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每个孩子终身发展奠基

发布日期 : 2017-06-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为每个孩子终身发展奠基

——临沂第一实验小学适性教育探索

本刊通讯员         李祥军   臧德三

 

生命各有精彩,成功各有路径。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无法期待用一套教育“模具”把千差万别的学生铸造成同一规格的人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顺应其天性、适合其个性的教育方法,让每一个生命通过“配方施肥”得到最需要的营养,从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这是教育者应有的追求。基于这种思考,临沂第一实验小学提出了适性教育的办学理念,并为之付出了辛苦的探索。虽然不足四载,但由此激发出来的课堂活力、教师潜力、学校魅力,值得我们深思、探讨。

——题记

 

临沂第一实验小学始建于1914年。100多年里,在12任校长持续接力下,到今天,这所学校已经成长为临沂市最具创新精神的小学之一。20135月,在临沂市兰山区教体局从事教研室工作18年的刘相俊来到临沂一小接任校长一职,她为学校带来的正是适性教育的新理念。

从事多年的教学研究,适性教育的理念早已在刘相俊校长心中萌芽。通过对国内外多元智能教育研究成果的关注,结合多年的教研实践,她认识到: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适性而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改应该努力的方向。然而,临沂一小这片土壤是否适合新的教育理念生长,如何培育、开花,仍需要观察、了解、论证和尝试。

到任不久的一天下午,刘相俊在学校图书馆检查阅读课秩序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偌大的阅览室里,孩子们正在安静地看书,角落里三个孩子却在聚精会神地拧魔方。任课教师告诉她,这几个孩子对学习不大感兴趣,就喜欢玩魔方,要是有节魔方课他们肯定会很高兴。

是啊,这几个孩子如果能把魔方琢磨出名堂来,不也是一种学习吗?这件小事让刘相俊思考了许久。一些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我们的学校、不喜欢我们的课堂?原因在哪里?就在于他们没有找到自已的学习乐趣,在于我们的教育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经过与老师们谈话,刘相俊了解到,临沂一小有好多教师早就在探索个性化课程,这种自发的创新完全出自对学生的爱,老师们加倍付出无怨无悔,学生们也乐学爱学劲头十足。师生们的自发行为恰恰与适性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经过总结提炼,以“源于爱,成于行”为根本内涵的适性教育就成为了临沂一小——这所“百年老校”的办学新理念,适性教育的探索征程从此开启。目前,该校已初步形成了涵盖“适性课程、适性课堂、适性教师、适性管理”的一整套完整的育人体系,适性教育正悄悄改变着学校的角角落落。

 

适性课程:让学习多几片色彩

 

适性教育方向既定,相关课程体系的探索随之跟进。推进过程中,刘相俊和教干们一方面大量查找相关教育理论,一方面通过问卷、谈话等方式向师生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慢”中求“适”,师生的兴趣需求成为推动改革创新的根本驱动力。经过三年的摸索,到2016年,适性课程逐渐成熟,学校在国家规定课程之外,又形成了涵盖十五个门类特色课程的适性课程体系。

师生自主研发课程

清明节前后,与临沂一小毗邻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内,玉兰花如约绽放,前来凭吊的人渐多。五、六年级的“红色讲解员”们,戴上标志牌,手持小红旗,自发地为人们讲解临沂那段难忘的岁月。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冰水中勇架浮桥的沂蒙六姐妹,血战渊子崖、沂水城保卫战、孟良崮战役中光荣牺牲的烈士们,还有英勇不屈的陈若克、大智大勇的罗炳辉……历史由孩子们认真地讲述,显得愈发感人。这是临沂一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的一门新课程——“红色讲解员”课程。

个人有什么兴趣,生活有什么需求,就开发什么课程。正如“红色讲解员”课程,临沂一小的适性课程开发完全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由师生充分协商确定。孩子们不但学到了自己想学的知识,还获得了充分的尊重,受到了自我规划人生的思想启迪。渐渐的,临沂一小开发出了修身课程、强体课程、启智课程、尚美课程等四大项课程,从这四大项课程中又细化出软笔书法、国学经典、球类、棋类、武术类、学科拓展类、艺术审美类、脑科学开发、科技探索类、厨艺类、游学志愿类、种养类等十五个门类。

