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课程,让孩子诗意地成长

发布日期 : 2016-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多彩课程,让孩子诗意地成长

——高密市恒涛双语实验学校建构生活化课程纪实

本刊通讯员   孙世杰   李元军   臧怡恩

 

腊月的一个阳光温暖的日子,记者走进高密市恒涛双语实验学校。冬天的校园特别干净,褪光了叶子的草木,正积蓄着力量迎接春天。

这是一所充满艺术和创造气息的学校,这里有不一样的校园生活,孩子们的想法、姿态和气质与众不同,老师们感到很幸福。这些都成为记者来这里寻找的理由。

“我们追求这样一种教育:它应当是播种和守望。它能唤醒孩子心中的梦想,给每一个孩子带来自信和快乐,让每个孩子幸福地生活。”校长张群说,“所以,我们坚持用孩子的眼睛来设计学校、设计课程。别人做过的,只要孩子需要,我们会坚持;别人没做的,只要孩子需要,我们会创新。”

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校园里一棵树、一个角落、一个节日、一次活动都成了彩色的课程。因此,也就有了很多充满诗意的成长故事。

菜园里长出来的课程

在校园的东北隅,有一片耕地。尽管是在冬天,但仍然有几畦交错区间的蔬菜,有菠菜,有油菜,有大葱,有地膜覆盖的大蒜……

下课了,孩子们成群跑过来,弯下腰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今天有什么新变化?他们很用心,因为这些菜都是他们亲手种下的。

“看,这片叶子黄了,没有被子盖,菜会不会被冻死呀?”

“地膜里的蒜苗长齐了,等到春天,一定会长得很好。”

孩子们叽叽喳喳,像一群小鸟。

这块一亩见方的菜地,原是块闲地,老师们带领孩子,利用大课间,一边认识学用铁锹、耙子、锄头等农具,一边参加劳动,一齐动手,翻土整平,开垦出了一片绿油油的菜园。

“城里的孩子不认得哪是茼蒿,哪是芹菜,有这样一块田地,让孩子们种种菜,接接地气,观察认识蔬菜瓜果,这是难得的教育资源。”在张群眼里,这块园地弥足珍贵。

这片菜园,孩子们把它叫作“开心农场”。菜园分成36畦,除了低年级,中高年级每个班级认领一畦,每一畦也都有自己的名字,像“希望园地”“勤菜园”“小青虫乐园”等。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在自己的园地里种上喜欢的蔬菜,一年四季瓜菜飘香。

分了地,种什么、怎么种也是学问。孩子们采集了土样,和老师一起测验土壤的酸碱性质,了解时令节气和作物的生长习性,查阅资料寻找适合种植的蔬菜品种。这个过程,自然就成了探究学习过程。

因为每个班只有一畦地,大家七嘴八舌地建议,有的要种芸豆,有的要种萝卜,有的要栽大葱,有的要种黄瓜,意见常常不统一。于是孩子们想出了办法,对认领的菜园进行丈量,划分成几个种植区,每个季节分别种不同品种的菜,这样每个孩子的想法都能实现。

“还有的班级,干脆把大家带来的种子,一股脑儿全种下去。后来苗长出来,大家发现,哎呀,高的矮的,长的短的,红的绿的,蔬菜瓜果,什么都有,成了‘百菜园’。大家互相看看,笑得前仰后合。还有的孩子把花种当成了菜种,菜园长出了花儿。其实,不在于种什么,关键是孩子的参与、体验和快乐。”郭妹启老师讲着孩子们的故事,把大家全逗乐了。

种菜那天,有的孩子把爷爷奶奶都请来了,教大家如何开沟、如何撒种、如何浇水、怎么管理等,孩子们各有分工,忙得热火朝天。

“今天,学校里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种黄瓜、芸豆和西红柿。以前我从没见过这些种子,今天可算开了眼界啦。我很小心地把种子放到挖好的小沟子里埋好,这些宝宝在睡觉,等它们睡醒了,就会钻出来。我终于会种菜了,耶!”三年级(4)班的王晓丽一回家,就激动地向妈妈说。

数天后,菜园里长出了绿茸茸的小苗儿。于是,孩子们观察幼苗的变化,记录蔬菜成长日记,开始对不同成长期的蔬菜管理进行探究。每天分成几个小组,安排值日生打理菜园。

蔬菜一天天地生长,孩子们发现,有的菜长出了硕大的叶子,有的菜开出了花朵,还有的爬出了蔓子。在菜园里,科学老师带领孩子们开展雄花和雌花的观察研究,生活老师给学生们讲解每一种蔬菜的营养作用,美术老师带领孩子们在这里写生画画。菜园成了孩子们快乐学习的自然课堂。

