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校发展的些许思考

发布日期 : 2016-05-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福建省厦门市实验小学   王庆欣

 

一所学校,究竟好不好,不是单靠看挂在校门口的奖牌有多少,更多的应该是听听学生与家长的口碑与评价。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还有就是上一级学校对学校所培养出来学生的总体评价,那是比分数更重要更有说服力的评判。上级部门的检查、评比,学校难免会有所准备,并有刻意为之的行为掺杂,有时学校的办学行为与办学效益的真实性难免会有受遮蔽的嫌疑。来学校参加座谈与问卷的,也往往都是学校精心挑选的,对自己“利好”的代表。

学校要想听到家长最真实的心声,有时的确是不容易的,需要学校为家长、学生开辟沟通、反馈的渠道与门径。家长也会心有顾虑,因为孩子还在该校就读,对学校的办学过多“指点指责”的话,必有怕遭“报复”的忧虑,况且,他们也不知道学校是否是真心在听取,还是只做做样子而已。

其实,一所学校要想知道自己的学校声誉及社会认可度几何,最好的倾听对象是那些已经毕业的学生与学生家长。最近在与一些朋友闲聊,无意间了解到这样一些信息:两位朋友的孩子都在某名校学习,这所名校是市民们削尖脑袋想让孩子进去就学的地方。慕名进一所名校,孩子毕业后进入重点中学,与其他更多学校毕业的孩子在一起继续深造。去参加高一级学校的家长会与活动,也跟自己孩子的许多新同学、新家长认识、交流,结果发现,原先削尖脑门挤进去学习的名校,并没有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多少的“不一样”,自己的孩子并没有表现出比其他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凸显优势的地方。这位朋友说,他确实有点遗憾。另一位朋友说,他更郁闷,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以年轻教师为主,一位数学老师刚怀孕不久,在一次家长会上竟然对家长说,从现在开始,下班以后请你们最好不要给我打电话,我想利用业余时间好好调养,以便更好地抚育下一代。更夸张的是,这位数学老师自从怀孕起,就常忘记布置作业,害得家长们在微信群里不住地互相问来问去。还有就是科学课老师不足,学校安排某老师兼课,这位老师在兼任科学课的近一学期的时间里,几乎都是安排学生收看“年代久远”的《蓝猫淘气三千问》。我的朋友终于忍不住了,从网上搜索整理了一些较新较潮的“科普资讯”视频发给学校,建议学校在科学启蒙上多多少少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还有,他到学校参加“教学开放日”活动,跟班听了孩子所在班级的常态课(虽说是常态课,教师也是事先已经知道的,也一定是经过准备的课)。那位朋友说,那些课的确没有多少“听头”,特别是年轻教师的课堂,由于驾驭课堂的能力差强人意,把控不力,再加上教师的音量偏小,对学生的关注面偏窄,特别是像他的孩子那样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一节课下来,教师自顾自地讲着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一些学生进行有限的互动,总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这位朋友也曾有一个大儿子在该校就读,与小孩子所在班级的科任教师比较起来,他觉得当年大儿子所遇到的那些教师要好得多,负责得多。当时教他大儿子的教师多为中年老师,课堂常规抓得好,课堂能想办法、弄法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数学课,数学老师尝试让学生先学后教,先动手操作设想,再调整思路,先“一题一解”,再尝试“一题多解”。讲数学故事,编数学小报,让学生出题考别人……孩子的学习劲头可足了。同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总是抽出时间进行补缺、温故,真的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决心与行动。真怀念那些好老师,可惜,现在学校的年轻教师多了,这样的好教师就变得“可遇而不可求”了。我的朋友在哀叹的时候,还接着说,以前这所学校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见长,尤以活动开展得多而著称。可惜,现在很多学校都学习了,甚至有的学校的活动搞得比这所名校更好,更凸显各所学校的特色。这所名校倒在固守传统,没有再看到创新、领先的举措。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的朋友虽然说的是其他学校,我听了却犹如针芒在背,鱼鲠在喉。都说校兴我荣,可前提是在这所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都要竭力地为自己寄予深情服务的学校奉献心力。没有每一位工作其间的教师的奋力进取,又何来学校的兴旺与发达?两位朋友对一所名校的“吐槽”,至少让我有以下的些许思考。

一、名校要不断“刷新界面”锐意创新

名校,不能被声名所累,时刻要有危机意识。名校之所以为名校,就是因为它有着别的学校所没有的优势与擅长,有着独特的学校文化与学校精神。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教师与学生,身上自然笼罩着一种由学校浸润而出的独特精气神。名校一定是成果丰硕的,但那都是曾经的过往,不能只坐在原先的功劳簿上“喘气”。特级教师严华根对学校成果丰硕是这样阐述的:从教育成果的角度看,更多体现为——学校的内涵和文化,学校品格和品质的博大宏阔与内蕴精深;学校教师团队的师德崇高、学识卓越、教格超拔,真正堪称师表。学生则不独为“高分”之子,而应成为优能优品之才;不是少许的出类拔萃,而是群体的超凡脱俗。其学校和教育的影响力不仅仅是现实的社会好评,而应是深远的历史回声;不仅仅是一届届学生今天的美誉,而应是未来他们心头悠远的怀想。