“‘适性课程’的开展与国家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刘相俊说。

师生自我评价学习

“适性课程体系建立起来,规范管理必须同步跟进。”刘相俊认为。在她的带领下,临沂一小建立起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标准,明确了完成各种课程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师生自我评价与学校综合评价相结合,有力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落实。

针对国家课程评价,学校实施了动态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动态评价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度、潜能释放、学习效果等多个维度,主要关注学习过程;总结性评价主要指期末学科检测性测验等,主要关注学习结果。“通过这种动态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实施,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也让课堂在教学评价中生成了精彩。”刘相俊介绍。

针对地方及校本课程,临沂一小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价。学校采用学生喜欢的展示、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使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现场评价、社会评价和学校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寓评价于快乐自信中,也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拍的照片很难看而伤心,可摄影老师却一直鼓励我,劝我不要放弃。我调整了心态,果然跟上了进度。这一次,老师夸奖我进步很大,还让我参加了学校的摄影展呢!很多事情因为喜欢才会去做,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的快乐。”四年级学生常宝文参加的是摄影社团,老师的评价让她很快乐。

提供展台展示成果

“适性的评价之下,改变的可能是一个人的人生。”刘相俊说。

为鼓励学生参与强体类课程,临沂一小每年都举办一次盛大的校园体育节,让孩子们展示学习成果,享受运动的乐趣。

在刘相俊的眼里,学校就是为班级、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把师生比作是运动员的话,那么校长就是个教练员。学校要做的,就是如何让运动员们登上领奖台。甚至,学校会专门为某个班级、某个孩子提供展示平台。2016年毕业季,学校专门为李秀山老师和他的十六班举办了主题为“向阳花开,绽放未来”的专场毕业演出,为张景皓、刘琦两个孩子举行了“梦想色彩”绘画作品展,让这群六年级的孩子在告别母校之际留下难忘的精彩一刻。

从兰山区到山东省的学校联赛,从市运会到省锦标赛,在许多重大的青少年篮球赛事中,总有临沂一小女篮队员们的身影。近年来,临沂一小女篮先后荣获省篮球联赛第三名、省大中小学生篮球联赛第三名的好成绩。临沂一小男篮也曾获得过兰山区中小学生篮球赛小学组冠军、两次全市冠军和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

 

适性课堂:让学生多几分自主

 

在刘相俊的构想中,适性教育下的课堂是适性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课堂上,老师要传授的文化知识只是一个载体,学生跟着老师学习的过程才是重要的。在这样一个教学构想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品格的塑造,都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的点滴积累中,帮助学生好好完成。

以“主动学习”为中心,

构建“134”教学策略

根据适性教育理念,临沂一小致力于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构建起“134”教学策略。

1”是指一个中心,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站在课堂的正中央。“3”是指教学三段式,即前置学习、课中研讨、课后延伸。“4”是指四个环节,即前置作业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解疑,交流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拓展延伸。

数学教师刘龙生执教的“折线统计图”一课就充分体现了适性课堂的特点,这堂课曾获省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课前,刘老师通过一组统计表,要求学生自己预习并制作条形统计图。课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们交流汇报,辩论解疑。就在学生们针对问题僵持不下的时候,老师及时介入点拨,更进一步地弄清楚点与线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最后,刘老师设计了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实实在在地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只在需要的时候站出来点拨。学生独立学习,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学习效果更佳。

以差异化为原则,实施分层教学

有效教学的前提,一定是根据学生的差异组织教学活动,开展不同的教学。由于集体授课制中人数的限制,个别教学几乎无法实施,分层教学实施也有很大的难度。但临沂一小在困难面前积极想办法,通过学生、目标、方法、提问、作业的分层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适当教学。

学生的分层。通过检测、提问、观察以及与学生谈心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优秀生,要求他们在熟练掌握教学知识的情况下,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让他们思索、探讨、交流,实现教学的“再创造”;对成绩良好的学生,要求他们熟练地掌握知识点,能很好地运用知识点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他们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对学困生,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知识点,能运用这些知识点解决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争取达到理解性的掌握。

