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德育变了味

发布日期 : 2018-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半湖小学   李永玲

 

一提到学校德育,有些人就会想到,这是班主任老师或者校长和中层干部负责的事。现在每个学校都在抓教学成绩,多数老师哪有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呢?今天的学校德育濒于边缘化。

前不久,我参加了市教育局举办的德育纲要与核心素养培训会。几位教师做了教学示范,对我启发很大,也有几分感触,本来就很正常的德育需要被耳提面命,广为宣传发动,说明这些年我们的教育又出现了缺失。每所学校每周都应该有一节专门的班会课,如果你问一个小学生:你平时上过班会课吗?多数会说:没有呀!我们课程表上每周确实有一节叫作“班会”的课,但是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上了班主任教的那门课程。偶尔也会开会,基本上就是班主任传达一些近期要完成的任务,然后训话。现在多数老师肯定是没有“闲工夫”来耗时费力地上德育课,便很自然地把班会课上成了常态课的样子。

现在有些班主任,一学期没有正式地开过一节以德育为核心内容的班会课的也大有人在。这些年,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一切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现实并没有丝毫改变,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有的地方还披着素质教育的外衣,有些地方干脆把这件外衣也抛弃了,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量化,条条杠杠很多,看起来虽然不再单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但是除了分数这一硬指标以外,其余的那些“标准”只不过是软性和有弹性的橡皮糖,只能是分数绝对权威下的有一点好感的“甜味”,不会也不可能影响分数主导下的结果。从现实上来说,社会、家庭看学校,学校看教师,教师看学生……最为核心的硬指标还是分数。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的教育对分数的追逐自然就越来越热切。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取得令人满意的分数才能让家长、学校、社会满意,自己才能立足于学校,才能有晋升的希望。至于学生的三观养成、道德修养等“虚无”的东西,谁会有“闲工夫”去关注、培养呢?谁又会拿出宝贵的教学时间去做不能立竿见影的“百年树人”的事呢?

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教育现状是:每当上级督导检查或期末检查到来时,学校课程总表立即修改,各个年级的课程表也要相应撤换。教室里张贴的课程表就会被覆盖上另一张崭新的课程表,新课程表是符合国家要求的,课程全而多,主要是用来应付检查人员的。而底下那张则是平时使用的,课程少而实用,都是考试要考的学科,是老师们每天上课的依据。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内心也欢迎规范的教育,但是我们却不能去做“规范”教育。在“规范”与“有用”之间抉择,我们内心矛盾,教育面对的现实大都选择了做“有用”的教育。在做“有用”的教育意识下,教育被风干了,教育被简化成了成绩,成绩被简化成了考试分数。

学校德育的位置在哪呢?在“有用”的教育理念下,德育不是大家所追求的“葫芦”,当然不会被关注,而是逐渐被边缘化。在通常的学生记忆中,对德育大概只是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每周一节的班会课,可是就连这样的德育也变了味。比如,国旗下讲话的简单训话变成了批斗会,班会变成了行政会议传达吹风会;再比如,道德就是让学生背诵校风校训,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等比赛资料,平时德育无踪迹,比赛前各班背诵声一片;德育活动就是操场千人洗脚的壮观场面。德育变得越来越简单,简单到可以用一个程序来完成:上级来文件要求学校开展某项德育活动,学校领导开会传达给班主任,班主任开班会布置给学生,然后制作作品,出手抄报,办黑板报。最后拍上几张照片,做个精美的总结材料,打包存档,任务就算完美结束。会议落实会议,文件回应文件,德育活动变成了让学生感到无聊的负担。

学校德育的缺失,负面影响深远,副作用很大,如一些校园霸凌现象屡屡出现,就与学校德育跟不上有很大关系,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对于主管学校的上级部门来说,评价学校的策略要改变,评价学校德育工作情况仅凭查一查存案材料和随机抽查几名学生背诵《中小学生守则》情况是不行的,这样只能引导学校把德育直接引申为应付。其实,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可以观察,也可以对社会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都能从中了解学校德育的开展和落实情况。

同时,学校不能一味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压力,也要积极教育影响社会和家长,让其认识到德育的深远意义,不能仅仅盯着升学率和分数,要认识到百年树人是第一位的。德育需要社会和家庭一起配合,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要站在道德品质和民族素养的发展高度上看待德育。学校教育除了成绩还有很多内容,未来社会的需求不仅仅是学分学历,良好的文明素养和健全的人格也是必需的。少一些焦虑,给孩子多一些精神食粮,让学校教育少些急功近利,多些淡定从容,还给学生静静成长的时间,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滋润。

在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的今天,我们亟待丰富精神文明,为了让社会道德永不滑落,我们要一起努力,相互配合,让德育先行在路上。

 

(《山东教育》2018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