五年级(3)班有个叫王宇的孩子,对生物研究特别感兴趣。看到袁隆平院士培植杂交水稻的事迹后,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想研究一种新品种蔬菜。于是,他在节假日去请教菜农,到农研所访问专家,学会了嫁接技术。经过多次试验,他把西葫芦嫁接在冬瓜的蔓上,培育出一种新品种冬瓜,长得又大又多,在全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伴随着季节的变化,一茬茬的蔬菜丰收了。学校又举行了土豆节、萝卜节、白菜节等一系列蔬菜节。每个节日,选取一种主打菜,让厨师烹饪成不同的花样,像炸薯条、土豆炖牛肉、炒土豆丝等,还通过电子屏播放蔬菜的营养、做法等知识,让孩子们边看边品尝自己种出的蔬菜。

“我们的菜吃起来可香了。我喜欢开心农场,它能长出很多的蔬菜,更让我学会了好多好多的知识。老师教我们‘谷雨前后,栽瓜种豆’‘人勤地不懒’‘有劳动才有收获’,以后我们种的菜一定会更好。”四年级的学生宋飞这样告诉记者。

一块菜园子,成了孩子们探究的乐园。

流淌在指尖上的艺术

走进教学大楼,随处可见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艺术创造。

一楼楼道成了低年级孩子的涂鸦墙。在这里,太阳成了绿色,鱼儿长了翅膀,小动物全都在海底快乐生活……宛如进入了童话世界。

“这个孩子想法更奇特,这是他画的科幻故事:小蝌蚪坐着飞船到遥远的星球,一路探险去找妈妈。”副校长张媛指着画面向记者说。

引人注目的是二楼大厅。周边的展柜里、墙壁上、角落里,全都摆挂满了流光溢彩的艺术品。纸浆、塑料、泡沫做的小盘子、小盒子、小纸筒,孩子们涂上丙烯做底色,画上了各种图案,做成了奇形怪状、五彩缤纷的立体软雕塑、彩色喷绘。孩子们用吸管把颜料吹成了花鸟树木,把彩纸撕成了小动物、时装,用彩纸丝做了好看的鸟巢,里面有用鹅卵石做成的鸟蛋,用玩具零件做成的太空神秘飞行物,用太空泥捏出的动物世界,用泥巴做成的城池、框子和花篮,还有摄影、图画、藏书票等。

孩子们的作品被老师们用很讲究的边框、古色古香的底座或者高档的版面材料装帧起来,做成了精美的艺术品,整个大厅成了孩子们的“艺术博物馆”。每件作品都写着孩子的名字,每天都有成群的孩子跑过来欣赏、点评。在孩子们眼里,自己的作品能够展览在这里,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孩子们是天才的创造者,在他们心里,总是装着无穷的想象力。”张媛感慨地说,要做出一件好的作品,常常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但孩子们非常执着,在美术老师指导下,总会有很萌的创意和制作。

这么多孩子各具特色的高水平“创作”,在其他学校很少看到。当记者感叹于孩子们的艺术创造时,张媛告诉记者,这些“宝贝”的装饰和布展设计也是一门艺术。说起这些,就不能不提一个人,她叫单咏,是这里的美术老师,更是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最受尊敬的艺术家”。

孩子们都超喜欢单咏的课。因为,她的课堂充满艺术创意和新奇体验,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在她的课堂上活灵活现。

在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这位多才多艺的美女老师。说起上艺术课和孩子的故事,她眼睛里总是满含着盈盈笑意。

高密泥塑、剪纸、扑灰年画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单咏告诉记者,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都走进了恒涛双语实验学校的课堂。就说剪纸吧,孩子们都会,一张大红纸、一把剪刀,在孩子们手里,剪出了蝙蝠、蝈蝈、喜鹊、花篮等窗花、棚花。学校里专门设立了美工室,孩子们的剪纸还参加过全市的展演呢。

“最好的作品在新楼上。”单咏笑着邀请记者,“我们去看看?”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整个大楼的文化,十分典雅地装饰着艺术画、板画、剪纸、摄影等,有印象派、有野兽派、有现代派,风格各异,美轮美奂,仿佛一座艺术的殿堂。记者起初以为都是名家大师的画作,但张媛告诉记者,这里的每一幅作品,都出自孩子之手。而整座大楼的文化设计,是单咏和美术组的老师的创意。

