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革命老区的孩子上“好”学

发布日期 : 2010-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本报特约记者 刘金松


——临沂市突破“老区思维”力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09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到临沂市的临沭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费县一中和王府村小学调研了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在王府村小学,温总理对聚拢过来的小学生们充满感情地说:“我只说两句话:希望你们记住今天,一位年近70岁的老人来学校看望你们,他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他更把祖国的明天寄托在你们身上。”

  孩子们记住了温爷爷对他们的殷切期望,临沂的教育工作者们更记住了总理对他们的深情嘱托。

  临沂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沂蒙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老区人民。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老区人民以务实的举措、扎实的工作和创新的理念,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用占全省1/24的经济支撑起了占全省人口1/9的基础教育,逐步缩小了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率先在全国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探索出了一条区域内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为全国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2009年1月9日,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视察临沂教育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临沂教育工作搞得很扎实,有说服力,临沂教育具有代表性,值得很好学习和借鉴。”


均衡教育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新手笔:勾勒教育均衡发展框架

  政策是行动的先导。

  为推进人力资源强市建设,临沂市按照求科学发展、促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要求,坚持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用人优先补充,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不断强化“抓教育就是抓第一资源,就是抓发展后劲、抓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抓‘第一要务’”的意识,科学制定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推进“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政策上为均衡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自2007年以来,临沂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在公用经费分配过程中,重点向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县区、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倾斜,为农村学校发展提供了经费保证。同时确立了“校财局管”管理体制,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分级承担保障机制。

  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临沂市成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全省率先使用了“山东省涉农补贴一本通信息管理系统”,为每位受资助学生分别办理了银行卡,确保了资助资金每月按时直接发到了每一个受助学生的手中。

  “近年来,临沂市积极实施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坚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把工作的着力点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逐步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使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临沂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左沛廷如是说。

新作为:着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2006年,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的卢立海就任临沂市教育局局长。如何在前任所创造的骄人成绩的基础上,实现临沂教育的大发展、新跨越?临沂市教育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共识:统筹发展城乡教育,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改革、发展、稳定,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卢立海说:“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要把工作重心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上来,要把着力点放在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把改造薄弱学校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从2007至2009年,临沂市累计投入校舍危房改造资金7.5亿元,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1708个,新建校舍100万平方米,维修加固校舍40万平方米,消除危房123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55万平方米),建成了一批安全坚固的永久性校舍(所建校舍80%以上是楼房,平房校舍中98%以上是带圈梁立柱的现浇平顶房),3年所改造的项目、面积和资金投入均为过去6年的总和。

  这是临沂市近年来为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作为之一。

  在沂蒙山区,记者看到山区的农村小学丝毫不逊色平原地区的学校。在青山碧水间,崭新的教学大楼、漂亮的学生公寓、宽阔平整的操场、大气而干净的学校餐厅已成为沂蒙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景观。一流的校舍、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场地在大山深处格外璀璨耀眼。地处沂蒙山腹地的蒙阴县既是山区又是库区,近年来该县倾力打造的“蒙阴模式”,为农村教育树立了榜样。“蒙阴模式”的核心是全面建设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蒙阴县针对农村学校生源减少、学校布局分散、办学不成规模、教育教学质量低的实际状况,从2005年开始,我们在蒙阴镇、垛庄镇、野店镇三个乡镇试点成功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实施了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蒙阴县县长丰程秀说。

  在实施过程中,蒙阴县把危房改造与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整合结合起来,通过采取向上级争取一块、县里投入一块、乡镇配套一块、社会募集一块、资产盘活一块的办法,先后投入资金9929万元,新建教学楼、学生公寓楼46栋,11.5万平方米,每个乡镇都建设了一所规模1500~2000人的标准化学校,使辖区内3~6年级的农村学生全部集中到了乡镇中小学寄宿就读。“俺上的学校和城里的学校一样好。有电脑,有电视,还能学英语。”家住蒙阴县垛庄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四班学生石静说。

  标准化学校的建设不仅给农村学生带来了公平教育,提升了县域内的教育水平,而且也促进了城乡社会的和谐发展。周廷珍是蒙阴县垛庄镇豆角峪村的普通村民,是垛庄镇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刘军豪的妈妈。她说,“先前在家里都是我搂着他睡觉,孩子惯得了不得。现在孩子回家像变了一个人,自己学会了很多能自理的事,我现在很放心,很满意。”看着自己的“心头肉”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家长们心里乐开了花,好多家长说:“现在好了,不用天天接送了,我们可以安安心心搞生产了。”标准化学校建设一次性投入长期受益,不用年年搞危改,不仅发挥了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益,减轻了政府和农民的负担,而且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稳定了教师队伍,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了农村办学质量,解决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同时也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找到了途径。

