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作业不见了
发布日期 : 2017-06-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东省肥城市仪阳街道中心小学 王爱红
早上儿子对我说:“妈妈,我们今天体操比赛,我要好好比。老师说了,如果我们得了第一名,首先,晚上的作业不用做;其次,课外活动时间可以出去活动。一定要得第一名!”听了儿子的话,我陷入了深思。我不禁又想到了一些家长给我反映的孩子做作业的情况: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边写边玩,或一会儿倒水、喝水、上厕所,往往只写几分钟就找个理由离开写字桌;或在那里愣一会儿神儿,父母提醒也不管用,真让人头痛。我家孩子写作业时也常常只写一部分,或忘记写,让他检查根本就不听。由此看来,学生对作业根本就不感兴趣,当作硬派的任务,应付着交上算完。
针对以上情况,我必须改变自己布置作业的方式,力争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为此我认真探索数学作业的优化,查找了许多有关作业改革的资料,读了一些教育专家和老师们的经验介绍,决定尝试采取分层设置作业,也就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使每个学生在适应自己的作业中都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我将学生按成绩适当地分为A、B、C组,将作业习题分为起点题——由学困生(A组)完成,一般题——由中等生(B组)完成,思考题——由优等生(C组)完成。同时,也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试行一段时间以后,感觉并不成功。这种设计方法允许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做,的确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信心,但也有一定的弊端。首先,分层次作业设计能够激发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主性,但也给一些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会觉得“我是学困生,你是优等生”,慢慢会造成学困生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失去竞争意识;中等生则觉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挺好的;有些优等生则总觉得“你是学困生,我是优等生”,容易骄傲起来,失去前进的动力。我经过不断反思觉得:分层次布置作业这种教育理念是对的,但不能按一个模子照搬,要视学生情况而定,只有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作业,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喜欢写作业。找到原因后,我重新设计分层次作业。我们班的丁文晓、李建一、王洪涛在学习上明显感到困难,别说是稍微难点的题了,就是最基础的题反复讲过后,接受得也不是很好。我单独与他们商量,以后只要求他们完成最基本的练习,如果不会,老师还可以单独讲;对其他的学生则不用把层次分得很清楚,而是统一留作业,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每个学生都要做的,主要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般同学基本都能够完成。选做题是课堂相关知识的拓展延伸题或创新题,每个同学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去做,自主选择是否完成或者完成多少。学生完成必做题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所选择,不会再感到单调枯燥,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我们班的作业完成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完成作业的同学没有了,家长也反映孩子愿意做作业了,而且每次得到老师的表扬后都感到非常的自豪。
形式多样的作业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促使他们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最大发展。
(《山东教育》2017年5月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