“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向孩子学习画画,你给他一个想法,他一定会还你一个惊奇。”在单咏的心里,充满了对孩子的欣赏。

每年,恒涛双语实验学校都会组织孩子们开展主题艺术创作。从消防栓宣传画,到解读图腾文化,到今年的“玩转色彩,彩绘民俗”,成为孩子们难忘的艺术盛会。

前不久,学校从著名的聂家庄泥塑基地买回一批叫虎泥坯子。单咏兴致勃勃地带领孩子们做起了彩绘泥塑。孩子们放飞想象,给叫虎泥胚涂上不同的颜料,画出心中的形象。于是,本来是老虎的坯子,在孩子们的描绘下,变成了猫咪、海绵宝宝、闪电侠,五花八门,老虎也变成了米色、蓝色,让人忍俊不禁。

有个家长开汽车美容店,听说学校里开展艺术活动需要轮胎,就送来几十个汽车旧胎。单咏安排孩子七八人一组,围着轮胎涂丙烯颜料,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几天后,旧轮胎变成了民俗艺术品。

更难能可贵的是,单咏老师非常用心地把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收藏起来,定期给孩子举办小艺术家创作展。小学毕业的时候,恒涛双语实验学校的每个孩子都会收到一本学校为自己制作的艺术集,其中收录了孩子小学六年设计制作的艺术作品,给孩子们留下了金色童年的记忆。这项充满诗意的赠送仪式,连同“美丽的校园”摄影、“感念师恩”演讲、亲子嘉年华等活动,成为恒涛双语实验学校的特色毕业课程。

色彩斑斓的校园节日

“用孩子的眼睛来审视教育,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想法完全不同。所以,设计课程必须从孩子出发,只有孩子喜欢的课程,才会有教育的意义。”张群说。

以前过六一节,是少数孩子表演,多数孩子坐在下面看,看得时间长了、累了,孩子们就没兴趣了。有的孩子抱怨说,六一节真没意思,就像在看演戏。

后来学校改变了做法,过节的时候让每个孩子都有表演机会,人人有节目,班级之间、年级之间互相邀请表演,不管表演是否精彩,只要参与了,孩子们就特别高兴。还有亲子表演、师生表演,甚至和校长一起表演,六一节成了每个孩子的快乐节日。

2015年六一节,除了原先的歌舞声乐、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秀我风采、艺术展览等节目之外,学校还举行了一个特别的活动:给每个孩子一个礼物———漂亮的小荷包,里面装着一包植物的种子。

按照学校的要求,每个孩子回家后,都小心地种下了种子。几天后,在孩子们的盼望中,种子发芽出土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要记录天数,然后天天观察,用文字、摄影或者语言记录下小芽的成长过程,直到最后开花结果。

每个孩子都完成了这个课题,并得出结论,是何种植物,习性是什么,形态如何,等等。有的孩子记录了一本宝贝日记,有的做成了一本相集,还有的拍成了视频,分享到班级QQ群。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恒涛双语实验学校便把风筝也做成了一门课程。

每年四月,春风吹来,学校的风筝节会如期举行。

高年级的孩子在老师指导下,自己设计、扎制风筝,用绸布、皱纹纸做面料,设计图案和颜色,用竹签扎制龙骨,粘贴彩画,每个细节都是探究课题,像龙骨的对称性、竹签的轻重柔韧、面料的风力承受度等,设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的过程。

六年级学生李凡在日记中写道:“平时,看到一只只美丽的风筝,心里羡慕极了。到了自己做的时候才知道,做风筝真难啊。不是竹签弯断了,就是弄破了风筝面。在课上没做完,回家继续做,爸爸妈妈都过来帮我,用了一个晚上,终于做出了一只彩纹鱼风筝。看着做好的风筝,我高兴极了,还梦见彩纹鱼向我笑呢。”

低年级的孩子则开展风筝节文化故事会、百家讲坛、手抄报展、涂鸦画、沙画、诗词朗诵,让民俗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萌生发芽。

接下来,学校举办风筝展。孩子们把自己制作的蜈蚣、蜻蜓、金鱼、燕子等各种各样的风筝都摆放在大厅里,让全校师生、学生家长来参观。

最热闹的是千人放风筝表演赛,按照年级依次举行,每个孩子都参与。孩子们拉着长线,看着在蓝天上飞舞的风筝,跑啊、喊啊,那种兴奋劲儿。连家长们都激动地说,他们找回了过去的欢乐童年。整个四月,孩子们都沉浸在风筝的喜悦里。

