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民的三个“小本本”

发布日期 : 2010-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廉德忠 项庆亭

  平阴县城西小学位于县城西北3公里的地方,不邻村,不靠店。然而,这个学校却获得了济南市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省级绿色学校,去年又以满分成绩通过了济南市规范化学校验收,成为全县乡镇中小学第一处市级规范化学校。谈到学校取得的成绩,人们忘不了刘建民校长的三个“小本本”。



  本本之一:校长手记


  1.手记“画”出的学校文化


  刘建民有写手记的习惯,读书看报遇到“可心”的观点,他记下来并写上心得体会;学校里每天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他记下来进行总结反思;与人交流谈心碰撞的“火花”,他也记下来并写上启示。随学随感随记,几年下来,他的手记竟有十几本了,十几本手记出现最多的字眼是“函”和“和”。


  2006年,由于生源减少,平阴县决定将位于县城西北几个村子的学校进行合并,重新规划建设一处新学校。刘建民从教研室主任的位置踏进了这所新建的完小。进入这个新的学校,刘建民遇到了很多困难:由于学校是附近几所村办学校合并整合而成,教师和学生走到一起组成一个新家庭,管理方略、原有人文环境被打破,就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加之招生范围固定,生源少,学校发展进入瓶颈和困顿状态。怎么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刘建民在翻看手记时,忽然来了灵感,一个“和”字,绝对不是一团和气,而是和舟共济,和而不同,形和力合,和谐共进。他觉得如果把和谐管理比作一棵参天大树,深厚的校园文化是根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主干,优美的校园环境是枝叶。


  刘建民把城西小学的办学理念确定为“函和至乐”四个大字,校园环境和硬件建设重在体现一个“和”字。在刘建民的手记里,有几页被各式各样的图案涂满了,那是他涂画校园规划的草图。按照“顺其自然”的理念,校园环境不设亭台轩榭,整体设计为西方东圆格局,西规矩、东自然,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之意;两边路形取“城西”和“创新”的第一个字母,使两边的绿化有分有合,浑然一体,26个英文字母镶嵌其间;西为休闲区,作为师生休闲娱乐学习的乐园;东为生态区,百余种花草树木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园。优美的环境,赋予学校浓郁的“函”“和”文化气息,师生置身其间,有赏心悦目之感。


  校园建成,赢得了一片喝彩。开工没有回头箭,刘建民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做文化”上,努力让管理产生和谐美。他们先后修订了《城西小学管理制度汇编》《城西小学教师考核办法》等制度,最大限度地协调好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管理要素,为建设一流学校提供制度保证。刘建民认为,理性的制度约束只能解决“不可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为此,他注重关怀师生的人生幸福,提高师生的生命质量,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师生感受到学校文化的“蛋糕”里,有你的创造、他的坎坷、我的辛劳。


  刘建民的手记里有这么一句话:“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如果一个学校的文化能够达到较高境界,那么,学校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怕的了,学校也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情和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业了。”这也正是刘建民作为一个农村小学校长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


  2.从手记里找到的“共振点”


  “函”,语出《汉书·叙传》:“函之如海。即容纳、宽大之意。”刘建民的手记里记着这句话。“老师之间是有差异的,但差异就是资源。”在学校管理上,他努力寻求刚性政策与人性关怀的契合点,寻求教师理想与学校发展的共振点。谁的身体不好,谁家庭困难,谁的家属长期卧病,这周该访谁了,下一周轮到谁了,全校几乎所有教职员工的信息,手记里都有详细的记录。教师有差异,他就给设立不同目标,分层次提要求,让每位教师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支点,觉得“我很重要”,以此来增加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刘建民很诗意地称之为“梯式管理”。


  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成就了他人,发展了自己,也辉煌了学校”。为此,他设立了“校长倾听日”。这一天,校长室门庭大开,教师的诉求、家长的要求、周围村民的反映,刘建民都要详细地记在他的手记里。


