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更真实有效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发布日期 : 2018-06-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让课程更真实有效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东营东凯小学基于课程重组的“文智课程”建构及实践

本刊通讯员   季俊昌   蒋世民

 

曹玉泮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瞬息万变、创新加速的信息化时代,教育必须真正地面向未来,用长远眼光、未来视角审视和矫正当下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强大的学习力和可持续发展力,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要把学生当作蕴藏着无限潜力的种子,通过提供适宜的环境,努力激活其内在的潜能,最终让他们获得自我生长、自我奔跑的力量。”基于这种考量,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小学坚持问题导向,结合自身实际,从课程改革入手,确立了“让课程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服务”的理念,精心建构了融人文、科学、艺术、身心四大素养于一体的“文智课程”,并在课程开发实施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三个“不一样”:不一样的育人志向、不一样的课程整合、不一样的教师发展。

 

不一样的育人志向:在为人生奠基中培养全面发展的文明人、智慧人

 

一、在教育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确立整体育人新坐标

伴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的迅速提高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愈来愈成为备受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但遗憾的是,受功利主义、应试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更多地将传授学科知识、提高升学率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结果是,学校培养的是知识人、应试者,而非完整完善的人。更可怕的是,从学校迈向社会的一些学生,虽然大脑里装着海量的知识,却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基本是非判断力的缺失。我们单纯以“考试者”“成功者”为目标的片面、畸型的教育,最终导致的是实利主义、实用主义、市侩主义的泛滥,出现了年轻一代精神与道德的缺钙现象。

作为一名教育理想主义者,曹玉泮校长对此深有感触,忧心忡忡,他说:“当前,学校教育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之间是不平衡的,总体上呈现智育一枝独大的局面。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动手技能、审美观念等培养环节不同程度地被知识学习挤占了,片面育人代替了整体育人,教育的本真本性和育人使命发生了扭曲。作为真正的教育人,必须坚持真理,坚守良知,不能随波逐流,丧失正确的教育立场。”

他始终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绽放成完美的花朵,而不仅仅是一片单薄的花瓣,这正是曹玉泮校长和东凯小学教师们矢志奋斗的工作愿景。

为了实现这一育人目标,在曹玉泮校长的带领下,东凯小学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建设人文、和谐、典雅的书香校园,培育智慧、健康、友爱的文明少年”办学理念和“言行文明、志趣高雅、基础宽厚、视野高远”的学生发展目标。为了深入回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重点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等问题,东凯小学于2012年开启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打造切合学生实际、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文智课程”,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文明人、智慧人,努力在学生身上留下“学生能带走的东西”,而不是“学生背不动的东西”。

就此,曹玉泮校长的感悟是:这些能带走的东西是学生发展中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人生营养。它们的表现形态可能千差万别,但内核是文明与智慧。若干年后,即使孩子们忘记了曾经学过的优美词句篇章,他们依然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生活态度;即使忘记了数学公式和定义,他们依然会运用逻辑思维方式处理解决问题;即使在生命旅途中遇到困难与挫折,他们依然懂得感恩,与人为善,坚强前行。

二、在“修文成学、养智立世”中播下文明与智慧的种子

东凯小学在确立育人目标上,还充分考虑了学校的生源情况。学校地处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源主要为区内企业职工子女,流动人口比例较大,大部分孩子的家庭教育先天不足。曹玉泮校长说:“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不仅仅止于发展和成就学生,还应该通过积极改变学生这一群体的生命状态,进而影响家庭、社区和社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基于这种责任思考和生源分析,在办学之初,我们学校就把‘小手牵大手共同提升公民素质’列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学校的课程体系也是从这一实际出发,把培养学生的公德修养和文明习惯放在了首位。”

经过深入调查和研讨,东凯小学确立了“修文成学、养智立世”的校训。“修文”意为加强礼乐教化,让教师提升德性,树立师德,为人师表,成就对学生的涵养润泽之功;让学生明于德,践于行,不断追求自身品格的卓越,用文明礼仪奠基自己的人生之路。“养智”即培养师生的人生智慧,包括文化知识的学习、个人意志的磨砺、创新能力的培养、心理状态的调适等各个方面。通过“修文养智”,让师生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熏陶,全面发展,各展特长,拥有人生大智慧,成就人生大境界。“修文成学、养智立世”,既展现了学校的文化理念,又为师生指明了发展方向。“文智教育”文化成为了学校文化的核心,也自然成为了学校课程文化的根脉。