  程淑君老师是垛庄镇中心小学一名生活指导教师,她的宿舍管理工作主要在夜间,不论夏日炎炎还是冬季寒风刺骨,她都关注着每一名学生的细节变化。学生稍有不适,她就及时照料,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每一名孩子。她说,自己是一名党员,干好本职工作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当看到孩子变得讲卫生、懂礼貌,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时,她感慨地说:“实行寄宿制,对小学生各方面发展很有好处,我再累也值得。”像程淑君老师一样,每位生活教师都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学生,用自己细致的工作换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学生的变化也是巨大的,仅仅半学期,很多学生就改变了不少不良行为,逐渐形成了规范、有序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在临沂市兰山区最偏远的一所农村小学———李官中心小学,记者看到了漂亮的教学楼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生态环保人文”之称的校园成了菊花的海洋,“菊文化”在这所学校得到全面彰显,校园内朵朵菊华盛开,竞相争艳,芳香宜人,令人流连忘返。教学楼里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图书室等配套齐全,如果不是身处其中,真还以为到了城市的某个学校,其实,这只是兰山区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学。这也是近年来兰山区着力打造教育强乡镇的一个缩影。对比以前“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的情景,临沂农村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临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农村的孩子一样可以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没有必要把孩子送到城里学校读书。在远程功能教室上课的班级,几乎每堂课都使用了远教资源辅助教学。”沂南县张庄镇初级中学胡发宝副校长告诉记者。随着远程教育资源的广泛应用,过去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单一教学方式在临沂正在被逐步改变。据悉,2007年,该市抓住国家实施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建设的有利时机,完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市95%以上的农村中小学和98%以上的农村学生享受到了现代化的教育。

  2009年,临沂市更是将农村中小学仪器更新工程列为全市“十大为民工程”之一,落实资金8700余万元,为全市100%的特校、80%的农村初中、70%的乡镇中心小学、30%的联小配备了教学仪器设备,使之基本达到了国家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

  同时,临沂市还全面实施了“普实”工程和农村初中工程、农村中小学211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推进了学校规范化建设,提升了农村中小学的整体办学档次。仅2007年,临沂市就有58处学校通过了“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蒙阴县的常路镇中心小学,记者看到了“蒙阴第一厕”,这一水冲式厕所建设得相当讲究,设计不仅别致,而且空间通风好,墙面、路面显得非常干净。“以往我们农村学校采用旱厕,又脏又臭,特别是夏天,蚊蝇满天飞,严重影响了师生生活。现在有了水冲式厕所,即方便又卫生,我们农村学校的师生也能享受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了。”该镇中心校校长高兴地说。

新思路: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农村教师短缺、水平参差不齐、学历层次低、年龄老化等诸多问题一直严重困扰着临沂教育的发展。

  据2007年农村师资状况调查显示,全市普遍存在教师年龄老化的问题。被调查的9个县区的21171名农村小学教师中,46~50岁之间的教师占到了23.4%;51~55岁之间的教师占到了18.9%;56~58岁之间的教师占到了8%。其中,46岁以上的教师,比例最大的县竟然占到了65%,最小的县也占到了44%。“爷爷奶奶教小学”,成了当时临沂市师资现状的真实写照。

  “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为全市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配备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卢立海局长说,“既要重视向农村学校‘输血’,更要注重通过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带徒助校’活动的开展等,增强其‘造血’机能,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

  为全面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的素质,临沂市委、市政府将教师队伍建设摆上了重要位置,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了教师年补充机制、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城乡教师帮扶机制和教师专业成长激励机制等四个新机制,并加强了师德建设,将师德建设纳入了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体系,把每位教师的师德表现与评优树先、职务评聘、晋升任用、资格认定等挂起钩来。市政府明确规定:城镇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没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支教期不少于一年;城镇凡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在编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新补充教师一律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学第一线,重点提高经济欠发达县区的师资水平。据了解,近年来,临沂市选聘毕业生到农村学校的教师每年都在2700人以上。

  被学生称为“姐姐老师”的张敏是罗庄街道朱张桥小学的英语老师,今年24岁,是两年前从临沂师院英语本科专业毕业后到村小任教的。像她这样的教师在罗庄区各农村小学都有。为了让这些农村学校的新生力量安教乐教,该区出台了“城乡无差别”和“农村优惠”机制,全区城乡教师工资统一标准、统一发放,各类评先树优、晋级优先考虑偏远农村的小学教师,名额上也有所倾斜。

  具有“书圣故里”之称的兰山区,为让农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还对农村教师特别是山区任教的教师给予了适当补助,规定在全区教师工资实行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凡在农村任教的教师,在本人现有职务工资标准的基础上向上浮动一档工资,在农村任教满8年的,原浮动一级转为固定工资后,再向上浮动一级。

