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学校“公共空间”的教育

发布日期 : 2016-06-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   钱艺林

 

现在居住越来越集中化,我们很明显能感觉到小区中的诸多不和谐:随意从楼上丢垃圾,半夜放鞭炮,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分时段装修制造噪音……我们这时想到的词就是“素质”,“素质差”“没有素质”。再从小区延伸到更多公共场合:运动会结束后的满地垃圾,景区的不文明现象,公交车上的你推我挤,飞机上的我行我素,网络中的谩骂攻击……这些当然体现了“国民素质”,甚至让人联想到这些人是“坏人”。其实这些人不一定是其他方面都“素质差”,只能说缺乏“公共空间”意识,缺少“公共空间”的教育。

公共空间的定义,狭义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及室内空间。广义的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进入新世纪,中国各个城市中规模宏大的广场遍地开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人缺乏公共空间的缺憾,此外还有虚拟的“公共空间”,也从网络中抽出稚嫩的枝芽。

“公共空间”迅速涌现,可是“公共空间”教育却远远没有跟上。这种教育除了通过自己习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作为走向社会之前的学校教育尤为关键,因为学生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习惯养成也主要在学校。所以,学校对学生的“公共空间”教育责无旁贷。可是,现在学校对学生“公共空间”教育方面的状况又如何呢?

一、有行动但少概念

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仪、爱护公共财物、遵守社会公德等方面并不缺少,也开展了这方面的诸多实践活动。但很多概念还是停留在一般的浅层,学生知道的仅仅是“文明”“礼貌”“卫生”“秩序”等“大概念”,对于“公共空间”的概念还没有引进到学校教育。“公共”包含了他人,当然也包括自己,“公共空间”意味着自己和其他人在同一空间生存,意味着这是一个适应新时代新环境新发展的“新公民”概念,那么,这个“关己性”就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我们学校要做的就是把“公共空间”的概念引进到学校日常德育工作,引入到学生认知范围。首先让“公共空间”的词汇在学生口头熟稔,然后围绕“公共空间”展开实践活动,慢慢在学生心中形成“公共空间”的概念,最后深化“公共空间”的意识,内化“公共空间”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具有“公共空间”的素质。

二、有知识但没价值观

在很多公共场合,学生的喧哗往往是最响的,到处乱窜的也是他们,我还观察到一些学生同样爱往河里扔垃圾……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我班学生小华在学校劳动积极,经常受到表扬,但一次家长会上小华妈妈的反应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小华在家里根本什么事情都不做,就算你叫他做他也找借口开溜。

以上的现象不由让人思考,我们在学校的教育有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从来不缺少学生规章制度方面的知识灌输。那么,学生做到了吗?似乎也是肯定的。小华不是在学校很积极吗?那么,学生有没有达成知行合一的境界呢?答案居然是否定的!为什么前面那么多肯定的答案,最后却变成了否定?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关键是学生并没有形成“价值观”。就以小华为例,他在学校的积极表现我们称之为“展示效应”,即是为了“展示”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这是他的“价值观”。那么,在不需要展示的时刻,这种行为将会随之消失。也就是说,小华在家里失去了“展示场”,那么他的积极行为也就消失了。这是因为小华没有理解劳动的真正内涵,没有从劳动中体验到“成就感”“自我存在感”“征服自然意识”等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观,而是浅表地为了老师表扬、同学羡慕。所以,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相关的知识,但是他们思想上根本没有建构起遵守“公共空间”准则对于自身意义的价值体系。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构建“公共空间价值观”。还拿学生的劳动举例,对于像小华这样劳动积极的学生,不能单单浅表地从爱劳动、讲卫生等方面表扬,可以提升到“个体”和“公共空间”相互影响的高度来说,学生就会体会到两者的关系,从而形成价值认同,也就不会出现家校判若两人的情况。另外,教师千万不要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这样学生就会认为劳动是低下和耻辱的,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三、有个体但缺辐射

我们不可否认现在很多学生反而是遵守“公共空间”秩序的,不闯红灯,不随地吐痰,买东西排队……倒是很多大人的表现要在孩子面前汗颜。那么现在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作为个体并没有能够影响到大人,影响到整个大环境。

我们在遵守交通法规、反腐倡廉等教育活动中有“小手牵大手”,那么在“公共空间”教育上也可以“小手牵大手”,让孩子把“公共空间”的意识传递给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家长。这其实也是对家长早先缺乏“公共空间”教育的一种弥补,是一种“家校共建”。学校也可以通过“家长学校”的形式,给家长传递“公共空间”教育信息,学校还可以把“公共空间”教育延伸到社区、街道,通过书画、说唱、小品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以上仅是对学校“公共空间”教育的探讨。“公共空间”教育需全社会、大环境的合力,是“国家工程”,需多管齐下,交互影响。“公共空间”教育是当今时代给我们教育人提出的命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社会文明程度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山东教育》20165月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