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教育: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发布日期 : 2016-1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解放教育: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一位齐鲁名校长的教育探索(二)

      王晓东   王君缨

 

解放是人类前行的永恒主题,也当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人类演进的历史就是一部解放史,也是一部教育史。

齐鲁名校长、潍坊高新区志远小学校长张世华,积三十余年教学及学校管理经验,了悟了教育即解放这一真谛,创造性地提出了“解放教育”思想,并在其教学、教研工作,以及先后任职校长的6所中小学中成功付诸实践,令其所到之处教育教学质量高位攀升,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在上一期的报道中,我们已经认识并了解了张世华解放教育思想形成的脉络,真切感受到了这一思想在其萌生、发展和成熟过程中业已展现出的思想魅力和实践效果。在此,我们将着重阐述解放教育的理论构建与实践体系,以期更深入与直观地展示张世华教育探索的价值。

 

  解放教育的理论构建

 

解放教育是立足于崇高使命感的教育。张世华曾在学生中做过一项调查:列举了10个学生最喜爱的场所,结果90%以上的学生没有选择学校;他又进入下一轮调查,让学生列举学校中10个喜爱的场所,结果90%以上的学生没有选择教室。这项调查结果令张世华十分震惊。之后的交流得知:学生认为学校生活单调,没有活力,缺乏创造,没有挑战性;更多的学生认为在学校中处处受管制,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唱、不敢做,没有自由,没有自我。

针对这一结果,张世华对当下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学校内部管理机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进行了全面的反思,结论是:当前的教育是“戴着锁链跳舞”的教育,这锁链之沉重,体现在方方面面:教育观念陈旧,体制机制僵化,课程统得过死,课堂沉闷呆板;教育信仰缺失,庸俗化、浅俗化、功利化倾向降低了教育的品质和追求,丧失了教育信仰,扭曲了教育价值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在教育,今天读来依然发人警醒。

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一个忧患者,一个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命运有着崇高责任感的求索者。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张世华将改革的目光投向了解放:没有解放,就没有责任;没有解放,就没有信仰;没有解放,就没有动力;没有解放,就没有创造。现实期待教育的解放,未来呼唤教育的解放。就这样,张世华提出了革除时弊、突出重围的解放教育。

的确,人类前行的历史就是一部解放史。从攀树的猿群离开丛林直立行走在大草原上,到第一件砾石工具的诞生;从火的使用到文字的发明;从东西方文明的建立到文艺复兴、启蒙主义、工业革命……一次比一次更加伟大的解放,推动了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与人类解放同向而行的还有教育。当远古的人类需要将生活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时,教育便产生了;文字的发明为教育解放出一片全新的天地;进而,阶级的产生、教育与劳动的分离、学校的出现……人类的教育始终与社会发展相携相进,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数字化时代……每一次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更迭解放,也都是一次教育的空前解放。

解放是人类发展的标识,也是中华民族前行的坐标。且不去追溯远古的历程,仅是近代以来,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无一不伴随着深刻的思想和行为的解放。如果说,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一次空前的民族解放,那么,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就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思想大解放,一次生产力的空前解放,并正在持续推动着人的解放。这样的解放也持续推动着教育的解放。从废止科举到输入现代教育,从教育为政治、经济所裹挟到教育回归育人本位,我们的教育也是在一次次的解放中逐步走向强大。

解放是人类前行的永恒主题,也必当是人类教育的永恒主题。由此,张世华才以自己三十余年对教育的不息探索,为当代教育确立了它的主题——解放教育。

解放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在张世华看来,教育的本质意义和终极目标应该是“生命成长、人生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类解放”。

三组词语,三个层面,按个体生命、国家民族、社会人类三个层级呈阶梯式递进,一是让生命价值得以提升,让人生实现幸福——这是教育之于人的发展的价值;二是让孩子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这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三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最根本的体现。

基于这样的宏阔思想,怀抱着如此的家国情怀,张世华审视教育的目光变得犀利而高远,在对现行教育的反思中,他看到了存在的弊端,也找到了除弊图新的方向。

审视张世华的解放教育,可见他对人类伟大教育思想的继承。他在《解放教育思想解析》一文中写道:

