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行文化:解放教育的升华

发布日期 : 2017-0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志行文化:解放教育的升华

——一位齐鲁名校长的教育探索(三)

      张素英     

 

今年7月、10月,我们分别以《张世华:做解放教育的创行者》和《解放教育: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题,描述了张世华校长创行解放教育的历程,阐释了其理论构建和实践体系。本期我们将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视角再次审视解放教育,以期较为完整地呈现这一教育思想的深广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潍坊高新区志远小学是2002年由两所村小合并而成的,规模小、生源弱、底子薄。2012年,区里对学校进了大规模改造提升;2013年,张世华调任该校校长,同年10月,学校高标准通过省标准化学校验收。张世华的到来,为这所学校的内涵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这动力之源便是他的解放教育思想。而与之相应,他的教育思想也因为这片文化的沃土,开出了更新更美的花朵,收获到更多更大的果实。

 

用思想为文化立魂  让文化助思想生根

 

一种思想的价值,大则在于推动历史的进步,旋转乾坤,烛照古今;小则在于推进一方的改革,承前启后,革故鼎新。思想的传播落实往往仰赖于文化的整合、渗透和教化功能,而一种文化的品格也需仰赖思想为其立魂。至于教育,则恰恰是思想的传承者、文化的同行人,彼此不曾分离。

思想·文化·解放教育。在中国,“文化”较早见之于《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便是“文化”一词的初始义,其“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呢?余秋雨在《何谓文化》一书中给出的定义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这一定义承袭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原初内涵,也直接指向了文化的教育本质。关于教育,古今中外可谓见仁见智。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但无论怎样说,这些观点都指向一个本质,即:教育使人成为人。(康德语)也就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至此,教育与文化再次合而为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文化与教育的归一,其灵魂在于精神,在于育人。有学者指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而中国教育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则在于守望教育的内在精神,使教育从它的现实性、功用性中超拔出来,成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有文化、有教养的教育。”从这一意义上看,张世华所创行的以“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类解放”为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解放教育,正在赋予当代教育这样的内在精神与教育信仰。而他所倡行的“志行文化”,则正在使这一教育思想成为学校的教育现实。

志远·志行·志高行远。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内的理念、制度、行为、环境等因素的总和,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

志行文化脱胎于志远小学这一校名,根植于解放教育的丰厚沃土。“志远”,这一校名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意蕴,学校因势利导,抓住“志远”二字为学校立魂,形成了“志高行远”的文化主题,并将此定为校训。“志高”就是引导师生树立高大志向,使志向成为发掘自身潜能的生命动力;“行远”就是瞄准志向目标,以义无反顾的坚定信念走向理想的远方。对学生来说,就是要以志导行,积极探索,勤奋努力,为担当未来的大任而落实今天的责任;对教师来说,就是要以此驱动自身专业成长,用智慧把学生带向理想的远方;对于学校来说,就是要突出内涵发展,用思想引领,以文化立校,倾力打造教育品牌,力创齐鲁名校。

显然,志行文化为学校、为师生确立了共同遵循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及奋斗目标,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这正是张世华以解放教育为指导思想,为学校厘定的教育信仰与办学方略:遵从“志行合一”的文化主张,摒弃功利化、庸俗化的教育观,坚持生命成长、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打破一切困扰教育的牢笼,全方位推进教育解放,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张世华认为,教育是“成长”而不是“驯化”,孩子正如一粒种子,都有冲破泥土的天赋能量,但破土而出的方式却各不相同。志行文化的特征正在于:自由,使个体获得解放;自主,使个体拥有选择;自觉,使生命自我升华。只有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才能解放学生的个性、志趣、智慧和潜能,才能张扬每个孩子的天赋,使其各自找到破土而出的方式。

志高行远,矢志解放,思想与文化相辅相成。张世华以此打造的学校理念文化形成了文化定心,营造出了意蕴深厚的精神氛围——对内,激励师生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奋斗;对外,展示出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品牌形象。使学校从校名的“志远”走向了教育上的“志高行远”,为学校发展找到了定海神针。

 

用制度为文化护航  让民主(人性)为管理张本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思想路线确定之后,制度就是决定的因素。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解放教育,始终将自由作为首要的价值追求,但是这样的教育并非不要制度,恰恰相反,它更加依赖制度的约束力来确保自由的正义、公正和合理。正如解放教育的倡导者、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所说:“一个组织需要领导、纪律、决心和目标,否则,革命的力量就会被削弱。自由中包含着权威,权威则能更好地保证自由,促进自由的实现。”