目标的分层。学校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与高中低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通过分层分类的教学,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目标要求。

方法的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分类指导,培优辅差,以适应各层次的学生要求。这样,可有效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提问的分层。根据水平较低学生的接受能力情况,先提问中下水平的学生,在他们自学、思考的基础上,或在教师点拔引导下来回答问题;中下水平的学生回答问题时会暴露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这时,教师把问题展开,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讨论,并提问中等生;在突破重难点时,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及时进行反馈。

作业的分层。学生作业分为两类,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这两类作业均分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搞“一刀切”。课内作业按AB两类设计,课外作业布置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作业也分层次,对学困生只要求一题一解;对优等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的题目尽量一题多解,用此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让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以尊重为前提,倡导人的教育

“源于爱、成于行”是临沂一小适性教育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适性课堂,必然是爱的课堂,是人的教育。

在适性课堂中,临沂一小的教师们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教育目标,那就是让孩子成人。孩子们在课堂中的一举一动,都被视为向健全人格发展的学习锻炼过程。这些指标包括:自我约束的能力、追求卓越的动机、自我表达的能力、豁达向上的人生观等。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和调控好孩子们的课上行为,帮助他们向健全的人格不断迈进。

尊重与爱,既是这种教育的前提,也是重要的教育方法。四年级一名叫于秩国的孩子在作文《终于学会葫芦丝》里这样写道:

当我第一次触摸到葫芦丝时,心里不由得有一丝紧张,反问自己到底能不能学会?学这种乐器到底有多难?看着身边兴奋的同学,我又有一丝安慰,他们能学会,相信自己也一定行。课堂上,杜老师细心地教我们如何使用葫芦丝并且给我们演示,可是我的手指对着葫芦丝的孔颤颤巍巍地按不准,虽是照葫芦画瓢,但仍学得手忙脚乱,始终找不到感觉。最为滑稽的是,当我把葫芦丝往嘴巴里一塞,憋足劲往里吹气,腮帮子都涨得通红了,还是听不到一丁点儿声音。杜老师看着我的样子,和蔼地告诉我要适当地调整气息,该轻便轻,该重时就重。按照老师的指点,我一遍遍地反复练习,下课了还是没有找到感觉,第一次的学习就这样结束了。面对遇到的问题,我有些气馁了,可老师、妈妈都在鼓励我,使我重新燃起了希望。从此,老师一点一滴地教,我一个一个音符地学,从发不出声音到终于听见一些笨拙的音符从我的葫芦丝里跳了出来,从枯燥的吐音、长音、连音、活指练习到能够完整地吹奏一首简单的曲子,我学习葫芦丝的信心也逐渐增强。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吹葫芦丝的基本功渐渐扎实了,学起来也得心应手了,水平也逐渐提高了。每天,家人都被我的葫芦丝声叫醒,伴着我吹奏的乐曲声洗脸刷牙吃早饭。这个过程就像炼丹炉炼丹,它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现在,我已经会吹《小苹果》《月光下的凤尾竹》《沂蒙山小调》《蓝色的香巴拉》等乐曲,而且吹得越来越好了。老师说得对,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一定要好好学下去。

多么宝贵的鼓励,多么难得的耐心。有一种风景叫“慢下来”,如果不是老师出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给了这位学生温暖的耐心,教育的结果可能就会是另一种情景。在适性教育中,教师的尊重和爱教会了学生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适性教师:让教师多一些个性

 

刘相俊认为,没有个性的教师,就不可能教育出个性的孩子。张扬孩子的个性要从张扬老师的个性开始。临沂一小一直鼓励教师要有自己的个性、思想,创造属于自已的教学风格,并为教师提供合适的教学氛围、研究条件促进他们主动发展,目的只有一个:让老师们率性教书,做真教育。

教师永远跑在教改的前面

一所真正有活力的学校,是教师在拉着学校跑,而不是学校推着教师挪步。临沂一小的适性教育改革,跑在前面的正是广大一线教师。学校并未规定哪个班级必须开设哪些课程,更没强制让不愿参加教改的教师开设特色课程。相反,在适性教育尚未明确之际,一些教师早已有了自己的探索。