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教育的解放就是自由教育,也就是不受外界强加限制的教育。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自由教育是自由人所应受的教育”。但是,把自由教育更加系统和理论化的是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他是自然主义教育的伟大倡导者。他认为,儿童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儿童各自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因此,任何强制性的或过度教育,或是揠苗助长的做法,都是违背自然教育规律的。

当然,解放教育最坚实的理论基础还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教育则必须要服务并实现于这一目的,并且,在对人的理解上,马克思实现了从卢梭抽象的人到社会的人的转换,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马克思就把人的教育植入了整个社会发展的系统之中。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

显然,解放教育吸纳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合理内核,但更加遵从了马克思主义对卢梭思想的扬弃与超越,将教育的本质意义和终极目标指向“生命成长、人生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类解放”,正是对人类伟大思想家的致敬。

不仅如此,解放教育还将目光聚焦于当代和未来,从人本主义、未来主义等教育思想中汲取智慧。众所周知,人的职业高峰期是在35岁左右,也就是说当今的小学教育是在为未来十几、二十几年准备人才。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在知识爆炸、科研兴起、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之快速,技术发展之迅捷,社会变革之急剧,已令人无从预测。教育是指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要给予学生尽可能全面的素养,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而唯一的途径就是面向未来做出改变。这一点,在张世华就任志远小学校长之后即全方位推进科技教育上显得尤为突出。

解放教育的基本内涵。勃兴于上世纪中后期的人本主义教育呼应时代的要求,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开放为特征,以自主为基础,以交往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教学观,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这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正相吻合。而今,这样的教育观正在解放教育的理念中得以呈现——面向未来,遵循未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需求,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为己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由此,张世华丰富并完善了自己的解放教育体系:

作为一种办学原则,解放教育将党的教育方针确立为基本的指导方针。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句话,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解放教育在关注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同时,还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作为一种教育信仰,解放教育将教育的本质意义和终极目标定位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类解放”,即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作为一种教育策略,解放教育强调解放与激发,摒弃控制与束缚,也就是打破困扰教育的牢笼,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校长,把那些本来属于学生、老师、校长的东西还给他们。

基于这样的教育观,解放教育确立了它的核心理念:“个性化教育、人性化管理、多元化发展”。它的学生观:每个孩子的内在特质各不相同,每个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感受阈限、感受速度和感知方式各不相同,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和成长规律各不相同;教育必须坚持儿童情怀和人本立场,尊重孩子的内在特质和成长规律,打碎一切枷锁,使其心灵、个性、志趣、思维、潜能获得全面解放。教学观:教师是向导、学习是义务,教学在于解放孩子的天性,给其自由——使个体获得解放,使其自主——让个体拥有选择,让其自觉——使生命实现升华。课程观:坚持前瞻与开放,选择与融合,强调课程的社会性和时代性;针对某些教育目标的功利化、狭隘化、庸俗化倾向,旗帜鲜明地提出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如何实现教育的解放?在张世华看来,实现教育的解放,主要就是实现学生、教师、校长的解放。

张世华认为,目前束缚学生的主要是课程设置、考试评价方式和人才选拔方式。为此,必须改善学校的课程设置;优化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学生自身发展的纵向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体质心理的改善、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学科综合能力的强化、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优化;同时,改革人才选拔方式。

束缚教师的主要是教育办学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学校的管理制度。要解放教师就要做到:改革办学体制,让教师由“单位人”变为“系统人”,允许教师自由流动,自主选择学校;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即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孬干好一个样”的问题;优化学校管理制度,强化思想引领;减少各类检查评比,赋予教师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

束缚校长的主要是教育办学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要解放校长就要做到:改革办学体制,改善校长选拔、流动机制,使真正优秀的校长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真正赋予校长办学自主权,即人事权、财政权、决策权和管理权。

显然,张世华所希望的解放教育,是从观念到体制,从课程到课堂,从制度到人的全面而深刻的解放。为此,在树立了正确的解放教育观的基础上,张世华开始尝试从解放入手,改进课程,改变课堂,改造德育,创新校园文化,重建师生关系与教育教学价值,带领他所在的学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卓越的办学实绩。

 

