。

仪式作为一种经历,其承载和蕴含的情感丰富多样。同学们在仪式过程中锻炼着自己的内省认知能力和人际洞察能力,进而获得全面而真切的情感体验。仪式感给学生带来安全感、秩序感、归属感、神圣感;也可以让学生学会:秩序、规则、纪律、谦让。

反之,不重视仪式教育,把所有的活动作为“常规”,所有的教育完全依靠“说教”,则会事倍功半!

 

(《山东教育》20186月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