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华:做解放教育的创行者

发布日期 : 2016-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张世华:做解放教育的创行者

——一位齐鲁名校长的教育探索之路(一)

黄  明   魏  涛    

 

一切教育都是解放,一切解放都将化为成长——在这一过程中,不单是被教育者,获得解放与成长的还有教育者自身。张世华就是这样的教育者与成长者。

1984年任教于安丘二中后,32年,一路前行,一路凯歌——从一名普通教师逐步成长为中学教研员、“潍坊市教学能手”“潍坊市优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首届“齐鲁名校长”“山东省科研创新校长”“全国优秀校长”。自1999年任职校长以来,先后创办了两处高起点、高品位的新校,改造提升了四处薄弱学校。所到之处,教学大提升,新校大发展,老校谱新篇。现在,张世华是潍坊高新区志远小学校长。

回首32年的跋涉历程,始终有两个大字如影随形,那就是“解放”,解放思想,解放学生,解放老师,解放自己,将一切的一切从束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陈规陋习中解放出来,让正义回归,让正气立足,让正路昭然,让正能量成为学校前行的主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曾提出一个全新的教育观点:“教育即解放”,并明确指出:“教育能够是,而且必然是一种解放。”的确,解放成就了张世华和他所任教、任职的学校,也使他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没有解放,就没有责任;没有解放,就没有信仰;没有解放,就没有自由;没有解放,就没有动力;没有解放,就没有创造。唯有解放才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解放才会让我们的教育人才辈出、与时俱进。这正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自此,张世华的解放教育思想呼之欲出,这就是:作为一种教育信仰,其终极目标应该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类解放”;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其关键在于“还权”,把那些本来属于学生、属于老师、属于学校、属于校长的东西还给他们自己。

32年,张世华创行了自己的解放教育。

 

启程:开辟通向解放的道路

 

解放从教学开始。1984年,走出昌潍师专,张世华被分配到沂蒙山区的安丘二中任政治教师,那年他21岁。令他万没想到的是,学校竟然让他这个毫无经验的毛头小伙执教高三毕业班!也难怪,谁让他是当时学校仅有的科班出身的政治教师呢。但那是怎样的一届学生啊,里面居然有他当年的同学,还有当过工人、企业干部的复读生。班里一年换了三个语文老师,其中一个可能因为第一节课讲得不精彩,第二节课一进教室,迎接她的先是门上掉下来的一簸箕土,而后是准确打到她头上的四个窝窝头……

但退缩不是张世华的性格。鼓起勇气知难而上,在挑战中释放自己的能量,一切困难就会变成机遇。凭着这样一股劲头,张世华一头扎进教材、教参、优秀教案选集……一节课没有八个小时备课时间垫底不敢上讲台。高三自当以高考为重,张世华把恢复高考以来的所有试题统统找来,静下心来分析研究,梳理“考点”,探析时事政治中可能联系到的命题……若干年后到上海某学校考察学习,当听到校长自豪地介绍他教高三的经验——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向细目表”时,张世华想,28年前他就这样做了,只不过那时他将此称之为“双基排队”。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高考,张世华所教班级的政治课成绩名列全县第一。此时,他似乎又听到了母亲在他初上讲台时的叮咛:“庄户孩子上个学不易,可得用心教好人家的孩子啊!”张世华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也没有辜负自己的青春和角色。他用40元高考奖金买了月饼,兴冲冲回到家里,母亲笑了,他也笑了。一鸣惊人的张世华第二年一口气接手了六个高三毕业班,虽然每天都干得筋疲力尽,但是一想起走进教室后学生们热烈的掌声,看到同学们期待的眼神,他还是感到了丰盈、幸福和充实。

而今看来,这样的经历绝不仅仅是勇于承担、呕心沥血、埋头苦干可以涵盖的,这应该看作是张世华走向教育解放之路的前奏。他以自己的勇气、勤勉和高度的责任感为自己赢得了一次空前的解放——他的智慧、他的信心和他对教育的理解,都得以在这样的解放中升华。这样的解放也鼓舞着他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让解放向教研延伸。19878月,张世华调入县教研室任中学政治教研员。面对新岗位、新任务,他的定位是:“在更大范围发挥引领作用,提高全县政治学科的教学质量。”这是一个承诺,却也意味着一次新的漫长而艰巨的征程。张世华寝不安枕,食不甘味:我应该从何入手开展工作?应该怎样工作才能获得成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教学一线去,了解教情学情,找到阻碍政治课教学的症结所在,把老师们的正能量解放出来!张世华眼前豁然展开一条宽广的教研之路。