  一位哺乳期的老师,为了孩子要放弃到市里参赛的机会。刘校长严厉地“熊”了她一顿,并且亲自租了辆车,让她带上孩子和保姆一起去,因为刘校长明白对一个农村教师来说,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丢了可惜。


  一位老师音乐专业毕业,同时也教数学,她认为音乐是本行,把大量的精力投入音乐教学上,曾获市优质课一等奖,为帮助她树立数学教学的信心,负责业务的李校长“逼”她申报了县数学优质课评选;为丰富实战经验,五十多岁的李校长使上面子、用上人情、托上关系,带着她跑遍周围的学校借班上课,终于拿下了县优质课一等奖,学校数学课也由此补齐了“短板”。


  一位老师自制的教具要拿到市里参评,粗糙了些,五十多岁的郭校长戴上老花镜帮着改进,改进后的教具获得了一等奖,郭校长比这位老师还高兴。


  成就了他人,发展了自己,也辉煌了学校,是刘建民对“函和”精神的通俗诠释。



  本本之二:教学反思本


  1.教师人人都有“反思本”


  城西小学的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反思本。从目前来看,还不能把它们叫做本子,因为每一篇反思都是单页的。刘建民说这是为了使教师撰写和交流时使用方便,便于交流而采取的一种方式。等到学期结束后,再把单页装订成册,保存起来,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现摘录一位老师教学反思内容:


  成功之处:一是问题设计精当。在教学到“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时,让学生说说博莱克棒在哪里。好几个同学都谈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二是创设情境恰到好处。为更好地体会博莱克的坚强与勇敢,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着博莱克此时精神的样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博莱克好几次都走不好,但他还是坚持练习。”“他摔倒了,但还是坚强地爬起来。”“他比其他的儿童队员练得更刻苦,更认真。”……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博莱克的坚强与自信,体会到他真的很棒。三是设计表演情节调动学习兴趣。在理解“这些小伙子”棒在哪里时,我让学生研读儿童队员讨论的部分,想一想他们作出这个决定容易吗?“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队员们鸦雀无声,在想些什么?”这些重点的地方移情体验感受队员矛盾的心理,学生体会得不错。


  不足之处:一是学习兴趣没有激发好。比如,课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联系孩子们的生活,他们的亲身体验最能激发学习的欲望。其实,我们参加县运动会开幕式的快乐篮球就是一个最好的激发点。二是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五个问句和队长的话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引导的时候还应该多花点力气,让学生充分朗读。三是引导层次性差。比如五个问句的一段,学生找出来后,应该先让学生自读,感悟句子的特殊性,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问号后面的心理,从而认识到队员们真的很为难,最后让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四是环节设计不灵活。研读“队长的话”时,应该加入采访的环节,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探究的积极性,使课堂更丰满。五是倾听不到位。应该全身心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评价、激励、引导,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下获取更多的营养。


  刘建民鼓励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把备课、上课的情况及时总结,找到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明确改进之处。一课一反思,课课写反思,一以贯之,长此以往,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一学期下来是一小进步,一年下来是一大进步,几年下来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实现素质的飞升。一个人的智慧是火花,大家的智慧是火炬,他还组织教师将教学反思在“小团体”内交流,互换意见,实现共享,合作进步,整体提高。如此一来,“小团体”内的教师达成了共识: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


  朴实无华的教学反思本,促进了老师们的智慧之花竞相开放。刘建民的这一招,对于提高这所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2.反思本演化出主题教研