对于国学经典阅读,“我们以农历节日、节气为线索,把优秀的古典诗文、典范的现代文串联起来,组成多个诵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主题,开发创编诵读校本课程———“农历的天空”。课程分为节日篇、节气篇、季节篇、自然篇等几部分,每一章节既有相关的诵读篇目,又有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副校长张媛介绍说。

三月份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桃园,观赏桃花,吟诵桃花的诗句,让孩子体验不一样的诵读环境。

五月开展“诗画端午”主题活动。各班级排成赛龙舟形队列,集体诵读端午诗词,开办“走近屈原”诵读会、“我眼中的端午”手绘本创作、端午传说版画展览。每个孩子都回家学包粽子,把自己包的各种各样的粽子带到学校,开展“吃百家粽子,话人生品格”晚会。

此外还有樱桃节、体育节、中秋节、艺术节、读书节、冰雪节等,让孩子每个月份都过节,不同的节日便有了不同的经典诵读方式,孩子们对经典也有了新的感悟。

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印记。

铺垫亮丽的人生底色

三年级(2)班参加学校跳绳大赛,本来全班鼓足劲头,誓夺第一,结果因为个别孩子太紧张,配合不好,得了倒数第一。孩子们无比失望,班级气氛非常沉闷。

当班主任郭妹启走进教室时,发现所有的孩子都低着头。这时,班长站起来检讨说,这次失败是因为他没有组织好。很多孩子也跟着站起来,说自己配合不好,影响了班级成绩。

郭妹启被感动了:多懂事的孩子啊。同时,也庆幸自己没有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出不满和失态,因为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老师鼓励的时候。

“孩子们,尽管我们在比赛分数上没有赢,但是,有了这次经历的检验,我们赢得了更加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品格。”郭妹启笑着对大家说。孩子们一听,好奇地抬起了头。

“你看,大家没有互相埋怨,没有逃避责任,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承担责任,这难道不是更可贵的品格吗?这个月,我们的品格教育主题就是:勇敢。今天,我们已经上了生动的一课。”如同阳光春风般的话语,使孩子们重新振作起来。

郭妹启说的品格教育,其实就是恒涛双语实验学校实施的“根基品格教育工程”。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品格;播种品格,收获人生。”按照这样的理念,学校开发出特色鲜明的品格课程。

学校聘请专家,和老师们一起,通过家长访谈、调查问卷、查阅资料等方式,研究梳理学生从小要培养的人生品格,排列出了品格名录。筛选出乐观、勇敢、责任、向善、感恩、接纳、尊重、节制、礼让等纳入课程,并对每个品格应该达到的标准要求细化明确,具体到一天、一年甚至一生应该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品格课程每月开展一个主题,对应着一年12个月。每个主题品格又分成几个子品格,细化到每个星期的课堂教学和班队活动。月初的时候,学校里举行‘品格发布’,每周学校开设道德课堂,邀请家长、名人、名家进校园。学生也登台演讲,举行品格诵读、讲品格故事、唱品格歌曲、看主题电影、组织品格月体验活动等。月底的时候,评出‘品格好少年’。”毕秀芳老师告诉记者。

结合品格课程,恒涛双语实验学校专门印制了“品格日记”,每个孩子一本,其中包括品格主题、品格释义、品格诗词、行为准则、日常用语、生活记叙、家长确认、同伴加油站、自我反省和老师评价等。每次品格达标或进步,会得到一颗红星,五颗红星晋升金星,在班级争星榜上张布。引导孩子从生活点滴行为开展“道德长跑”,培养良好品格。

这样一路走来,到毕业的时候,这些生活中的点滴成长,就成为孩子们“美好时光”的定格和记录,被孩子们当宝贝一样珍藏。

“品格养成是慢的艺术。多年来,我们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努力把品格播种进孩子们的美好人生。现在,这个工程已经变成学校常规了,但是内容和形式却是不断创新的,因此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同和支持。”张群表示。

每年新生入学,学校精心布置,让孩子们第一天就开始体验品格教育。在老师引导下,家长领着孩子穿过“希望门”,教室荧屏上播放着老师美好的祝福和欢迎词,让孩子感受亲情,点燃希望和信心。孩子们“手拉手交朋友”,用自己的方式学会沟通、交往和乐群。然后,老师领着孩子认识校园,看看饲养园里的小鸭子、小兔子和鸡,到果园里看看树上的果子,说说自己的梦想,告诉孩子要爱护小动物,和小树一起成长。