他开始调查摸底,听课座谈,掌握到的情况是,全县初中政治课教师,科班出身的不到5%,专职政治课教师不到40%,且学历偏低,学校的政治教研无组织,政治课往往被边缘化而导致开课不正常,许多老师教学不规范,甚至有教师讲上半堂课就跑得不见影踪。鉴于这一现状,张世华把工作重心放在了造就一支研究型的政治教师队伍上。他决定建立“县—片—乡—校”四级教研网络,先后培训教师近千人次;他广泛采集和推广典型课例,开展观摩教学,培养了大批骨干教师;他组织编写教案选集、教辅资料,实现全县政治教师的资源共享;他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策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动作,彻底将老师们从落后僵化的观念、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三年教师行,八年教研路,张世华认识到,若不是将信念与能量解放出来,自己不会取得那样的教学成绩;若不是把老师们从陈规陋习中解放出来,他们也不会焕发出全新的光彩。教育就是一系列的解放,而前行的道路亦是一次解放的征程。当然,其间解放的不只是精神,还有教学的方式。

让解放在教法中体现。当时,在某些人看来,政治课教学大而空,无非是教师领着画画、学生跟着背背,考试知道哪对。可在张世华看来,正是这样的偏见扭曲了师生的观念,禁锢了师生的思想,束缚了师生的手脚。若不打破偏见,解放师生的头脑和行为,政治课教学就难以彻底改观。于是,在端正思想、态度的同时,张世华开始努力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其中之一就是令学生多年后仍难忘却的“漫画教学法”。形象生动的漫画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思想形象化,连那些平时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同学也爱上了政治理论。

“只要我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这是英国大主教贝克莱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有一次,张世华在政治课教学测试中,出了一道“品漫画说哲理”的试题,班上的李学艺同学居然在“一脚伸向万丈深渊还洋洋得意的贝克莱”漫画上,为这位老先生画上了眼镜、燕尾服和皮鞋,令人忍俊不禁。此后一想起这个观点,张世华就自然而然地想到那幅漫画,想起那位淘气的学生。教与学的乐趣,也要靠自己去创造啊。而从另一角度说,这又何尝不是一次教与学的解放呢?以至于多年以后,他的许多在政界、军界、商界、学界工作的学生们见到他,还是会提到当年的“漫画教学法”。他们觉得,漫画让许多哲学观点至今仍印在他们的心里,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条件反射似的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用辩证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成为职业成功的重要思想基础。由此看来,“漫画教学法”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更不啻是一次观念的解放,思维的更新,令他的学生受益终身。

在担任教研员的那几年,张世华在帮助一线政治老师解放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同样注重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了以“自学质疑”和“讨论辩论”为主要方式的“茶馆式教学”。这种教法,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做学生的引导者、点拨者、激发者,从而从根本上解放了学生,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和自己学习的主宰。之后到来的席卷整个基础教育领域的新课程改革,证明了张世华的先见之明。

19957月,张世华被任命为安丘市联谊中学副校长,分管教学教研和德育工作,从此踏上了学校管理之路,而他的解放教育之路也因此越走越宽广。

 

转型:解放之路越走越宽广

 

联谊中学副校长之任是张世华转型的前奏。19997月,张世华就任安丘市兴华学校校长,开始了他教育人生的第四个角色,也是第一个校长角色。

用改革解放人心,释放活力。兴华学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坐落在美丽的青云山下,但学校本身却并不“美丽”,生源不佳、教师业务素质偏低、教学质量相对较差、问题也比较突出。人事制度上的“铁饭碗”和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让好赖不分,良莠不辨,学校弥散着一股颓靡之风。体罚学生者有之,向家长揩油、截留学生试卷费、私订教辅赚取回扣者有之,在办公室算卦相面、明目张胆搞传销者有之,甚至有30多名教师在学校练习“法轮功”……