  刘建民认为,问题是校本教研的起点,也是搞好教研的关键和基础。刘建民要求教导处每学期末将收来的单页教学反思装订成“本”,对“本”上老师们发现的困惑和难题,组织专人进行“抢救性挖掘”,梳理、归纳、整合,找到焦点、难点和重点,作为教研主题确定下来。主题教研也叫“五趣七步三结合”教研活动。“五趣”是指围绕五个兴趣点开展兴趣教学;“三结合”是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自主研讨”与“专家引领”相结合、“全面开展”与“典型带动”相结合;“七步”包括一定、二学、三备、四上、五评、六反思、七异构等七个步骤,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定”。通过梳理教学反思本上老师们提供的“不足之处”,围绕趣导、趣学、趣练、趣创、趣批,使教师乐在其导,学生乐在其趣。把反思本中呈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确定一个大家认同的难点作为重点课题,制订相应的教研计划和教研方案。第二步:“学”。集中组织安排理论研讨活动。根据课题难易程度和教师诉求,采取灵活多样的研讨形式。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人手一机的资源优势进行网上学习;可以率领教师“走出去”到先进学校“取经”;还可以把上级教研专家和各校名师“请进来”跟大家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碰撞,帮助寻找破解之策。第三步:“备”。首先,在学习研讨的基础上,每一位教师在本学科本年级所教的内容中选定一课(节)作为研究教材进行自主备课,然后将每个人的自主备课在团体内集体交流。互切互磋,互琢互磨,相互碰撞,同擦火花,共长智慧。第四步:“上”,即教师轮流上课。每人必上,每课全体必听,详细写下心得体会。第五步:“评”,即听后必评。授课教师首先汇报自主备课情况,集体交流后改正情况,课堂设计特点和课堂生成情况,归纳出收获和不足。每位听课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提出建设性意见。第六步:“反思”。授课教师根据众评意见和建议,认真反思,将反思和整改情况详细地记录在教学反思本上。第七步:“同课异构”,课堂设计“求大同,存小异”。“求大同”是指追求课堂的民主、和谐、愉悦、高效;“存小异”指提倡保留特色,课堂鲜活,有生命力,教师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学生个性得以张扬。


  刘建民认为,做好主题教研活动,“函”是前提,即必须包容教师的个性、意见、不足;“和”是保障,要引领教师形成向心力、凝聚力,杜绝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到现在为止,他们的主题教研活动已经进行了五年,成功造就了一支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仅2009年一年,就有4人次获市县优质课评选一等奖,8件自制教具在省市县评比中获奖,学校还成功承办了县课堂教学现场会。



  本本之三:家校联系本


  1.架起一座连心桥


  城西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家长打工的多,小商小贩多,家长会、电话联系等方式效果不明显,学校德育工作遇到了家庭这个“瓶颈”。刘建民发明了家校联系本,并将此作为家校教育的新途径和德育工作的新抓手,得到了师生及学生家长的认可和好评。在具体操作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将“教师、家长、学生之间互动沟通方法”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2007年该课题被批准为中央教科所重点德育课题。二是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每学期学校都要进行星级少年评选,评选标准包括在家10条、在校10条,符合其中一条获单项奖励,符合多条获多项奖励。三是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具体做法分三步:第一步,班主任在家校联系本上写上学生的一周表现通报给家长,家长通过反馈写出孩子本周及双休日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包括学习计划的制订和完成,学生外出学习及社会实践等情况。第二步,学生分析总结本周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写好一周的反思总结或者以师生心语的形式和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第三步,家长写出自己家庭教育中好的做法和困惑,与其他家长一起分享家教经验。家长还可以对学校或班级工作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校更好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下面是几位老师提供的案例。


  案例一:常昊这个大男孩,个子挺高,可就是总坐第一排,没办法,我得看着他。他是我需花费大部分精力、重点盯防、改造的“大人物”。同学们经常告状:常昊打我,小昊吐我,常昊用脚踢我,另外,他上课也不认真听讲,贪玩,生字写不下来,数学题也不会。为了对常昊了解得更多一些,我就去家访,可他的爸爸妈妈都上班,顾不上他,于是我将有关情况及教育孩子的建议写在家校联系本上,同时我让家长每天把孩子在家的表现也写上,根据情况我和他的家长专门制订了帮教措施,只要发现他在家和学校的优点,我就在班上及时表扬奖励。就这样,两个月过后,他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他知道学习了,上课经常回答问题,一连几篇课文的生字我都让他当小老师领读,大家都说他变了,变得轻松了,变得可爱了,我也很有成就感、满足感。


