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堂讲座话课堂教学改革

发布日期 : 2018-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东省商河县怀仁镇中心小学   黄居友

 

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县教体局举办的全县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培训会上教体局领导做了“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的报告,听后颇受启发。这使我真正认识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改革应改什么、怎样改,有没有模式可循。结合讲座和当前教育现状,针对“课堂教学改革”这一大家关注的话题笔者想做一下探讨。

一、课堂教学改什么

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是现在提出的一个新话题,它是多少年来一直进行着的一个课题,只是时代不同,教学改革的内容有所不同,改革的力度有所不同,改革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纵观当今教育现状,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由传统的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

究竟什么是创新教育?原山东省教科所副所长、山东省中小学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课题组组长张志勇指出:“创新教育是与接受教育相对而言的,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这一定义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创新教育是接受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教育,二是创新教育是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教育,三是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四是创新教育是不断创新的教育,五是创新教育是一种发展中的教育。创新教育与接受教育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创新教育的未来性,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为未来而不是今天培养人才;二是创新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三是创新教育非常重视人脑潜能的开发;四是创新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多维互动性;五是创新教育主张对学生采用多元评价与管理模式,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反对用单一的学业考试成绩来评价和管理学生。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种用科学、民主、宽松的教育方式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创设适应学生创新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我们只有真正提高对创新教育的认识,才能在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中明确目标、抓住根本、找准方法,才能把创新教育活动开展好,才能把课堂教学改革搞好。

二、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怎样改

课堂教学改革到底怎样改,这是许多学校或班级正在探究或实验的一项课题。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都应该不离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

既然课堂教学改革是创新教育改革,就必须要改变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在实现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必须要实现教学思想的三个转变:即从旧的“三个中心——教师中心、知识中心、课堂中心”转向新的“三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和以活动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就要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在研究性学习这一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大舞台,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学习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学生正确学习方式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如果不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全神贯注、饶有兴趣地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那么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就无法实现,课堂教学改革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的角色就必须要改变。一是不当“蜡烛”当“火箭”。在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旧的教学方式应废弃,教师应放下架子平等地参与到学生中去,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这就需要教师不应像“蜡烛”而应像“火箭”,不断学习,潜心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提升自己,和学生共同进步。二是不要只当“园丁”要做“雕塑家”。一直以来,教师像园丁一样手持剪刀,从早到晚不停地修剪,把原本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孩子都修剪成了“标准件”“通用件”。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由“园丁”转向“雕塑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通过各种育人手段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使他们“百花齐放”“千姿百态”,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三是不当“演员”要做“导演”。在原来的课堂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充当主角,学生袖手旁观,学生学不到动手、动脑和手脑并用的本领。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必须当“导演”,让学生当“演员”,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演出活动”,锻炼学生的本领,增强学生的悟性,提高学生的技能。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在哪里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这是一句教育教学的至理名言。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各地各学校推出了许多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在诸多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中,一般都遵循这样的原则,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其一般程序是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共同探讨。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于问题的设计要切合教学实际,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要能使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所提出的问题。让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避免问题提得要么过于简单,多数学生一看就会,对问题没兴趣;要么过于复杂、难度过大,学生望而生畏。

二是学生独立学习过程要放开。在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学习、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例如有这样一个案例,同一年级的两个班完成同一篇作文《我的父亲》,其中一个班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交稿,弄得大多数学生胡编乱造,作文内容空洞乏味,更缺乏真情实感。另一个班要求学生一周内交稿,让学生先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祖母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让学生充分了解父亲,结果大多数学生写出了让人满意的作文。关键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了培养。

三是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好组织指导。小组合作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有人说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课堂改革,这是非常片面的,课堂上要避免那种无病呻吟式的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组织指导,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内都有听、说、读、写的机会,允许他们发表自己对问题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开拓思路、挖掘潜力。例如语文课上探讨问题的答案,要让学生对问题能够寻根求源;数学课上的计算题和应用题,要让学生不仅看结果,还能亲自计算讲出解题的思路方法;社会、科学课要让学生课外搜集资料,课上展示。小组合作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爱学习、爱动手、爱动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崇尚科学、崇尚未来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竞争、奋进的学习气氛中学到知识,锻炼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让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与培养,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得到解放,让学生的潜能得到释放,做适合学生的教育,这就是课堂教学改革。

 

(《山东教育》2018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