接任这样的学校,张世华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做“维持会长”,只要不出大事故,就会是个“老好人”校长;二是做“缝补匠”,稍加改造,略施创新,只要整体教学成绩有所上升,就能做一个太平校长;至于第三种选择,那就是做“改革者”,“治乱需用重典”,以大无畏的精神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科学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如此选择所潜在的艰难险峻张世华心里非常清楚。但是,凭着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硬气,张世华还是毫不犹豫地做了第三种选择。

于是,建章立制,理顺关系,整顿思想作风,狠抓教学管理,张世华的整改措施步步推进。终于,改革进入到深水区,这就是通过人员调整和利益再分配,彻底解放生产力,调动起人的积极性。然而这样做,获益者会认为理所应当,受损者却会把怨恨记在校长的账上。

改还是不改?这的确是个问题。张世华焦灼着、苦思着、挣扎着……一个暑假,他瘦了十几斤。但是,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家长的期盼,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他必须将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一场空前的以推行教师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为重点、以调整分配关系为关键的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就这样开始了。

学校通过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建立起了“学校自主用人、教职工自主选岗、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用人制度。实行了教职工结构工资制,教师工资由固定工资、职级工资、奖励工资(即绩效工资)三部分组成,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拉大分配差距,奖优罚劣,让干与不干、干好干坏者泾渭分明。当时学校教师的职级工资,最高的为每月411.7元,最低的为60元,相差351.7元(当时,安丘市教师的月平均工资约600元),加上奖励工资,全年工资总额的差距就近5000余元。

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改革带来了风清气正的风气,也带来了学校的长足发展。那几年,20多门校本课程获潍坊市评选一等奖,20余位教师被评为市县教学能手,学校一跃成为安丘市的“龙头学校”“窗口学校”,在校生由原来的1700多人增加到4000余人。六年间,在全市教育教学评估中两年位居第一,四年排名第二。2004年,兴华学校成为安丘市市直初中小学唯一的“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张世华也被评为“潍坊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01024日,《人民日报》在报道安丘市的人事制度改革时,以《人员能上能下   收入能高能低   安丘教师有了危机感》为题,特别提到了兴华学校的改革,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时至今日,学校的社会影响和教育质量仍保持在安丘市前列。

兴华学校改革的成功又一次宣示了解放之于教育的重建、革新与发展的意义。张世华不畏艰难,以改革家的勇气和智慧整治歪风,树立正气,用制度改变风气,用正义压制邪气,让好人扬眉吐气,让久被压抑的工作积极性彻底解放出来,终将学校带向了健康发展的大道通途。

然而,改革正未有穷期。无缘安享风雨后的彩虹,又一所学校等待着张世华前去拨云见日。20059月,张世华奉调安丘市第二职工子弟学校任校长。

这是一所老校,也是一所管理混乱、人心涣散、负债累累的薄弱学校。依旧是“治乱需用重典”,张世华进校三把火,把把见效。首先是明确大方针:稳定秩序、整顿作风、凝聚人心。紧接着着手推倒“两堵墙”:一是由少数严重违规、违纪教师的问题屡屡不得解决而造成的“涣散墙”;二是由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而形成的“歪风墙”。随之,“速整顿、拔钉子、快刀斩乱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力进行职业道德整顿,一系列措施招招见红。终于,拔钉子纯洁了队伍,正气驱散了邪气,公正振奋了精神,公道唤回了人心。不出两年,职工二小就打了翻身仗。说起这段经历,张世华写道:“治乱当以重典,疗毒需要刮骨。当一个单位问题重重,病入脏器的时候,必须以猛药除之,莫等其病入膏肓。二小正是健全了规章制度,进行了作风整顿,严格了组织纪律,设立了师德红线,对歪风邪气凌厉出击,才使学校拨云见日,重现清明日月。”

站上新起点,迎来新解放。20077月,张世华从安丘来到潍坊,来到北海学校。这是一所坐落在潍坊高新区的新建学校,当年的潍坊市十大惠民工程之一。学校建成后,面向全国招聘名师和名校长,张世华以第一名的成绩受聘担任北海学校校长。