二 解放教育的实践体系·课程篇


张世华认为,解放教育的重心在于课程的解放。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所谓解放课程,就是要把课程目标的设定和课程内容的设置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让教育从应试中走出来,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中走出来;让教师从单一的教材讲授中走出来,回归到学科课程的起点上来思考教学问题:即课程究竟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能力,为了达成这种能力应该设置什么样的学习内容,使用何种学习方法,开展什么样的评价,等等。

张世华这样的思考由来已久,探寻课程的解放之道也从未停止。

解放从自主选择开始。早在初任安丘市兴华学校校长时,在通过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一举扭转了学校风气之后,张世华开始着手推动三级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必修课”通过整合国家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必选课”结合地方课程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选课”以校本课程为主,创设了运动技巧、文艺素养、学科提高、科技教育、乡土特色五大类一百余门校本选修课,并且编写了校本教材。每周二、四下午是自选课时间,每个教室都成了专业教室,教师指导有声有色,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丰富的自选课程将学生从繁难枯燥的课堂中解放出来,有力激发了学习热情,一大批优秀特长生脱颖而出。兴华学校的课程改革比全国面上初中新课程的实施整整提前了2年,学校也因这一显著成绩被命名为“潍坊市课程开发与建设先进学校”。

在任东明学校校长时,张世华依旧大抓课程建设。这一次,他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教条化、虚泛化,以学生兴趣为依托,尝试了以漫画艺术为载体的德育课程新形式,将守纪、礼仪、传统、道德、生活、安全、责任、生命等教育整合为一,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让德育课程变得活泼生动、亲和有效。他还主持了“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实现学科整合”的研究课题。在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的同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并把学科中涉及生活、社会和自然的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了调查研究、实践探索的习惯。

解放意味着多元。担任潍坊北海学校校长后,“多元”成为张世华治校方略的主题。多元化的社会必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和多元化的教育,学校由此确立了“个性化教育、人性化管理、多元化发展”的办学理念,拉开了多元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序幕。借鉴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张世华主持了学校多元化课程建设:在内容上,设置德育、文化、艺体、综合实践类课程;在管理层级上,设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要求上,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表现形式上,设置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逐步构建起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多元化、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学校成立三年时间,先后开发出数百种校本课程,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

多元即是丰富和个性。在受命组建潍坊高新国际学校并任校长时,他在建校之初就把课程的构建、整合、实施、评价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载体、国际教育品牌建设的主渠道,确立了“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的核心课程理念,明确了“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五大课程目标,初步构建了包括“人生基础课程、个性发展课程和研究创新课程”三个系列的国际化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为搞好课程实施,他加强了课程整合、走班选课制和“三自主大单元整体教学”等六项措施,同时,实施全员导师制,为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发展教育方案,采取一对一(一套方案对一个学生)教学策略,为国际化课程的开发实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解放的道路没有止境。20138月,组织上安排张世华到潍坊高新区志远小学任校长。这是一所2002年由两所村小合并而成的公办小学,经过2012年大规模改扩建后,于次年10月高标准通过了省标准化学校验收。学校规模不大,但地处高新区腹地、潍坊市经济文化中心,是高新区重点打造的学校。这里教师单纯,学生淳朴,多年形成的既淡泊名利又踏实工作的教师文化,让初来学校的张世华如沐春风。

在历经三十余年的执着探索,积淀了丰厚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后,张世华的解放教育思想已臻于完善,在这所新学校里,他可以将自己的理想蓝图付诸实现了。到任后,他着手制定了学校四年发展规划,以“志高行远”为校训,激励师生立凌云之志,行无疆之旅。他把课程的解放放在首位,决心以多元化课程、自主化课堂、生活化德育和实践化学习为目标打造品牌学校。以科学教育等为特色,建设基础性必修课程、个性化选修课程和探究性体验课程三个系列的学校课程体系。通过专业培训、读书论坛、课堂达标、强化评价等措施,强力推进“三自主大单元整体教学”。

