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陪训”樊笼 还原“培训”真面目

发布日期 : 2016-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方友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教师培训,是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教师弥补成长“短板”,以及使“长板”更长的重要方式,是引领教师走出山重水复职业困境、获得醍醐灌顶的一声惊雷。这不是夸大培训的作用,因为培训确能让教师在“有涯”的生命中享受“无涯”的知的甘泉,让教师能与专家面对面,感受源自前沿的理论清风,让自己的生涯因培训而多一些正能量。以往笔者也参加过很多次培训,但似乎没能让其遂人心愿。

教师培训工作开展了很多年,而且年年都在搞。每年不光是寒暑假,而且在教师上班期间以及周末都在进行。那么,耗费了国家这么多物力、人力和财力以及教师的精力来搞的培训效果如何呢?肯定地说,绝对不会像某些总结里所陈述的那样,“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修养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极大地带动了一方教育的发展”。而真正深入学校现场,走进教师的教育教学现场,你除了摇头便是苦笑。这不是说专家(授课教师)讲的内容不前沿,讲得不透彻。在培训现场,许许多多的专家所讲述的也十分精彩,他们引经据典,案例恰切,讲得十分到位,而且也确实让一些参培教师“热血沸腾”。但是,这“沸腾的热血”却未能保持下去,还没走出培训现场便急剧降温,而回到自己的教学现场时也自然“涛声依旧”了。

这,也与如下的情况极其吻合。

有人曾这样描绘培训的情况:“发一个通知,招一批学员,请几个教师,讲几堂大课,钱花了,理论也很好,就是回去不知怎么搞。”肯定地说,这是对现实中的培训较为实在的描述。那么,培训的现场是个什么状况呢?你如果深入其现场,你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授课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听课教师在下面昏昏欲睡地“参与”。培训结束,大家“百度一下”,复制粘贴,培训总结便算完成了。而即使在听的,也是“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一动不动”。很显然,“培训”的真正意义已经隐身,老师们充其量也只是“陪训”而已,只是帮上级相关部门完成了一项任务。

培训可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殊不知“岁岁年年人不同”。学生处在变化与成长之中,教师也处在变化之中,社会及教育更是如此。不让“培训”有彻底意义上的改变,“陪训”也就只能如影随形了。

培训不是宣讲团作报告,培训最终是让教师能带走些什么,能把带回的东西运用于实践中或者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到实践中走个来回,从而于实践中获取真知,得到成长。先哲孔子强调因材施教,那么培训呢?为什么不能因需施培呢?其实,专家们讲的不一定是教师们所需要的,因为教师们的困惑需要专家们预先了解才行。所以,培训之前必须先搞个问卷调查,了解教师们的困惑。问卷调查的内容,可由各校教师提出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生发的疑惑、困惑和问题,署上实名,形成书面文件,上交行政部门的教师培训中心,再由培训中心进行汇总。将有相同或相似困惑(疑惑、问题)的教师归在一块。同时,将教师们的这些困惑(疑惑、问题)分类传给相应的授课专家,让专家有的放矢地对教师们施与培训。这样的培训针对性强,是教师感兴趣的,讲的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教师们自然听得认真,听得进去,能带回来且受用。

当然,授课专家还可提前一到两个月到培训所在的教育主管部门所辖的学校开展专题调研,走进一线教师的课堂,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真切感受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个人素养及发展现状。广泛搜集资料,深入分析,从而最终确定选题。当然,这是一个大工作量,对于专家们来说可能没时间,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开展的教师培训,效果肯定好得多。确实,这样很费时间,但是,培训少搞几次,同样也能达到效果,甚至比原来那样的效果要好很多。我们的培训就要做这样有意义的事。专家只有深入教育的“田间地头”,获取真正意义上的一线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那么,我们才是在为教育培训做着千秋好事,也才是为中国的教育真正扬起直面发展的风帆。

或许,从目前来说,像以上从一线中来的培训离我们的教师还有点儿距离,但应该成为努力的方向。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却不能等待,必须积极行动起来。怎么行动呢?窃以为,必须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到我们的工作中,加强阅读,及时反思,记录自己的思考、疑惑与困惑。在参加培训之前,全面梳理自己一直以来的思考、疑惑及困惑,分类记录在案。走进培训现场,则将听课与自己的问题结合起来。或许,在这样专注聆听的过程中,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生发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当然,也不一定。而当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则可利用与专家互动的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许自己的一些困惑也是多数教师的困惑),通过专家的解答而让多数人得到收获。当然,这“动”也需要授课专家给大家机会,让大家就一些热点、共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让大家在观点与观点的交锋与碰撞中解决教育教学中生发的问题,甚至得到新的收获。

纪伯伦说:“通晓数学的学者能向你谈度量衡的范围,他却不能引导你走入数学殿堂,因为一个人不能把洞察力的翅膀借给他人。”所以,培训中不能忘却的环节是听课教师们的实践。培训的效果如何,也需教师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尤其是在平时上课期间的培训,当一门培训课程结束后,应让教师们结合培训来进行即时的案例解析,或抽课题借班上课。结合教师们的实践情况,专家进行再培训,这样,教师们才会真正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才能让教师通过培训、通过实践生出属于自己的“翅膀”。当然,对于每一个参培教师而言,必须积极争取这样的机会,因为这不仅是一个锻炼的机会,更是一个主动提高自己的机会。

走出“陪训”的樊篱,让培训源于实际,彰显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从而能让大家把培训所获运用于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成长中的问题。

 

(《山东教育》2016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