从安丘这座小城来到一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大城市,管理一所高起点、高品位的“大”学校,张世华陷入了新的沉思。此前,他管理的两所学校都是薄弱学校,基础差,问题多,治理那样的学校,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坚持刚性的管理,立足制度建设与强势落实,事实也证明这种管理相当有效。但在北海学校,张世华面临的情况迥然不同。学校的条件自不必说,教师的思想素质也非同昔比,73名教师全部是面向社会招聘的名师、能手和优秀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学识素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工作热情高、干劲大。面对这种情况,张世华开始着手创建一种人文管理模式,他称之为“后文化管理”,主要是在管理思想上强调多元、反对同一,崇尚差异、主张开放,致力于创建一种“自由、自主、博学、博爱”的教育文化。在管理理念上强调以“服务”为核心,在管理重心上全力为师生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实行的是“群治(无为而治)”。自此,张世华的管理理念开始由管理走向治理,由制度约束为主,转向以文化引领和精神激励为重。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确立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向成功”的教育思想和“个性化教育、人性化管理、多元化发展”的核心办学理念,坚持“民主、科学、法制、创新”的管理理念,实行“全盘细化、全面量化、全员监督、全程评价”的工作保障措施,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成绩,三年显名校的发展思路,短短三年,就把学校建成了一所高起点、高品位、现代化的齐鲁名校。

教育解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解放。与思想解放和管理理念变革相并行的,还有张世华一贯以来所施行的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这同样是一次次未曾间断的解放之旅——解放课程、解放课堂、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这是教育的旨归与终极意义。

早在张世华担任政治教师时,他就开始尝试教法改革,创立了新颖有趣的“漫画教学法”;在担任教研员期间,创新了以学生“自学质疑”和“讨论辩论”为主要方式的“茶馆式教学”;在兴华学校,他推行了三级课程体系改革,整合必修课程、加强必选课程、增设自选课程,并率先在全校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一举走在了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前面。来到北海学校,他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推进了多元师资、多元课程、多元课堂、多元作业、多元评价和多元文化建设,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为学校赢得了教育教学的空前解放,学生的学习因此变得更加自由、自主,他们的成长空间因之变得更加广阔。这样的解放之举又让他带到了东明小学、国际学校,直至志远小学。

在潍坊高新(远达)国际学校,张世华开始把解放的目光投向更为辽远的世界,以国际教育的新理念审视和改造学校的教育教学: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他要给学生一片自由的蓝天,让学生在自由中获得自主,在自主中形成自觉,在自觉中成就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此,他着力构建了具有国际意义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实施了走班选课,打造了“三自主大单元整体教学”,通过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多元评价、单元过关、整体推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学会学习”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今,在志远小学,张世华更是以多元化课程、自主化课堂、生活化德育和实践化学习为目标,诠释着他的解放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体系。

回望张世华走过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足迹,那分明是一条通向解放的康庄大道,也是他行走在解放教育创行道路上的一次次超越。在张世华看来,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团队就是在不断的超越自我中,才能走向人生和事业的辉煌,才能使自己越来越接近教育的本质。因此,“我在北海学校提出的校训是‘赢得未来从超越自我开始’,这也是我近30年教育实践的感悟和总结。”张世华说,“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教育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把教育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至此,张世华的解放教育思想逐渐清晰。在此后调任潍坊东明学校(2010.8)和潍坊高新(远达)国际学校(2011.7)任校长,直到20138月任志远小学校长,对张世华来说,每一次履新无疑都是一次升华,也是对解放教育的探寻与实践,并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构建起了作为信仰的解放教育理论体系和作为策略的解放教育实践体系。对此,我们将在系列报道之二中做专题阐述。

 

升华:让思想照亮情怀

 

在思想中行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首先是思想校长。”这话或可理解为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其次他应该是一个思想的引领者。从一个地道的农村孩子、一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齐鲁名校长,张世华正是循着思想的指引,行进在教育实践的大路上,方向端正,步伐坚定。