曹玉泮校长说:“有德方能行远,有智才能立功。与时代变化相吻合,我们学校提出的文智双修目标,就是要尽早地在孩子的心中播下文明与智慧的种子。”

为深入践行“修文养智”这一目标,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突破口,基于学校实际进行了课程重组,从人文、科学、艺术和身心四个方面设置了学生核心素养具体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解决了分科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体系、忽视学生自身建构能力的矛盾,初步实现了以整合课程培育学生整体素养的育人目标。

精耕细作,必有收获。东凯学子们在“文智课程”的滋养下自由学习,快乐成长,结出了丰硕成果。在2017年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中,周琪睿等3名同学从全国200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小学A组现场赛一等奖;在连续几年的七巧科技创新系列活动中,学校先后有11名同学获国家级比赛一等奖;在2017年“CIDU中联艺术第五届黄河杯国际舞蹈公开赛”中,该校的拉丁小舞者们共夺得22个单人第一名。课本剧《一个村庄的故事》在山东省中小学生戏剧大赛中获一等奖;校合唱团演唱的《读书郎》等作品荣获山东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在山东省首届少儿书画大赛中1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10人获优秀奖。另外,还有数百名学生在器乐、声乐、乒乓球、羽毛球、绘画、演讲、作文等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不一样的课程整合:在开放融合中打造充满生命力的“活”课程

 

一、超越加减组合,让课程成为和谐自洽的“生态体”

当前,课程改革的视点正在从重视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向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学校忘记了“学生的学习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一基本常识,想当然地认为课程开发得越多越好,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大量添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种简单的加法式课程改革,导致了课程“碎片化”问题,不但不能给学生带来集中而深刻的体验,反而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如何避免课程建构中的碎片化问题和形式化问题,真正地在课程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效链接,充分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这是曹玉泮校长着重思考的问题。为了贯通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真正地将国家课程校本化,东凯小学积极探索了三条整合途径:

一是学科内整合。在同一门学科内,遵循课标要求,打破已往只使用一本教材、无法兼顾其他版本教材优势的局限,引入整合多版本教材内容,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上自成体系。

二是跨学科整合。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已往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以统一的主题、问题等来贯通不同的学科。

三是学科与生活的整合。为了让生活发生教育的意义,学校在课程设置中还将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三种整合方式,东凯小学打造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身心素养四大类课程体系,使得课程整体量得到了有效压缩,避免了无效重复,而每一个板块、单元和主题却因为多元、多维课程素材的集中而变得更加丰厚,实现了减量而不减质、简约而不简单,保证了课程标准的实现和育人目标的达成。

这种课程整合,既是在做减法,让课程更简约,也是在做加法,让课程更厚重,最终实现的是简约和厚重的有机统一。

以建构人文素养类课程为例,东凯小学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把语文作为核心学科,将国家课程的语文、品德与社会和地方课程的传统文化整合为《语文与修身》课程。整合后的教材以单元主题为统领,以人教版教材为主线,选编了北师大版、苏教版、S版等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将品德与社会和传统文化课程的知识点进行了重新编排。以三年级下册“爱护周围的环境”这一单元为例,整合后第一板块为精读课文,选取了人教版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和北师大版的《失踪的森林王国》两篇课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习对比描写方法,体会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第二板块为略读课文,选编了S版的《狼和鹿》和人教版《燕子专列》两篇课文,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形成能力。第三板块为自读课文,选编了《翠鸟》《放飞蜻蜓》和《路旁的橡树》三篇课文,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第四板块为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调查周围环境情况并写出有关报告,或根据环境调查情况写一份爱护环境倡议书。这样一个主题单元做到了几个版本经典文章的融合,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升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不仅如此,为了更加丰富和深化人文素养类课程,东凯小学在建构《语文与修身》这一“主体”课程的基础上,还开发了晨诵使用的诵读教材《清音》和《学校系列主题活动》课程,构成了“两翼”支撑。《清音》教材内容包括诗歌、散文、诗词、小古文等文体,与原有的传统文化课程进行融合,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感悟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主题系列活动》是根据学生学习需要,促使学生能力迁移运用的平台,同时也承载了育人的实践性功能,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实现道德成长。

对于课程整合的深刻变化,许义莹老师深有体会。在课程整合教学研讨活动中,她执教了一堂整合课“营养午餐”。该节整合课上,她利用相关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计算出科学的午餐需要多少热量。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三种菜单进行合理搭配营养午餐,指导学生利用排列组合的数学知识列出菜单。然后根据学生所喜欢的午餐食用情况,在利用数学知识进行统计后,为餐厅工作人员提供建议。最后根据不同学生体质,利用科学知识为不同学生的合理膳食提出参考建议,并写成一份报告。