不但如此,开学还有很多的“第一次”尝试。像第一次学习正确洗手,第一次节约用水关好水龙头,第一次学会安静午休,第一次和老师拥抱,第一次文明用厕、清洁卫生,第一次按秩序站队,第一次专注上课,第一次文明礼让,等等。这些细致入微的教育,慢慢都变成了孩子的习惯和品格。

王蕾老师说,以前孩子们在餐厅吃饭时,总是喜欢多要,但有的吃不完,造成了浪费。学习了节俭的品格后,孩子们公选了一贯节约的孙渝涵同学负责分饭,约定谁也不准多要,吃多少分多少。孙渝涵非常负责,每次分饭时,把馒头掰开,每人先分一半,不够再要,就连分给陪餐的班主任老师也是一样。饭后,挨个同学检查是否有剩饭。这么一来,再也没有人浪费了。

王晓燕老师班里有几个调皮孩子,在校园里捉到了几只昆虫,恶作剧般地把昆虫用土埋起来,憋死了。事后,王晓燕知道了,就在班里设计了一场情景剧,让孩子们发表看法。有个孩子提出了一个观点:你成了昆虫的被告,为生命进行辩护。这一节课让孩子们懂得了敬畏生命、保护生态。

五年级(1)班张晨曦在日记中说:“每天放学后我都会跟弟弟玩,玩呀玩呀,一直玩够了为止,才想起作业还没做。不过,从今天开始我变了。因为上午我们上了节制课,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好习惯,我感到这些都很有益。今天放学后,我没贪玩,早早就认真完成了作业,然后才跟弟弟玩了个痛快。晚上不用再草草应付作业了,我感到自己进步了,心里很快乐。”

第二天,张晨曦这样写道:“今天,我又坚持了,而且,作业写得更认真了,还比昨天快了五分钟呢。”

第三天则是:“因为每天上课都走神,我觉得很不好,决心改掉这个毛病。这节数学课我尽量打起精神,节制自己,不让自己走神,结果还是走了几次,不过比以前少了好几次哦。”

第四天,张晨曦说:“今天我更加努力节制自己,结果上课一次也没走神,我真高兴。”

副校长李春秀感慨地对记者说:“孩子就是这样一步步长大的。”

校园里有一片杨树林子。林子旁边,有个饲养区,这里养着白色的小羊、走路一摇一摆的鸭子、花公鸡和咕咕叫的母鸡等。这些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每个动物都有一个班级的孩子照看领养。对小动物有爱心,对它们的生活负责,与它们和谐相处、快乐成长,这也是一种品格教育。

恒涛双语实验学校有个规定,就是坚持不扫林子里的树叶,因为孩子们喜欢走在上面沙沙作响的感觉,喜欢带着白鹅、小羊在林子里漫步。可是有一天,孩子们放假回来,却发现杨树被伐了。这下,孩子们议论开了:是谁伐了杨树?为什么要伐树?是不是破坏环境?有的孩子直接找到分管校长,非得要个说法。

“这些孩子,太爱这片林子了。他们觉得自己是小主人,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他们都很珍视,谁也不能动。爱学校爱公物爱环境,这就是一种品格教育的力量。”张群笑着说。

“事实上,这些速生杨树树龄只有10年左右。生长多年了,有些已经空心、烂枝,产生了安全隐患。从为孩子们安全着想,学校决定换掉树木。”张群解释说,“看到孩子反应这么强烈,我们赶紧组织所有班主任,把事情向孩子说清楚,并代表校长跟孩子道歉,因为事先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同时,面向所有孩子征集方案,共同来设计更美丽的校园。最后,孩子们一致同意栽果树,把北方所有的果木品种都栽上,分区设置梨园、杏园、桃园、李子园等。看到自己的创意被学校采纳,孩子们才高兴起来。”

尊重孩子的想法,让校园充满民主、公正、赏识,又何尝不是一种品格教育呢?

“走在校园里,看着孩子充满朝气的笑脸,我的心中常常涌起母亲般的情怀和期望。母亲总是欣赏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成长而幸福。学校应该像一位母亲,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用爱和智慧滋润着孩子慢慢长大,然后耐心地等待满园花开。”张群的话语,满含深情的期盼。

 

(《山东教育》2016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