被刘相俊称赞为“适性教师样本”的李秀山老师,六年间用心陪伴一届学生,先后在班里成立了“蓝雨滴”合唱团和“向阳花开”管乐团,并带领学生在山东省中小学生才艺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全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通过了山东省艺术考级六级以上考核,有248人次参加全国、省、市级声乐、器乐、舞蹈、语言比赛46场,478人次获得各种奖项……

王秀菊老师被不少人称为“有才气的数学老师”,她不但写得一手好书法,还特别爱好剪纸,在临沂城玩剪纸的圈子里小有名气。教学中,她经常把自己的剪纸作品当作奖品。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敢于质疑的,课堂作业书写认真工整、正确率高的,课后能主动复习旧知预习新知、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平时学业成绩优异的……都能得到王老师的剪纸奖励,孩子们为能得到老师的剪纸而不断努力着。

王秀菊有个学生叫谭乔木,是中俄混血儿,在中国出生长大的他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跟着王老师,他不但学会了书写规范漂亮的汉字,还爱上了剪纸。谭乔木的母亲是俄罗斯人,她很自豪地告诉自己俄罗斯的亲戚,谭乔木生命的根已长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

2016年圣诞节,王秀菊以前的学生彭歆然从美国回国度假时,深深迷上了老师的剪纸作品。彭歆然就读于美国加州托伦斯市蒙哥马利高中,她告诉王老师,美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不多,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几乎为零。彭歆然是蒙哥马利高中的校报编辑,她想把王老师的剪纸带到美国,通过报纸的传播,让那里的老师同学了解东方的古老民间艺术。“这是多么好的想法啊!”王秀菊既高兴又感动,连夜为彭歆然剪出了《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鸡年大吉》《蝴蝶组图》等作品。一个月后,大洋彼岸的彭歆然发来报纸照片,上面刊登着王秀菊的剪纸作品。彭歆然告诉王老师,剪纸一刊登就在当地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尤其是那幅《鸡年大吉》,让不少美国同学对中国剪纸的寓意和中国的新年产生了兴趣。

王秀菊把自己和学生剪纸的故事做成了微信美篇,在微信美篇中,王秀菊写了一段话——“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执着,所以收获;因为收获,所以幸福;因为幸福,所以快乐地行走在幸福教育的路上。春天来了,让心花怒放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愿蝴蝶般的孩子们,张开翅膀,在百花丛中自由而快乐地飞呀、飞呀,飞向向往的地方……”

学习始终伴随在教师的左右

教学改革成功与否,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刘相俊对此十分明了,她对原有的教师培训机制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首先,改“推门听课”为“预约听课”。对教师来说,课堂上被人不打招呼地贸然闯入会有一种不被人尊重之感。“推门听课”推掉的是教师的信任,推掉了一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推掉了同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而“预约听课”则改变了这一点,预约的形式有两种:如果教师觉得这段时间可以听课了,就可以跟学校领导约定好听课的时间、地点。还有一种就是学校领导提前给讲课教师打好招呼,定好听课的相关事宜。这样的转变,打通了听课人和讲课人的沟通渠道,实现了听课人和讲课人的双向选择,不仅融洽了人际关系,而且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第二,变“走出去”为“请进来”。以往的教师培训学习往往都要到外地去,舟车劳顿不说,听课老师还要适应当地的饮食、环境,更为关键的是学习的名额很少,绝大多数老师都得不到学习的机会。学校变“走出去”为“请进来”,经过多方协调,把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全国知名特级教师请到学校来给全体教师做教学示范,全国小数会会长吴正宪、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等名师多次来校指导教学。而且,这样的活动每个学期都会开展一次。三年来,到临沂一小讲课、作报告的全国特级教师就有近五十人,老师们在自家门口就接受到了最高端的专业引领。再加上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这样就能保证每位老师每个学期至少有一次学习机会。这样的措施,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大幅提高,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教师在国家级、省级优质课评比中获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了。

第三,由“学生社团”到“教师社团”。学生社团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整体提升,刘相俊又把“教师社团”开展了起来。学校设立了简笔画、书法、瑜伽、葫芦丝等二十余门社团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一项参加。每周四下午学生离校后,就是教师社团的活动时间。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带来轻松快乐业余时间的同时,还陶冶了老师们的情操,丰厚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教学不再是沉重的负担