  同时,兰山区的各乡镇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为教师建起了宿舍楼,解除了老师们的后顾之忧。像枣沟头、马厂湖、半程、义堂等镇都建起了教师住宅小区,南坊甚至不止一个小区,近年来南坊通过旧村改造,还为教师划出了能容纳800住户的小区,愿意在教师小区居住的教师都能在这里买到房子。距离城区较近的枣沟头镇从2002年建设教师小区开始到现在,房价从400多元、500多元到800多元,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价格始终不超过10万元。“现在距城区较近的几处乡镇,老师们大都不想进城,原因是在市区买房子对于教师,特别是年经教师来说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在市区内买一套房子一般需要三四十万元,如果老师们在这里教学,不仅能买到一套漂亮的楼房,而且还能买到一辆不错的小轿车,并还能有不少节余。星期六、星期天开着自家车到城里或到其他地方逛逛,非常方便。所以,老师们不想进城,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了。”该区教育局局长孟昭君如是说。

  如何让教师愿意到农村,并扎根农村教育事业,兰山区没少动脑筋。在切实解决好农村教师住房问题的同时,该区还积极推行了教师“集中吃住、分散教学”的管理模式,受到了广大农村青年教师的青睐,被临沂市教育局称赞为“兰山模式”而备受推崇。李官中心小学校长说:“现在村小规模小,这些年轻教师下去基本上都是单人,上午到一个村小,下午可能就到了另一个村小,并且以女老师居多,即使有住宿条件,也不是很安全。本着让老师享受到‘教师最大幸福指数’的原则,我们专门为新分配的青年教师腾出了住宿的地方,学校里有食堂,老师们花一两元钱就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学校还推行了‘富脑工程’,每年用卖花卉的钱,拿出一部分来赞助老师买书,为的是丰富老师们的精神食粮。”

  马厂湖中心小学每周四晚举办青年教师论坛已成了雷打不动的事,论坛不仅有校长、教研员的专题讲座,每一位教师还可以把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或困惑提出来,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共同探讨解决。白沙埠中心小学为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实施了“健康·阳光”工程,为年轻教师们开放了乒乓球室,组织老师们跳起了健美舞。晚上,青年老师们或看书、或看电视、或跳跳舞、或交流一天的教学心得,这种做法,不仅让老师们感受到了阳光的心态、生活的乐趣,更主要的是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成长。

  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临沂市教育局着力推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通过完善教师管理体制、加强师德建设、队伍管理、教师培训、提高教研科研水平等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已锻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临沂市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了99.65%、99.27%、94.12%。


探究教学


新动作:倾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

  如何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保持优质教育资源的旺盛增势,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临沂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动作大,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2008年1月16日,山东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临沂在全市中小学统一规范课程开设,统一规范课时计划,统一规范学生周末、节假日、日常上学作息时间,统一规范学生的书面作业量,统一规范评价、考试、招生制度的基础上,在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上进行了全面转变,充分调动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积极性,素质教育在临沂得到了全面扎实推进,走在了全省的先进行列。2009年9月21日至22日,山东素质教育论坛在临沂举行,卢立海局长在会上发言,阐述了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介绍了临沂市推进素质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认同和称赞。

  通过先后召开县区长、全体教育行政人员和各级各类校长共计2000多人参加的大规模、高规格的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市所有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中小学校长和业务副校长共计4000多人参加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组织全市11万教师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先后邀请国内外家庭教育专家来临沂举办20多场“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培训会”和230场“素质教育家校行”专家巡回报告会,分别对全市800多名中小学校长、1.8万名小学班主任和62万名学生家长进行了培训,使素质教育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形成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尤其是举行的临沂教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素质教育家校行工程”的实施,把素质教育引向了深入。记者在临沂市教育局基教科看到了一位学生家长写给老师的一封信,信中写道:这次到辛集中心校听了刘教授的家庭教育报告,感受非常深刻,使我懂得了如何当个好母亲以及怎样教育引导孩子成人成才,不该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

  为确保素质教育推进的实效,临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教育督导团”,建立了教育督导责任区制度。人大、政协、纪检、公安、劳动、人事、财政等28个部门划分成5个责任区,每学期对县区、乡镇政府教育工作进行考核,对素质教育进行专项督导,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2008年,成立了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理顺了教学管理体制,增强了教研科研实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集科研、教研、师训为一体的教科研中心的作用,不断深化了以科研为先导、教研为重点、培训贯彻全程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建立“联片教研”制度,实施先进学校带动薄弱学校战略,共同推进了教育教学的交流研讨,增强了区域校本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积极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将50%的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几项“新动作”,使临沂教育均衡发展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迅速扩大,教育公平得到了全面彰显。随意走进大山深处的任何一处学校,都能看到校园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在曾经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的沂南县依汶中学,记者看到,文化课上学生们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实践课上学生们各展所长,缝纫、刻瓷、电器维修、蔬菜种植,有模有样;音、体、美、信息、实验等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认真落实课程方案,让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全面培养合格学生,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该校校长崔玉宝这样对记者说。

  关注弱势群体,是临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体现。残疾儿童在这里接受了全面培养和特别的呵护,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4%;4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享受着与城里孩子同等的待遇。全市各县区通过健全和完善“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实施“代理家长制”等方式,切实构筑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教育网络,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得到了优化。

(《山东教育》2010年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