制度保障自由,信任催生民主。还记得,1999年张世华初任安丘市兴华学校校长时,面对“铁饭碗”“大锅饭”造成的颓靡之风、衰败之景,大刀阔斧地进行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让久被压抑的良风正气彻底解放出来,终将学校带向了健康发展的大道通途。在此后任职的学校中,无论是薄弱学校还是新建学校,他都无一例外地坚持制度先行,以此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保驾护航。

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是一个学校健康运行的保障。来到志远小学,张世华很快建立健全了学校决策、执行、监督机构,优化了学校部门职能,强化了分级管理,实行了级部负责制和校长值周制,提高了运行效率。作为一校之长,张世华给自己的定位是:校长负责制不是“校长一长制”,更不是“校长独裁制”,于是,他健全了学校管理机构,成立校务委员会作为学校决策机构,校长领导下的学校执行委员会作为学校执行机构,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监督委员会作为民主监督机构,教职工大会和闭会期间的教育工会作为学校教职工权益的代表机构,健全了学校民主决策和制衡机制。这让他的管理实现了自由与约束、民主与集中的和谐相融。这样的管理理念来自于张世华的理论修养,也得益于他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在一篇谈及学校管理的文章中,张世华写道:“做管理,不能为解决个别人的问题去惩罚大家,要相信大多数人是积极向上的。至于个别人的问题,要用个别的方法去解决,要用智慧去化解,不可一网打尽满河鱼。”这样的管理文化凸显了解放教育的真谛,也赢得了老师们的认可。

这正是“将希望种植在人们心中,最终引导人类走向自由”的教育管理的鲜明体现。

文化引领方向,服务解放教师。张世华认为,解放教育的关键在于解放教师。同样,志行文化的建设也在于为每一位教师拓展发展空间,助力发展自由。然而,现实中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却对教师管得太死,压得太多。诸如过多的检查评估,学校不得不逼迫教师被动应付;脱离实际的考核评价,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过于严苛的规章制度,严重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等等。而教师的工作热情只有在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宽松自由的心智氛围中才能激发出来,除却解放,别无他路。

那么,如何解放教师?针对上述问题,张世华提出,一是要建立科学的学校决策运行机制;二是对上级下发的文件和安排的检查、督导、评估、验收进行合理过滤;三是优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营造一种宽严有度的制度文化。因为,管理的本质不是控制和束缚,而是解放和激发,对教师最有效的管理是尊重、理解、信任和依靠。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主人公意识,使他们以奋发有为、与时俱进的崭新精神风貌积极主动而又富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对此,一次“查教案”的尴尬让张世华至今铭记在心。

在某校担任校长期间,为严格落实教学常规,学校出台了定期检查教师备课的制度。结果显示,老师们的教案规范认真,张世华一度为此沾沾自喜。在一次听课后,见老师的课上得精彩,他打算向全体教师推荐。可是当他拿过执教人中规中矩的教案后,却根本看不见课堂上那引人入胜的开头,发人深省的故事,联系实际的问题,拓展思维的探讨,更遑论师生精彩的对话艺术……面对校长的质疑,执教教师坦率地说:“我们平时的备课本是为应付学校检查的,真正的设计要么记在书上,要么装在心里。如果照本宣科,哪能上出这样的课?”自此,张世华坚信,教育的活力来自于管理的解放,不仅要解放教师,也要解放学校,解放校长,解放基础教育办学体制,统一责权与事权,给教育松绑,让自由担当。这样的管理,岂不正是懂文化、有文化的管理?

 

以文化规范行为  让行为彰显文化

 

在上一篇报道中,我们单列一节阐述了解放教育的课程观,以解放教育为指导思想的志行文化,其课程文化自然地与解放教育相一致。这就是,把解放放在首位,以多元化课程、自主化课堂、生活化德育和实践化学习为目标打造课程品牌。学校据此构建起了内涵丰富、视域宽广的“231志行课程体系”。“2”指两层课程:“生命动力”与“成长践行”课程;“3”是指三个系列:基础性必修课程、个性化选修课程和探究性体验课程;“1”则是他们着力打造的标志性课程——科学启蒙教育。通过开设科学教育选修课程、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实行科幻教育学科渗透、组建科幻教育实施团队、营造科技教育环境等一系列措施,开创了独具风采的科学启蒙教育的烂漫春天。

用科学启蒙智慧。如今的科学启蒙教育已成为志远小学的文化因子,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张世华在志远小学重点开发了以科幻教育为切入点的科学启蒙教育课程体系,其基本目标是:通过科幻创作,唤醒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训练学生科技创新技能和科技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学校构建了“核心性课程、基础性课程、延伸性课程和平行性课程”四个模块的科幻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了十几门科技选修课程,建成了数学实验室、模型实验室和航模舰模教室,比特实验室也正在建设中。他们还尝试了科幻教育内容的学科渗透,将科学基础知识、科学思维方法、科技最新成果、科幻教育内容等渗透到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教学中。