20145月,张世华出版了自己的专著《行者常至——追索教育真谛的精神之旅》。在这部30余万字的著述中,张世华深情回顾了给予他生命、血脉和灵魂的故乡——安丘市东南乡。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历览前贤国与家,安丘东南乡那些历史先贤的刚正,勤勉,风骨,秉持,变革的精神,浸染着从这儿走出去的每一位子弟,安丘东南乡那些勤劳、奋发、不屈、豪迈的个性,滋润了从这里远行的每一位游子。“直到多年以后,我仍然能深切体会到那方水土的温情,那片天空的高旷,自然也生出由衷的感动。”张世华写道。这就是情怀,但是它已超越了朴素的梓乡之情,而融入了他的思想——对人生、对事业、对真理的思考。

是的,忘不了,永远忘不了故乡那高旷的天空,广袤的土地,精巧的游戏,厚重的人文底蕴和朴实的乡民、博学的祖父,以及贫瘠的生活、艰辛的求学。然而,贫瘠与艰难激起的却是更加强烈的读书欲望和对于变革的渴望。也许,正是这样的自由与渴盼在张世华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解放的种子,等待着日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这部回顾与总结的著述中,张世华详尽描述了他已然走过的教学、教研与管理之路。在历经30多年的艰辛培育和风雨历练后,当年那颗种子如今已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30多年,对于张世华来说,这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段“追索教育真谛的精神之旅”,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求索者的深邃思想与高尚情怀,以及他的倔强性格和对教育的一往情深。

就让我们从他的话语中聆听他的思想,感受他的情怀吧——

*精神上的追寻,其实与外界的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它归根结底,来自对自我精神的回观和审视,来自一种高明的矫正和感悟。

*不论做什么事,既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又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两者是互相支撑的。因创造,一个人才会变得勇往直前,不至于拘泥不化;因宁静,一个人才会变得有原则,有立场,有坚守,不至于随波逐流。

*在改革中,我们需要有坚定的毅力,明智的头脑,不屈的勇气和平和的心态,方可能取得成就。

*对于许多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但如果换一种思考,换一种方式,却可以看到你不曾看到过的风景。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发展的机遇,而是缺少发现机遇的眼光。

*管理,关系着一个管理者的思想、意识、修养、能力,而中间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有一颗为学校负责、为师生担当的心灵。

*我们每一个校长都必须将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坚持真理,心无旁骛,勇往直前,无私无畏,“无畏”应该是校长最基本的的品格。

*是阅读,扩大了我的视野,开阔了我的心胸,增长了我的见识,深邃了我的思想,活跃了我的思维。

*名著就像传说中的青春女神,永远靓丽,永远年青。靠近它,拥抱它,聆听它的呼吸,咀嚼它的味道,我们就有可能舍弃卑俗、猥琐、狭窄、计较而走向宽容、高远、深沉、博大。

*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更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必须把教师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教师的成长,关心教师的冷暖,如此,才能建设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老师思绪飞扬的地方,应该是学生收获幸福的地方,应该是问题生成的地方,应该是充满快乐元素的地方。

*一个学校应该形成统一、健康、科学、成熟的教学模式,有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成熟的标志,一个教师有成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形成的标志。

*快乐学习的本质在于体验生命成长的愉悦。我们追求的不是外在的快乐形式,而是生命成长的内心体验;不是学习过程中的轻松快乐,而是学习进步后的内心愉悦;不是快乐学习,而是学习快乐!

*学会考试也是学生的素质,学会应考指导也是教师的技能,考试研究不应该被忽视!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潜下心来,远离世俗和功利,摒弃浮夸和浮躁,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去探索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做一个真校长,真做一个校长?

……

这就是张世华,一个在思想中行走的探索者。在《行者常至》一书的“引子”中,张世华讲述了他曾经读过的一本书《飞吧,乔舒亚》,那是一只为追求信仰和精神自由,为实现真实的生命价值而博空奋飞的乌鸦。乌鸦乔舒亚的精神之旅为我们解决人生中某些极为困难的问题提供了童话式的答案,那就是以勇气、力量和百折不回的信念,冲破阴霾,去寻求亮艳的人生。这是怎样的平凡与伟大——“我只是想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上更重要而已。”“不要忘了,你不是因为偶然才来到这里的。你来这里是为了一个更崇高的目的和任务。”张世华在文中所引用的小说中的这两句话,无疑是他自己的价值观与精神写照。