这就要求名校要时刻做好“蹲踞式起跑”的姿势,随时准备重新启程、出发。名校要想保持优势,就只有不断“刷新界面”一途,不断地追求创新与先人一步,在坚守优秀办学经验的“守本”基础上追寻先人一步的“鲜招”。同时,名校要有自己的特色创建,不能随波逐流,只盯着上头文件、要求转,要能融入自己学校建设的总体“顶层设计”中。譬如,足球来了,学校的足球运动如何开展,是不是像其他学校那样,把原有体育课中的一节改成足球课?足球师资不足怎么办?名校就应该以另外的视角看待这个“足球进校园”,以普及与趣味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再组建校队抓提升。设计各种各样与足球相关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与热爱。再比如,高中阶段即将文理不分科了,在小学课程中,如何来探索出一条具有名校特色的“1+N”的综合课程呢?“互联网+”来了,名校在这方面应该有一些新的动作,让大家眼前一亮……名校只有不让创新的思维停下,才有望常立于同类学校的前头,成为名副其实的标杆。

二、名校要不断“反躬自问”明察短缺

即使是名校,也会不断地出现新问题,因为问题是永恒的。学校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砥砺前行的。关键是,这问题是自主发现的,是处在萌芽状态中的,还是经他人提醒,抑或是等问题暴露出来后才意识到的,这就很值得探讨了。作为一所名校一定要学会“一日三省吾身”,时不时地“反躬自问”——今天的学校,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行进在预定的轨道内吗?学校的“顶层设计”与中层的“执行落实”与一线教师的实践检验是否一致同步?今天的学校,在办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怎样的“负面清单”?通过学习、修炼,自己的学校与其他学校,包括国外发达国家的名校相比,立足名校的当下校情,有哪些是可以吸纳化为我用的呢?与这些走得更快更好的学校相比,我们学校的短板在哪里?是人力资源上的,还是硬件设施上的?瓶颈有无“突围之策”?

除了内部的自省,自主自觉的发现,学校还要真心虚心地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已经毕业的学生与学生家长、退休教师等,广开门径,兼听则明。悦纳各方声音,特别是对学校短处的提高建议。对于一些还未出现的问题,学校应该未雨绸缪,譬如,“二孩”政策出台后,学校的女教师较多,面对“扎堆生二孩”的情况,师资方面应该做怎样的储备?编制不允许增人,那么在选择代课教师上应有怎样的考虑?如何与这些相关班级的学生、家长讲明这些情况,征得他们的理解,并在师资培养上该“亮出怎样的剑”?诸如此林林总总,涉及可能会影响到学校办学质量的问题时,名校更应是存忧在前,及时设法解决、平衡。名校只有不断地明察自身短缺,绞尽脑汁解决,方能不断地突围、出彩。有一句话是名校必须铭记于心的,那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口号,“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学生一生的幸福”。只要把这句话实诚地镌刻在心,名校就一定能为孩子的成长、发展与幸福找到“出口”与方向。

三、名校要不断“铸魂提能”乐于担当

在湖北恩施芭蕉侗族乡,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在与一位退休乡村教师的交流中,被一句“一个人只有一颗心,一颗心只能用在一个地方”深深地打动了。一位40多年如一日从事乡村教育的老者,用毕生心血点亮了侗家山寨的“庠序灯光”令人动容。一位乡村老教师能有这样的情怀奉献教育,更何况是身处繁华都市的名校教师,更应该将“一颗心更好地用在一个地方”。

名校都拥有优良的传统,那是一代代名校人薪火相传获得的。随着老教师的退休,新教师“新鲜血液”的补充,让名校蓬勃着朝气与活力。农谚云:灌浆足墑,粒饱穂方。新教师的学识、学力、学历都高,教学能力一般不容置疑,特别是名校的新教师、年轻教师一般都是选拔考核进来的。关键是在他们入岗的前三年与前五年,是“灌浆期”,名校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期,从铸师魂、长师能两方面对这些新教师、年轻教师进行督促、引领与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对新教师与年轻教师的师德、师能、科研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进行“高密度”的培训、跟踪考核,树立先进典型;采用“菜单式指南”,利用信息教育手段,通过互联网,对新教师进行个性化培养;采用“环境育人”,营造温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感染召引新教师、年轻教师朝着“道术同修,理技共达”的教育理想迈进。

进入到名校,就意味着自己与学校的兴荣衰败“捆绑”在一起了,既然从事了这一育人的事业,就应该竭力地为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服务,在发展学生、学校的同时,也相应地发展了自我。只有每位教师都真正地担当起促进、激发、向前的角色,学校才有望迸发出“庠序暖光”,也才能使学校成为令每一位走出这所学校的学子频频回头、驻足、留恋之所在,成为大家心头悠远的怀想……

量情、适当、循序治理中小学校大班额诚如斯,名校就一定会有永恒的历史回响,也就绝不会出现前文那两位家长的“诉求”了,愿这样的真名校愈来愈多。

 

(《山东教育》20164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