学校确立了融合、全面、开放、前瞻的课程理念,构建起了视域宽广的“231志行课程体系”,231环环相扣,既相辅相成又特色鲜明——

2”是指两层课程:一是解决“志向”问题的“生命动力课程”,包括国学养心、生活德育、人生规划、立志修身、心理教育等课程;二是落实“行动”问题的“成长践行课程”。“3”就是指“成长践行课程”的三个系列,即基础性必修课程,重点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个性化选修课程,现已有52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自行选班上课;探究性体验课程,主要内容为科学启蒙教育系列课程。这就是“1”——打造一个科学教育特色,这是志远小学的标志性课程,他们通过开设科学教育选修课程、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实行科幻教育学科渗透、组建科幻教育实施团队等,多措并举,稳步推进科学教育。

张世华以为,就基础教育谈解放就是谈未来。今天的解放就是为了孩子、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科学技术时代,现在的小学生,十几、二十年后将步入社会,需要以丰富的科技知识和科学精神立身,今天的课程需要未来的导引。鉴于此,201312月以来,志远小学重点开发了以科幻教育为切入点的科学启蒙教育课程体系,孩子们在校园里看科幻电影,画科幻图画,写科幻作文,演科幻剧目;学科普知识,讲科学故事,建智能家族,做科技调研,探未解之谜;动手开展动漫和科技小制作、小发明……

而今走进志远小学,立刻就会被浓浓的科技氛围所包围。漫步科幻长廊,你会领略到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和经典科普知识,观赏到孩子们的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以及他们创作的科幻小小说、科幻绘画和科幻剧的剧照;墙壁上,学校科技课程实施以来所涌现出的小发明家、小科学家、小巧手、小设计师的照片微笑地望着过往的师生;教学楼大厅里,几台电视循环播放着科幻电影、科幻动画片,供孩子们在课间随时观看;如果凑巧,你还会参加他们的校园科技节,逛一逛孩子们的“科幻作品跳蚤市场”,观赏到他们的小小纸飞机比赛和专业的航模竞技……

科技教育大大解放了孩子们的思维,解放了孩子们的探究欲和创造欲,令他们将眼光投向辽远的未来。志远小学的科技教育发展至今,已经超越课程,成长为一种科技文化,成为学校“志行文化”的重要组成,弥漫于整个校园。关于这一文化现象,我们将在本次系列报道之三的“志行文化”中加以详细描述。

 

三  解放教育的实践体系·教学篇

 

张世华有个习惯——做什么就研究什么。无论是当教师,干教研员,还是做校长,他都有一股琢磨钻研,求新求变,不走寻常路的闯劲。

当年在安丘二中,他初入校门就被“委以重任”,让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他执教高三毕业班的政治课。他硬着头皮鼓起勇气迎难而上。但是他并不蛮干,在豁出来苦心备课的同时,也在琢磨巧劲。有人说,政治课教学大而空,画画背背就行了,可张世华偏要改变这一切。于是,有了大显神威的“双基排队”法,有了运用漫画形象化地解析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情境化”教学方法,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顿时变得生动鲜活、有趣有效起来。那一年高考,“菜鸟级”的他所教的班级,政治科成绩名列全县第一。

许多年后,当就任东明小学校长时,他又“故伎重施”,推出了以漫画为载体的道德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说:“原来的‘说教课’让人烦心,听的越多越反感。可漫画教育课不同,总是使人带着喜悦接受教育,不想接受都不行呀!”

做教研员时,张世华建立了“县一片一乡—校”四级教研网络,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策略,创新了以自学质疑和讨论为主要方式的“茶馆式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做学生的引导者、点拨者和激发者,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课程改革还远没有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样的革故鼎新昭示了张世华的远见卓识。

教学的解放从变革开始。改变就意味着解放——解放思想,解放行为,解放自己,解放他人,也解放教育教学。解放似一条红线,自此贯穿了张世华搞管理、抓教学、建文化的每一个过程。