适性教育下,影响教师积极性的不仅仅是学校的考核,还有教师对教改过程的体验。

为了不让教改束缚教师的手脚,学校采取多种办法帮助教师拓宽教科研思路。同时,学校注重挖掘家长和社会资源来补充师资不足的短板。很多家长有相关特长和工作经验,通过“家长进课堂”的方式解决了师资问题。对积极参与特色课程教学的社会培训机构,学校欢迎他们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走进校园。这样,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学校注重培树适性教育典型,以身边适性教育的优秀案例来影响教师,培养他们的主动担当意识和价值认同感。在学校大环境的影响带动下,不少教师即使加班加点也乐在其中。

张卉老师和她的“深度阅读”教学,成功开启了孩子们的快乐阅读之旅。她投入阅读,不是为了在学校考核中拿名次,而是自己真正享受这个过程。为了阅读,她自己存书上万册,每个学期都要为班里的孩子们挑选购买上千册图书。她还带着班里的孩子们去台湾,和台湾知名儿童作家“花婆婆”方素珍面对面聊读书谈写作……这完全超出了学校工作的范畴,而她却乐此不疲。

小学六年,孩子们的阅读到底应该呈现怎样的状态?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选择不同,阅读跟进的形式不同,由此获得的成长也不同,这是张卉给出的答案。

低年级:“邂逅”图画书,感受阅读的快乐。一年级开学初,张卉购买了大量以绘本为主的图书,建立漂流书屋,推进开放式阅读。主要做法有四步:一是开展好常态化的漂流阅读,让学生自由、轻松地投入其中,像呼吸一样自然、流畅,从而激发其阅读兴趣,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就生动有趣的绘本开展绘本阅读活动,通过课堂上的师生共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开展“故事大王”分享活动,让学生简单复述绘本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创编属于自己的图画书故事,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四是邀请部分家长参与绘本故事表演,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还可以将绘本故事变成好玩的游戏,愉悦学生的心灵。

中年级:“牵手”经典,培育人生信仰。进入三年级后,学生的阅读胃口渐渐增大,逐渐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通过开展“名家经典集中阅读”活动,把经典作品推荐给学生。具体做法是,用一周、两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包括课内课外)学习一位名家的经典作品。一般分为四步:首先,按照“先读后写,读写一体”的路径,从关注文本细节出发,精心设计“名家经典集中阅读”书单。其次,集中时间阅读一位名家的作品,选取一篇上交流汇报课。再次,交流结束后创编童话,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如让学生续编《白雪公主》,或者自主进行童话创作。学生们大胆想象,创作出一篇篇具有个人特色的童话故事。最后,进行名家经典著作的延伸阅读。“名家经典集中阅读”活动开创了学生长时间持续阅读一位名家经典作品的新形式,形成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的新模式,使学生的阅读品位、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高年级:“沉迷”名著,滋养生命成长。进入五年级,开展“整本书的名著深度阅读”活动。先是名著引读,抓住名著最能吸引学生的地方,揭开名著的神秘面纱,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名著。然后每名学生将阅读名著的感想、精彩段落、人物及场景赏析等记录下来,建立名著阅读档案。制作手抄报、相关的演示文稿,定期在班级内分享,展示学生独特的阅读视角,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开展阅读赏析,主要有美文赏析、人物赏析、影片赏析等形式。

 

适性管理:让校园多一些民主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这种天性,几乎贯穿于他们学习生活的全部。有一种现象,幼儿园的孩子天真活泼,一到小学就跟换了一个人似的,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天真活泼的天性就越淡化。

刘相俊认为,学校从教学到管理都要遵从适性教育理念,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全方位营造适合的环境。适性管理,注重保护孩子们的天性,不是用纪律的锁链捆住孩子,而是用道德教化,用爱心感染,用民主管理实现自我约束。这种管理,没有了伤害,培养了自信,更支起了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一个班级的例外

