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的“味道”

发布日期 : 2017-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邹平县教育局   布汝奎

 

对“味道”一词感触最深的一次是从阎肃先生的口中。那是在看一届青年歌手大赛,阎肃先生是评委,他说:“我听歌喜欢闭着眼睛品里面的‘味’,‘味’正就一定唱得好。”是的,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就要把听者带到草原,唱《英雄赞歌》就要让听者感受到英雄的慷慨。歌手对所唱歌曲的理解需要琢磨,琢磨得越独特,就越有个性,也就是越有自己的味道。佳肴的价值是营养,但佳肴的魅力在味道,没了味道,怎配得上佳肴?

古人云:“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意思是说,读书有三种味道: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味道,作家就是烹调的厨师。莫言在《小说的气味》中写道:“小说中其实存在着两种气味,一种是写实的笔法,一种是借助于作家的想象力,给没有气味的物体以气味,给有气味的物体以别的气味。”“一个作家一辈子其实只能干一件事情:把自己的血肉,连同自己的灵魂,转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歌曲有“味道”,小说有“味道”,课堂亦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教师能上出不同的“味道”。什么是“味道”?什么是好课的“味道”?味道,就是让人回味的东西;好课,就是让学生不断想起、不断回味的课。

好课要有“真味”。一个省级名师论坛,其间有一个“名师同课异构”环节,4位省级名师轮番登场,分别演绎了《平行四边形》一节的不同课堂版本。课堂甚是热闹,学生们用纸片、木片等不同的道具,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拼接着、打闹着。但是几节课下来,竟然品不出这是一节美术课还是手工课,反正没有数学课的味道。因为几节课下来,竟然没有一位老师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平行四边形。数学课特有的那种讲究逻辑线索、结论明确、概念清楚、论证有效的味道被热闹冲掉了。近年来,素质教育被喊得惊天动地,课堂改革被功利搞得一片沸腾,这模式那结构,熙熙攘攘,你来我往。放眼望去,教室里热热闹闹,今天你拆了讲台,明天他砸了讲桌;课堂上要么教师“一言堂”,要么学生“乱放羊”;听说流行什么模式就蜂拥而上,不管什么课,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只要跟得上潮流,就能赚个“改革家”名号。这样的课堂丢失了“真”,怎么上都不会是好课。虚假的、表演的课堂不会有好效果。课堂不能跟风,课堂不能折腾,课堂要追求本真、遵循规律。

好课要有“善味”。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好的课堂必然有良好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些可以归属为课堂的“善”。一堂好课,必须得有“善味”。这里的“善味”有三层意味:一是指好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好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否则,课堂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好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好课要有“美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音乐如此,好课也有回味无穷之妙。因为有回味的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喜悦、一种成长;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引领、一种修炼、一种期待。好课的味道,靠技艺“着色”,靠情感“添香”,靠思想“提味”。2010年笔者去上海参加聚焦课堂“有效设计与实施”小学数学研讨会,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刘松老师的课至今令人回味。他执教的是四年级的《方程的认识》,开门见山说要认识一个重量级数学量——方程,引导学生提问题认识方程,归纳出三个关于方程的问题:为什么?是什么?干什么?然后就让学生自找文本,去解决这三个问题。整堂课学习气氛浓郁,全靠学生自己解答这三个问题,对方程概念的学习采用的是让很多学生重复。重复是学习之母,经过十几位学生重复,即使没有回答的也了然于胸了。出示了几种方程,让学生按照不同的方式画圈分类,一个个学生上去画,一种又一种的集合圈油然而生。很多课堂以总结结束,而刘老师却以问题结束,想想是很应该的。一节课的结束,不就是下一节的课开始吗?且不说这节课如何高妙,令人折服感到“美”的是下课后,这些第一次听刘老师课的上海学生谁都不走,争着抢着让刘松老师签名。以往粉丝追星的场面呈现在了课堂。这样的课堂能不是一节好课吗?评委怎么说不重要,专家怎么说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认可、接受、有收获。学生能学到东西的课就是最美的课、最好的课。

只有把生命投入课堂,才能上出有生命的课。吴正宪说:“我们的学生只有一次6岁、一次一年级、一个童年,我们不可以有半点不珍惜学生的生命。每当我走上讲台,我就在想,在今天这节课上,我生命中的40分钟将和孩子生命中的40分钟共同度过、共同消失。我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消失在一起,我要用我的真诚感染学生,我也将感受到学生的真诚……”如果站在用生命拥抱生命的高度,课堂就会充满情感,充满真善美。真善美,就是好课的味道。

 

(《山东教育》2016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