做一个品格高尚的校长。张世华曾为如何做一个优秀校长列出12条基本品格:1.正确的政治立场。2.优良的政治品质。3.先进的教育理念。4.非凡的决策能力。5.超强的管理智慧。6.严谨的纪律观念。7.精湛的教育艺术。8.无畏的改革意识。9.无私的奉献精神。10.求是的思想作风。11.高瞻的发展远见。12.良好的心理素质。又从中挑出两个最基本的品格,这就是求是和无畏。

求是,首先要尊重规律。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学校发展规律、师生共同成长规律。一项工作、一次创新,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验试点,才能推广;不可一阵风,幻想一蹴而就。其次要求真求实。一是坚持实践标准。校长的思想水平固然重要,但校长的行政能力在整个教育实践中更为重要,脱离了行政能力和教育实践的教育思想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卓越的办学实践是检验校长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二是要有求实的思想作风。要有远离功利、淡泊明志的心态。对事业的情感,要闪耀着神圣的光泽,而非晃动着功利的光艳。校长作为艰难跋涉的教育苦旅者,要想享受教育的甘甜就要耐得住寂寞,不可因投机心理而亵渎了教育的真谛。不急功、不争利、不折腾、不浮躁,深入教育教学实践,让事实说话,让历史评判,这是校长必须坚持的原则。

无畏,就是要甘于献身,无所畏惧。首先,作为校长要有创新的责任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是校长成长的必经之路。其次,改革必将触及每个人的利益,作为校长,在教育改革中必须具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当学校发展与自身利益发生矛盾时,当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个人做出牺牲时,必须将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既做领军人物,又做普通一兵。

成就校长思想品格的还有读书。爱书、噬书是张世华的一贯所求。早在大学读书时,他就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省吃俭用,两年只穿一身衣服,却买了三百多元钱的书。康德、黑格尔、叔本华、《资本论》《资治通鉴》等等大部头的书就堆在他的床头,随手翻看。就是现在,无论工作多么忙碌,他也会尽可能地多读一些书,这个良好习惯的养成让他受益一生。

这样的读书习惯也使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抱有学习的心态。他去企业考察,歌尔电子公司在走向国际化、市场化、集团化发展过程中的所作所为,让他联想到当今教育在加强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建设的同时,要重点加强“面向未来”的教育,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立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重视学生未来所需能力的培养。

在贞明电子公司,现代企业的扁平式管理给了他改革的启示。在主持高新国际学校工作时,他把学校的中层部门设置为:教师发展部、课程开发部、学生管理部、国际交流部、人力资源部和后勤服务部,更好地适应了现代学校的发展要求。

20122月,张世华作为山东省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第二批赴美培训团成员,开始了在美国为期21天的教育考察培训,直接走进美国课堂,零距离感受美国教育。

在此间的教育随笔中,张世华记述了自己的感受:

一次美国之行,为我的教育梦想注入了新的元素。作为学校,作为教育,最关键的还是课堂,那是塑造人最根本的地方。于是,在考察期间,我最重视的,便是去观察美国学校的课堂。经过了解和思考,我发现,美国课堂具有这么一些特点:

学生实行走班制上课。这很显然为学生提供了诸多选择的自由,有利于他们兴趣和个性的发挥。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美国的课堂气氛温馨、自由、充满活力,孩子自由而不散漫。教室环境富有人性化、生活化,孩子们在教室里有一种家的感觉。生命只有在身心轻松、愉悦的环境里才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尊重个性的教学理念。美国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非常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差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

就我所见的这种美国课堂,促使我产生了许多的思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坚定不移;重视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重视阅读写作能力和观察创造能力的训练;重视生存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实地教学。总之,中国教育侧重于打基础,美国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创造力,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思考、探讨,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训练,并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独立人格的建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把美国教育中一些有益的元素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中来。尊重差异,增加实践,强化自主,重视创新,弱化管束,减少灌输,辨证施治……总之,我们的教育还有待于彻底解放学生,真正带给他们一片自由的蓝天,让他们在自由中获得自主,在自主中形成自觉,在自觉中获得成长。

晏子曰:“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的学生渴盼着解放,我们的教育期望着解放。矢志于解放教育的张世华,正以他对教育的深邃理解和执着的求索,探寻着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教育发展之路。

(未完待续)

 

(《山东教育》2016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