按照规定,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小,教室会被安排在一楼,随着年级升高,就要把一楼让给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然而在临沂一小,有一个六年未曾换过教室的班级,六年来始终坚守在一楼。这个班级之所以能享受如此待遇,都是因为班上有一个因为医疗事故只能靠轮椅出行的孩子。为了这个特殊的孩子,六年来这个班级一直在一楼上课。走进这间教室,在这个孩子的脸上,看不到忧伤,看到的只有阳光和自信。

在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存在个体的前提下,用学生自己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教育,从而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就是“适性管理”。这种管理不是不要规章制度,而是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把刚性的制度和柔性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唤醒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这种管理方式需要付出更多的教育智慧。

一身校服的选择

20165月,临沂一小举行了2016款校服采购招标活动,除了竞标的厂家,一小的孩子们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台上的孩子身着各款校服,上台走秀,台下的孩子认真观察,为自己喜欢的款式投上一票。就这样,哪一款校服得到的票数最多,哪一款就被确定为一小的校服款式。

“我的校服我做主”,实际上是学生民主管理的最好体现。为了让学生自我管理,学校大队委实行民主选举。201612月,在学校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换届选举开始了。原来这是学校大队委竞选职位会议,竞选大队委职务的少先队员根据管理岗位,进行五分钟的竞选演说和十分钟的个人才艺展示。他们能否当选,决定权在台下的八十七位班长手中,而当选的学生就要负担起管理的重任。

管理者变成了学生。每逢周一下午,学校大队委都会在少先队活动室召开例行会议,参加人员是学校大队委成员。每人先汇报一下上周自己负责工作的情况,提出存在的问题,然后集体商量解决的办法,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学校协调解决。会议开完后,大队委成员就会根据自己的分工,找到相关班级的班长进行具体安排。临沂一小已经确立了大队委和班干部两级管理体系,大队委主要负责学校整体层面,班干部负责班级层面,两级体系通过大队委会议这种方式实现了沟通互联。

学生的主动管理已经渗透到了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红领巾执勤岗的设立,运动会、艺术节的开展,学校都会事先征集学生们的意见。临沂一小的孩子们主动参与学校管理,感受到的是快乐的民主,感受到的是学校对学生的尊重。

一个月度的约定

临沂一小用每个月一个主题活动的方式串起了全年的管理,他们确定了这样的活动主题:萌芽2月——合理消费、阳春3月——真诚文明、自信4月——主动学习、红色5月——自立自强、进取6月——总结反思、缤纷9月——遵守规则、金秋10月——爱心责任、收获11月——创新学习、精彩12月——友善合作、希望1月——诚实守信。除了用这样的活动主题促进对学生的管理,临沂一小还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每周评选出“适性班级”“适性少年”,用这样的方式促进了活动的开展。

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月活动中,一小的孩子们学会了做人做事,学会了友爱真诚。20155月,临沂一小五中队有一个姓徐的同学因患白血病住进了北京的一家医院,高额的医疗费让一家人一筹莫展。正当他们一家人为难时,学校全体师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教师节升旗仪式上,每班的中队长代表全班同学,将装满中队爱心的信封放到了捐款箱内。短短几天,20万元的爱心捐款送到了这位学生的手中,手术顺利进行。少先大队辅导员吴兴珍在汇集捐款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叫余一诺的孩子捐了3000元钱。“这是我的压岁钱,我觉得把钱给徐同学治病,他能够很快回来上学,这钱花得值。爸爸妈妈也支持我的做法!”当吴兴珍问起余一诺的想法时,她一口气说出了上面的话。

“如果说人生是茫茫大海上的一次旅行,那么我想适性教育的理念就像是千帆竞发中一支个性张扬的船帆。也许它不是遥遥领先的那一支,但它一定是满载欢歌、满载梦想、满载希望的那一支。”临沂一小学生家长刘德凤这样说。她的孩子上一年级后,她的家庭教育理念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与学校一起对孩子进行“适性教育”,不但让孩子,也让家长们得到了成长。

 

一百多年前,传教士司蒙爱尔奉爱的名义建立了这所学校。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爱,在这所百年老校里化作了沉静的修炼、勇敢的突破:播下适性教育的种子,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基;播下美丽的教育梦想,明天必将是一路繁花!

 

(《山东教育》20175月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