对于课程整合的好处和妙处,广大学生的感受最直接、最有说服力。四年级一班的冯雨辰说:“自从上了整合课后,我突然发现,知识的原野原来那么广阔富饶,需要我们自己去开拓疆域。如果今天学了一堂新课,课下我会不自觉地找到相关资料读一读,对比一下。我逐渐发现,原来知识与知识间都是相通的,就看你有没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

二、注重创生过程,让课程成为不断生长的“生命树”

所谓课程创生,是指课程开发实施过程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共同合作、联合创造新的教育资源的过程。在创生中,课程开发实施的程序化、程式化被彻底消除了,课程开发实施不再是既定的课程计划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一个时时处处充满了创造火花的创生过程。

尊重创生、提倡创生,使得东凯小学的“文智树”课程成为了充满生命力、充满生长力的课程。课程不再是外在于师生的,而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结果;不再是一成不变、刻板僵化的,而是开放的、流动的、活化的。

为了打造创生性课程,学校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提出了“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的课程理念,并以提高课程适应性和实现资源整合为出发点,对学校目前实施的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内的全部课程,进行了全盘的设计、安排和重组,提出了以国家课程保基本、以学校课程创特色、以教师微课程显个性的“文智树”课程模式——“干++叶”模式。“干”是优化整合后的国家课程,“枝”是学校层面开设的体现全面发展理念的校本课程。“叶”是教师围绕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为孩子个性发展开设的“微课程”,也就是各班的班本课程。

首先,着力做好“干”课程的校本化。东凯小学遵循小学生学习规律,按照“儿童的认知依托的是整体,过于专业、分化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这一学习规律,基于课程的核心素养和知识关联性,实施了打破学科界线、对学科体系结构重组的新路,将语文、传统文化等与人文学科有关的课程科目整合为人文素养,将数学和科技等与数学学科有关的课程科目整合为科学素养,将品德与社会和班会等整合为德育主题活动,将音乐和美术整合为艺术素养,将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为身心素养。

同时,为了配合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对课时进行了优化,打破了原来所有课时均为40分钟的整齐划一的模式,分别设置354070分钟的课时。这样的课时安排,既保障了国家主干课程的有效实施,又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留足了空间,保障了课程实施的质量,提高了课程效益。

其次,东凯小学着力做好“枝”课程的特色化。东凯小学的“枝”课程分为学科拓展型和综合实践型两种。“枝”课程的设立让老师们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课程管理中心综合考查教师们的专业、能力、兴趣、爱好甚至性格气质,为有能力的教师量身订做,开设校本课程门类。教师通过日常学习和教学积淀,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推出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校本课程。

这种学科课程整合模式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在有趣的数学故事、数学游戏、七巧科技等丰富多样的社团课程中提升学生的个性素养和科学素养,翻开科学的画卷感受着科学世界的人、文、情。学校将每天下午的两节大课作为“枝”课程时间,同时面向二至六年级学生走班授课。这一段时间学生打破班级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课程菜单中选择所喜欢的课程,组成新的班级,老师则根据自己的特长执教相应的项目。师生互选,达到了学科与层次兼顾、兴趣与知识提升的双赢效果。

最后,东凯小学着力做好“叶”课程的个性化。如果说“枝”课程是在学校层面开设的全员走班式的课程模式,“叶”课程则是以班级为单位开设的微课程,也就是班本课程。课程开设的立足点主要是为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时也为班主任创办特色班级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微课程”的出发点是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满足孩子的学习需要。有的教师具有表演天赋,申请了班级故事表演课;有的老师擅长绘画,开设了儿童绘本课;有的老师文化底蕴深厚,开展了文学阅读课;有的老师善于研究古典诗文且地理知识丰富,探索了“跟着古诗去旅行”这样的特色课;还有老师注重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创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黄河口文化课程……还有的班主任动员家长或自己的亲友参与班级的课程建设和文化营造,更是创新了班本课程开发的形式。

东凯小学五彩缤纷、枝繁叶茂的“文智树”课程,为孩子们的学习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开放空间。曹校长说:“东凯小学的课程本质上是师生共同建构创造的。这种课程开发实施模式不仅仅在于获得大量信息、知识和技能,更在于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求知能力。学生的积极参与让课程充满了生成性,上课就像一场旅行,时时充满了意外之发现与惊喜。”

 

不一样的教师发展:在深度契入中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创造者

 