时间跨入新千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教育呼唤着更大的解放、更多的创新、更快的发展。感受着时代的召唤,张世华在他任校长的北海学校开启了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课堂组织形式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语文学科以“课内海量阅读”为依托,积极推进“朝阳读书计划”;英语学科实行“走班制”教学;数学等学科构建起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每周五下午的大艺体课打破班级限制,学生自主选择特长班,民族舞、拉丁舞、健美操翩翩起舞,军乐、古筝、合唱、电子琴千回百转,书法、国画、剪纸出神入化……还有多元化的“创意作业”,变过去的指令性作业为“超市式”自选作业、“厨房式”自制作业、“参与式”体验作业,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开发、自我体验适合自己的作业,为学生的兴趣发展、多元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北海学校,张世华还以齐鲁名师、“2010年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韩兴娥老师为核心,推广语文“课内海量阅读”教学。这一教学的基本理念是“顺其自然、不求甚解、逐步反刍、慢慢浸润”。不是通过“举一反三”掌握一个点,而是通过开始的“举三不能反一,举十不能反一、举百不能反一”,读到一定程度突然就能“举千反万”地一下子掌握一大片,效率高得不得了。要说秘诀,那就是原生态地读——这一篇读熟了,问一两个问题,接着读下一篇。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文字营养,让学生自己享受课堂。

像韩兴娥这样的名师,作为校长的张世华自然要为她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学校拨出专款,每年为她的班级配备上万元的书籍;成立韩兴娥名师教学团队,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在韩老师口授身传下成长起来;在全校范围内推行“课内海量阅读的实验与研究”,实验第一学期,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总量就达20万字,中年级达100万字,高年级则达到了300万字。海量阅读为这个浮躁的社会培养了“沉思静读、自求博取”的后来者,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孩子们的明天,改变着教育的明天。

教学的解放始于“破”而成于“立”。“三自主大单元整体教学”,是张世华来到国际学校后研究创立的教学模式。“三自主”包括两层含义:“自主选择、自主思考、自主动手”,“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基本做法是,大胆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各个学科把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梳理、划分成几个大的单元,重新构建每个单元的内容体系,按单元安排学科教学计划,从而将知识学习与思维训练统一起来,实现了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由授受式向探究式转变,由知识灌输向思维训练转变,由个人分散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

来到志远小学后,鉴于“三自主大单元整体教学”取得的显著成效,张世华将其带入了新任学校,并在承袭其核心要义的基础上创建了“四环节教学”,即:学案引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启发引导,精讲点拨;当堂达标,训练拓展。体现了张世华解放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新发展。

来看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点到直线的距离”。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2.在知识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在解决实际的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上课了,老师简短提示后告诉同学们,这节课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一边玩一边学。教室里立刻欢腾起来,组长们冲到讲台边领到红旗、卷尺、黄胶带、活动记录单后,孩子们鱼贯下楼,来到大操场。那里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四项活动,供孩子们轮换进行。

一组孩子首先来到一个画着大大的等腰三角形的现场,两名学生分别沿着BACA两条斜边向插着红旗的A点行走,一名学生沿垂线DA同速行走,看谁先到达A点;之后用卷尺测量出各自的距离,记录在学习单上。预设的问题有:看一看:三名学生沿不同路线走到红旗处;量一量:三条不同路线的长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其中蕴含的数学道理是什么?找一找: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辨一辨:看教材,说说什么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另一组孩子围在双杠周围,选取不同的点测量两个横杆的距离,然后想一想有什么发现;第三组孩子沿三条曲直不同的路线走到对面的直跑道,然后量一量不同路线的长度,想一想发现了什么?第四组是测量掷实心球和立定跳远的成绩,想一想这用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实地的考察、测量做完了,学习记录单填满了,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也已了然于胸。果然,回到课堂,孩子们分组整理完自己的活动记录,相应的数学概念“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平行线间的距离,也就是垂直线段长度都相等”等等也就轻松掌握了。最后的“当堂达标、训练拓展”环节,孩子们的表现就可谓游刃有余了。

走出教室,在实践中学习,孩子们的手、脑、眼、口、空间和时间都获得了解放,由此带来的心灵的自由更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而知识探究、操作能力、合作精神也就在这样的课堂上悄然得到了培养。

在志远小学,他们的课堂解放还不止于此。很早以前张世华就意识到,在我们老师的眼里,学科与学科之间似乎隔着一道深深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致使在学生的意识里,语文就是语文,数学就是数学,英语就是英语,学科间是割裂开来的。这样的教学观难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触类旁通,在知识结构上获得起码的统一,也难以培养出未来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于是,他们开始尝试学科融合式的教学。

这是一节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总复习课,目标是: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有关时间、长度、人民币、统计等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