为此,学校实行了大小课时制,适当增加科幻教育教学时间,并实行科幻主题日教学。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第一节和下午第六节安排两个10分钟的小课时,分年级统一安排一个主题鲜明、内容集中的科幻教学主题。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是志远小学的一大特色。

这是一节作文课,执教老师利用网络和学校科技教育资源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设计了“看片子,听音乐”“科幻画作品展”“看画说故事”“编写故事”四个教学环节。

上课了,老师首先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动画世界——观看科幻故事动画片《怪兽公司》,正当同学们沉浸在科幻世界的奇思妙想中时,教室里又响起了美妙的音乐《森林狂想曲》。“同学们,你们就是一只在蓝天上展翅飞翔的小鸽子。请闭上眼睛,放飞想象。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老师适时地启发。学生闭上眼睛,沉浸在自己的奇幻想象中。

然后,老师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都读过哪些科幻故事,看过哪些科幻卡通片,还可以说说自己喜欢的内容。

“我读过《小灵通漫游未来》,讲的是小灵通乘坐原子能气垫船,来到未来世界的所见所闻。”“我看过《黑猫警长》,森林里的坏蛋们最怕黑猫警长,他到了哪里,那里的坏蛋就乖乖投降。”“我看过《机器猫》……”

看到同学们如此兴奋,老师趁势鼓励:“是啊,多有趣的科幻故事,多么神奇的科学技术呀!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写一写科幻故事,让别人也来欣赏欣赏我们的杰作呢?”“想!”教室里爆发出同一个声音。

“老师,我要写《记忆再生不是梦》,故事讲的是2050年,我和我的合作伙伴登上Y星球,采集到十几种在地球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新元素,研制出‘记忆再生丸’,为失去记忆的人们带来福音。”

“老师,我要写的是《漫游海底世界》,讲述我们班全体同学乘坐‘飞龙号’潜水艇到‘海洋村落’参加20周年同学会……”

“我要写的是《迎接外星朋友的到来》,讲的是外星朋友应邀来到地球参加‘星际合作交流会’。”

……

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而今的志远小学,孩子们看科幻电影、画科幻图画、写科幻作文、演科幻剧目,学科普知识、讲科学故事、建智能家族、做科技调研、探未解之谜,学习三D打印,制作航模舰模,开展动漫和科技小制作、小发明,举办“放飞梦想”科技节和科幻成果展示活动,在“科幻作品跳蚤市场”交换自己的科技作品……在2016年山东省青少年航模锦标赛中,志远小学代表队囊括了“特技飞机模型比赛”两大类全部7个奖项。张世华说,他要把志远小学建成未来工程师的摇篮。

科技教育解放了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和创造欲,一颗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立志于科学的种子正悄悄地萌生在孩子们的心中。

今天,我想要回家绘制一个鸡蛋不倒翁,明天上交。回家后,我仔细挑选出一颗外壳光滑的鸡蛋,用纸巾擦拭干净,然后用钉子在鸡蛋比较尖的一头戳了一个小洞,将蛋液倒出来,再把一块橡皮泥摁进空鸡蛋壳的底部。注意,要轻一点哦!最后,用彩笔勾画上娃娃的表情,再用一些彩色的纸做出娃娃的头发和帽子,一个鸡蛋不倒翁娃娃就大功告成啦!

这次制作让我知道了不倒翁的原理。一是势能低的物体比较稳定,物体一定会向着势能低的状态变化,所以不倒翁总是不会倒。二是从杠杆原理来说,不管支点在哪里,不倒翁还是会因为底座那头力矩大而回复到原来位置。

我的感受是:一个人如果想要一直不倒,就要有厚实的基础,就要去努力学习。(五年级(1)班   王静怡)

 

用文化营造环境  让环境为文化助力

 

走进志远小学,就是走进了秀雅娴静的天地。左边两座教学楼,浅棕色的楼体,温暖而沉静;右边是操场,暗红色的塑胶跑道围绕着翠绿的草坪,鲜亮而活泼;四周绿树环绕,花木扶疏。不大的校园显得儒雅平和而又生机勃勃。

让文化浸润校园。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力量,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课程实施成果的物化展示,对创设健康氛围,营造校园风气,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巨大的影响,是凝聚学校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它无一例外地为每一所学校所重视。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应该从一个点出发,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志远小学以“志高”“行远”为文化主轴,以科技和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创设了独具风格又含义深远的校园环境,他们称之为:“一核两轴,双厅十廊;三园多景,一路花香;竹代校魂,‘船’呈大志;志高行远,植根心上。”