一、从“心为形役”到“个性解放”,教师重新焕发主体性

教师的精神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精神状态。曹玉泮校长认为:“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教师缺乏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长年累月的重复是最致命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追根溯源还是因为传统课程本身是缺乏活力的‘死’课程,教师不能独立自主地参与课程建构,仅仅是既定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要解放教师,必须首先解放课程,解放课程的同时也必定会解放教师。”基于这种思考,东凯小学把课程整合创造的权利还给了教师,努力让教师在主体性释放中获得自身个性的解放。教师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上好一堂课,组织好一次活动,而是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优势特长、知识结构、经验储备,创造性地构建属于自己的“教师课程”。

崔佳星老师平常十分喜欢花,一直想把爱花的感情和喜悦传递给学生,但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没有多少机会可以表达这种情感。学校课程整合终于让她拥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弥补了她心中的缺憾。她说:“大约是因为女孩子对于花特有的情怀,一直以来就很想做一个有关花的小课程。曾经想带着孩子们种一片专属于我们的秘密花园,不为任务,不为知识,没有任何功利性的,只是为了感受自然与生命的美好。春天的时候借着课程整合的契机我把这一想法变成了现实,心里那些零散的、琐碎的想法得以系统化地呈现出来。我与孩子们一起徜徉于花间,感受文字的美好、生命的可贵。花儿开在地上,开在笔端,更开在我们的心里。”

在杨晓飞老师执教的“新年”主题整合课中,从语文课中优美的诗歌朗诵,音乐课中欢快的旋律,到传统文化课中的民俗民风,再到美术课中的绘画、手工、泥塑、剪纸、书法等,通过多种艺术的综合体验,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感受和体验节日氛围、各种艺术魅力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这种超学科、跨学科整合的一节大课下来,不仅孩子们意犹未尽,也让杨晓飞老师充分释放了自己的个性和才华,深深体验到了教学的乐趣和激情。“这种课程整合不仅有益于学生,更有益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个性的释放。在和孩子自由充分的互动中,我看见了孩子们,也看见了我自己。”杨老师喜悦地说。

二、从“旁观执行”到“深度契入”,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创造者

所谓“契入”,是指深入事物之中,以贴身实践的方式,达到物我契合、知行合一的深度境界。当教师从课程的旁观执行者转变为深度契入者,就会在对课程的研究和创造中达到与课程密切合一、相互成全的状态,由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从被动的、外铄的境地转化为主动的、内修的境界。

张卫艳老师的100字识字课程,将中国汉字的字源字理融入到横平竖直的识字、写字教学中,让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启蒙阶段,便接触到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化;初曦老师将“钉纽扣”等综合实践活动引入到班本微课程中,不仅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会读书会算数的优秀少年,还是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小小生活家”……

课程整合也有效地推动了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动,创造出了别开生面、耳目一新的课程。在孙双红、杨晓飞等音乐、美术、语文老师联手整合的“梅花”主题课程中,从语文课中诵读的《梅花魂》,到音乐课中唱《梅花》,再到美术课中的画梅花、动手制作手工梅花工艺品等,通过多种艺术的综合体验,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感受和体验梅花高洁秀雅、傲然挺拔的铮铮铁骨精神,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在美术教师杨晓飞开展的“青花瓷”主题整合课上,传统文化中关于陶瓷工艺的背景介绍,韵律悠扬的《青花瓷》歌曲以及带有温婉曲风的舞蹈设计都囊括其中。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整堂课古色古香,别开生面,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悠长。“课程重组给了我课程开发和研究的权利,我要对学生们负责,提升对课程的思索、构建能力,努力做一名具有全面素养的教师。”杨晓飞在课后教学反思中写道。

这种超学科、跨学科的整合,形成了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倒逼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了教师课程建构的激情。张燕华老师利用晨诵课,开辟了“诚信故事讲堂”栏目。她说:“从起初对整合课程的忐忑到后来的领悟,再到现在的蜕变,一步步走来,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收获了沉甸甸的知识,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整合教学资源,让我找到了课堂的灵魂,可以灵活地带领孩子们徜徉于整合后的资源海洋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要做个有心人,相信我与孩子们会创造出更多精彩的整合课程。”

 

有人说:学校课程不仅是知识和实践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我们相信,在曹玉泮校长和广大师生持之以恒的不懈奋斗下,东凯小学这片充满朝气、充满希望的梦想剧场,一定会点亮更多的心灵明灯,放飞更多的彩虹梦想,演绎更多的人生华章!

 

(《山东教育》20185月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