老师从即将到来的节日引入教学:“父亲节就要到了,大头儿子要去给小头爸爸买礼物,我们跟他一起去吧!这里边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呢。”这样的开场白,让孩子们兴趣盎然。

1.复习钟表的时刻。“大头儿子7时起床,7时半吃早餐,你能把这两个时刻画在表盘上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复习人民币、统计的知识。“去买礼物,要先准备好钱,看看大头儿子的储钱罐里有多少钱?”(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生观察、确定用分类法数钱,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由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全班同学订正)

3.复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到了超市了,有这几样礼物可选。如果你是大头儿子,你想怎样选呢?买完选定的礼物,还剩多少钱呢?”(小老师带领学生完成此环节的交流)

4.复习长方体、长度单位的知识。“给爸爸买好了礼物,给礼物选个包装盒吧?”(学生在导学案上独立完成连线,依然是小老师带领同学完成答案订正)

回到开头:“大头儿子在几时回家?”(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12时爸爸回来了,大头儿子将礼物送给爸爸,爸爸非常高兴。)

最后是小结:“今天跟随大头儿子给爸爸买礼物,我们练习了数学上的哪些知识?”

但是,就在大家以为这节课就要结束时,英语老师出现了——

T: Hello, boys and girls.

Ss: Hello... .

T: Do you know when is Father’s Day It’s on June 19th.

(引出父亲节的时间,与数学课相呼应)

1. T: You do a lot of things to your father. Let’s go and have a look.

Show pictures and let the students say the time and things they do.

I get up.At half past 7, I have breakfast. At about 8, I go to the supermarket. At about 11, I go home. At 12, I meet my father.

(照应数学课上学过的在几点钟做什么事情,学习英语的表达方式。)

2.T: Let’s see what do you buy for your father.

Learn the words:a tie, a book, a wallet,sunglasses

T: What do you buy for your father?

S1: A book.

S2: A tie and a book.

S3: Sunglasses.

...

(出示与数学课上相同的礼物,询问学生为爸爸买的礼物,通过此环节学习相应的单词,也表达了对父亲的爱。)

3. You buy a lot of things to your father.Let’s sing a song for him, OK?

It’s Father’s Day. I’m happy to say.  It’s Father’s Day, today. 

It’s Father’s Day. I love father. It’s Father’s Day, today.

(这是根据以前学过的Its Childrens Day. 的歌曲改编的,学生对此耳熟能详,可让学生对父亲节有更进一步了解,也可以课后唱给父亲听。)

Find your father and give him your best wishes.

(播放学生父亲的照片,对父亲送去祝福。最后将板书用心形连接,将数学课和英语课联系起来。)

一节课,数学和英语就这样融合在了一起,知识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而是相互融合、印证、照应、促进,相辅相成又兴趣横生。知识间本就有着天然的联系,人类特别是孩子的学习本就是浑然天成,是时候解放课堂,解放知识,解放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了。

走向文化的解放教育。教学历来是张世华治校的重中之重,在他看来,解放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于课堂的解放。但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阻碍了课堂的解放。比如,在教学立场上,还是教师本位,而非学生本位;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还未能做到以学为中心;在教学目标上,仍是以知识传授而不是以思维训练和情感体验为本;在教学方式上,主要还是授受式,而非探究式。诸如此类的问题,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依旧在呼唤解放。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解放课堂呢?张世华给出的答案是:

解放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课堂,更应该是将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注入孩子心灵的课堂,是将善良、正义、忠诚、气节、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宽容、公正等优良品质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过程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爱心、充满人性尊重和人文关怀的课堂,应该是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尊重学生未来不同发展的课堂;应该是尊重独立精神,追求心灵自由的课堂;应该是体现包容、平等,尊重所有学生受教育权的课堂;应该是激发创造,让学生的潜能自由奔涌的课堂。

一句话,解放课堂意味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意味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意味着师生平等的地位,更意味着它是充满生命幸福与人性光芒的课堂!

三十多年过去了,张世华的教育探索仍未止步。在志远小学,他所倡行的“志行文化”将解放教育提升到了文化高度,他要将理念化为师生的教育生活,进而化入每个人的心灵。就让我们在下一期的报道中一览“志行文化”的风采吧。

 

(《山东教育》201610月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