“一核”就是学校文化主题:志高行远,学校的全部环境创设都围绕于此。

“两轴”,就是校园环境文化的两条轴线,分别对应着学校的两大文化主题——明志和笃行,而两幢主建筑也随之命名为志远楼和行远楼。

“双厅”即两座大楼的门厅。走进志远大厅,右边淡雅的墙壁上,“志高行远”几个行草大字赫然在目,庄重而不失奔放;左边的“校长寄语”每时每刻都在激励着莘莘学子;迎面是一块大屏幕,从进校直到放学,不间断地播放科幻影片,那是孩子们课余的最爱。

“十廊”是依托八条楼道走廊和两座教学之间的连廊创设的包括科幻、读书、科普、科技、巧手绘志、援笔书志、借物言志、名人励志等在内的文化长廊。这里既有相对固定的宣传展板,也有随时摆放的孩子们的书画、手工、科技作品。而宽敞明亮的“读书长廊”既是一个开放的读书区,也是学生延时看管的活动区,一些放学后不能回家的学生会在这里由老师陪伴着读书。

“一路”“三园”“多景”是指校园里“行远路”和“尚志”“咏志”“奋志”三座花园,徜徉在花前柳下、翠竹丛中,老师、学生不仅可以在这里休憩赏花,还可以静心读书、谈心,享受着文化的浸润。

“我记得,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记得,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妈妈说:在校做个好学生。老师说:在家做个好孩子……志高行远就是你和我……”这是志远小学的校歌,浅近无华而又含义隽永。热爱学习,勤奋读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和纯洁高尚的人格,这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也是当今教育所需回归的教育本源。教育本就是培养人、成就人的事业,是为了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志远小学以此作为自己文化的追求,激励学生立凌云之志,行无疆之旅,正是其解放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教育,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类解放。

将文化一沉到底。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每一个细胞的生机活力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生命力,学校文化建设要接地气,强化班级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一般来说,班级文化建设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带领下,为创设班级环境、营造班级风气、组织班级活动而进行的文化事项。但是对于志远小学的同学来说,班级文化建设却是“我的地盘我做主”。这并非谁的恩赐、推责,而是解放教育倡导的自由、自主、自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使然,也是“志当存高远”的志行文化的追求所倡导的。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志远小学的老师们把班级文化创建的主动权放手给学生,任其理想、创意和心灵自由地飞翔,而孩子们也不负期望,用他们的热情和智慧带给班级、老师一个个惊喜。对此,老师们深有感触——

中秋节刚过,我们就接到通知:更新班级文化。接到通知后,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先定主题,然后挑选班里的文化骨干布置一番。而是决定创设机会让孩子们去经历,在经历中学会思考、学会组织、学会动手。

于是,我先问孩子:“我们班的作品展示栏已经全部清空了,大家想在上面展示什么呢?”立刻有人举手:“老师,我们中秋节的手抄报办得匠心独运,要不我们继续做手抄报吧?”他的建议马上得到了部分同学的附议。我点点头:“这个主意不错。可是,定个什么主题呢?”孩子们又开始议论,有人举手建议:“马上就国庆节了,就以迎国庆为主题吧?”有人反对:“别的班肯定也这么想,跟人家的创意一样多没劲啊!这学期,我们新增了国学课,我看还是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吧?”此言一出,迎来一片附和声。于是大家一致通过:当晚回家做传统文化的手抄报!

第二天早上,当孩子们一个个要把手抄报交给我时,我却阻止了:“这是你们的手抄报,交给我干嘛呢?”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让我们自己做啊!得了这样的暗示,孩子们便兴高采烈地跑去布置展示栏了。随后,又遇到了用什么粘,到哪里去找图钉,怎样布置版面等一连串“大问题”,但是经过一番周折,展示栏终于就绪了。虽然多花了点时间,展板的美观度也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一直在思考、在观察、在沟通、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不是收获了更多呢?

这就是放手的结果,这就是解放的作用。近一点说,这是给孩子树立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远一点说,这就是让孩子建立自信,学会自立,这就叫做文化自觉。

 

理念、制度、行为、环境——四项内涵,一条主线: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志行文化”全方位推进解放教育思想的落实;创设、内涵、文化——三篇报道,一个主题:让解放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旋律,让“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类解放”成为教育最崇高的目标。这就是一位齐鲁名校长的教育探索,务实、深邃,意境高远。

 

(《山东教育》2016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