  案例二:常海元是一个聪明但很调皮的男孩,他上课精力很不集中,爱交头接耳,平时作业也不按时完成,课下专门欺负女同学。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印象很坏。在家校联系本上,我与他的家长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一,平时与家长沟通少。第二,教育方法不当,孩子一犯错误,家长不是打就是骂。第三,老师没做到及时教育引导。而后,我又与他的家长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共识:一是平时多与孩子沟通,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二是多观察孩子的各种行为,如果发现孩子有什么偏差,要及时交流、指正,不能一味的指责,以免他产生逆反心理。三是用家校联系本多交流,以便互通信息,对症下药。


  有了家校联系本,学校不再是孤军奋战,它把学校和家庭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提高了家庭教育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与家庭与周围的村镇关系越来越融洽了,越来越和谐了。


  2.小气候影响大环境


  刘建民的手记里抄录了一句话:“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与其为那些自己说了不算的事费心劳神,不如做我们能做的,做我们应该做的,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守住心灵的宁静与快乐。”围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刘建民谋划了三件“大事情”。


  第一件,打造精品校园。除精心设计规划建设了“西方东圆”校园外,还对教学楼进行了精心“打造”。从一层到四层,分别以“函、和、乐、活”为主题进行设计。每层的教室、办公室、功能室都围绕同一个主题来设计,在同一个大主题下,打造特色班级主题文化,做到一班一品牌,班班有特色,人人有表现。笔者走进二楼的“协和班”,看见墙壁设计得可谓精巧精致,独具匠心,墙壁上的四个栏目分别是“练字练人”“梦想舞台”“多彩生活”和“巧巧手”。“练字练人”栏目上贴有学生们的书法作品,“梦想舞台”是学生的文学佳作,“多彩生活”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精彩瞬间的留影,“巧巧手”则悬挂着学生的手工作品。栏目的下方设有同一规格的小黑板,上面有本班的班风“和谐竞争,拼搏超越”,班训“相亲相爱,和谐共进”及班主任的感言、温馨提示等内容,无不洋溢着浓浓的“谐和”氛围。此外,走廊上悬挂着校长寄语、教师感言、学生对母校感恩留言以及由各班师生自主创作的百米文化墙,处处彰显着丰富的学校文化内涵。


  第二件,开发特色课程资源。一是开展“可爱的校园”主题学习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口号誓词、走廊文化、墙壁文化,树立爱校思想,为学生的生存和终身发展奠基。二是开发“绿色家园”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利用玫瑰湖生态园的自然环境,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和经历探究,树立绿色观念和环保意识,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品质。三是在开展篮球运动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小篮球校本课程,编写培训教材,完善魅力篮球韵律操。锻炼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开展1+X特色活动课程。“1”指每周五下午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小制作活动,“X”指每周三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打破班级界限组建的书法、美术、写作等兴趣小组,或者是舞蹈队、合唱队、篮球队、乒乓球队、足球队等。



  第三件,促成“函和”大环境。学校身处乡村腹地,学校要发展离不开周围乡村的支持和帮助,赢得政治上的支持、经济上的帮助,为学校稳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山头村民风淳朴,和谐之风古已有之,村支书柳锡荣一向关心教育,支持学校发展,经常来校与刘建民交流,深受“函和”文化启发,确定了以“和”为魂,建设山头村新文化的思路。柳书记说:“一个地方、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一个村庄也是如此,在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实力后,文化就不可忽视;而且只有切实把文化重视起来,形成真正的软实力,这个村庄才能走得更远。”学校亦然。刘建民正琢磨着与山头村联手创办以弘扬“函和”为主题的刊物,共创“函和”大文化。如果愿望实现的话,不仅可以营造学校和谐发展的小环境,还将大大影响周围和谐共生的大环境,可谓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山东教育》2010年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