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浸润修炼的需要

发布日期 : 2016-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福建省厦门市实验小学   王庆欣

 

这段时间以来,屏幕上消费明星及明星家庭的节目越来越多。为了争取收视率,各个台“奇招迭出”,各类明星“粉墨登场”,让屏幕“熠熠生辉”,观众得以“大饱眼福”,得以“窥探”到这些明星在“公众人物”背后的、与我们平常百姓一样的喜怒哀乐与七情六欲等。

在编导创设的各种“狗血”情景中,各路明星也“各尽所能”地顺应、服从。在为各路明星能以低姿态参与娱乐节目“接地气”点赞的同时,我不由得有两点担心——

1.众多档“消费明星”的栏目中,极少有我们国内娱乐节目自己原创的内容,很多的明星户外娱乐节目都是从韩国、欧美等地花大价钱买版权开展的,也就是“借壳生蛋”,这与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音是格格不入的,也是颇不和谐的。小小的韩国,文化立国,在娱乐项目上不仅“内销”,还能“出口创汇”,这是我们普通大众也要好好思量的问题。

2.有的明星为了不菲的出场费可谓是“拼命三郎”架势,拿起遥控器,好几档不同的节目都可以看到某些明星的身影。一般而言,明星都有自己“独专”的行当,演艺等事业也是很紧张的。但是,他们却推掉“主业”,来参加各类的娱乐真人秀,其出发点在哪里,我们不一定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想集聚更多的人气,收拢更多的粉丝,为自我未来演艺事业的发展铺路或添彩。

可是,情况真是如此吗?观众之所以买明星的账,是因为明星披着神秘的面纱,让喜爱他们的观众、粉丝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欲望。一些明星因为某个片子、某部作品抑或是某首歌、某支舞,就火红起来了,引来了一堆的粉丝团,这就是“明星效应”。明星要想长盛不衰,成为“常青树”,就得要有忠实粉丝的经济支撑,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粉丝经济”吧。其实,各路电视台又何尝不是抱着这样的“算盘”在营销呢?

就我个人的感觉,一个明星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娱乐真人秀的录制现场,起初给人的感觉是新鲜,随着节目的推进,明星在屏幕上就难免会有露怯的时候,各种“短板”“死穴”昭然若揭。公众人物一旦揭下面纱,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比常人还要不济的时候,试想想,此刻的这位明星,在观众、在粉丝的眼中,还会有“初恋”般的味道,还会有“爱你爱到死”的冲动吗?出镜多了,曝光率高了,出糗与摆短的几率也就增加了。因而,奉劝各路明星,出境“被消费”前请细掂量,细斟酌!

何止娱乐业是这个理,其他行业也概不例外。就拿我们教育行当来说,也有些靠“一课成名”的教师,拿回奖项以后,各种荣誉也就接踵摩肩地到来。随着资讯与交通的便捷,各种民间机构举办的教育教学交流展示活动多如牛毛,这些“明星教师”就赫然在邀请之列,就像当年明星走穴那样,当起“空中飞人”在不同的城市,演绎着相同的“那一课”。难怪有人说,这个人讲的这一课,我在某处已经听过了,这是我第二、第三次听了。这显然不是溢美之词,成名后的“明星教师”并没有给千里迢迢来学习的其他“平民教师”以闪亮的惊艳感。各处各地举办的培训活动又何尝不是这样,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带着一份已经熟稔于心的讲义,在各个不同的教育培训地往来穿梭……

写到这儿,我不由又想起了最近有些不知名的学院,竟然开出500万的高价,想聘来院士莅院“站位”,提升学院的知名度。高薪聘院士,这是对知识的尊重,固然是好事,但聘来的院士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让学院真正“腰杆子”挺起来,这恐怕非一两个院士所能达成的,依靠的还应该是学院自我的内功修炼吧。王选院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处在创造高峰期的科学家,是没有时间频繁上电视露脸的。”在王选这样的院士眼中,时间就是一切,时间就是科研之生命。

在表面繁华的背后,实质是一种轻飘的浮躁气在游荡。不管是从事什么职业,急功近利都是短视或是短命行为。要想在一个行当中傲立潮头,独领风骚,的确是非常艰难之事,唯有不断地学习、修炼。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变化更是快速,说是瞬息万变、稍纵即逝一点也不为过。就拿“被咬过一口”的名牌苹果公司来说,那是公认的行业老大,是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但他们也在不停地研发、创新。前不久一直被寄予厚望的“苹果智能手表”并没有真正“火”起来,就是最好的明证。再来看看曾被联想公司收购了核心部门的IBM公司,这位曾经的笔记本电脑行业的标杆,已经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在干什么呢?他们在研发,他们在寻求新突破。日前有报道称,IBM公司在“情感智能”开发方面已经先行一步,并提供了相应的产品。

沉寂,是需要勇气与耐心的。沉寂,不是自我沉沦,宣布自我退出,而是缓冲一下,调整一下,以备下一程的重新出发。

沉寂,更是浸润修炼的需要。对教育专业来说,这点更为重要。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孩子未来的精神长相与事业根基都需要教育予以滋养。教师若只是固守自己在院校中获取的那些学识,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律,固步自封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对众多“数字原住民”的新生代孩子来说,我们的教育还没上路就已经OUT了。教育更是一项不容急于求成的事业,要想培养出有作为有仁爱有向上心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唯有从每一位教育中人自身开始做起。

沉寂,就是希望我们教师能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勇气与耐性,不急不躁地阅读、思考、实践、提炼。阅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提升;思考,必须以写作、书写记录的方式呈现,那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实践,是将自己的学习、思考所得转换成执行力,付诸于教育教学现场自我考量,那是站在“实验室”里摸索奋进;提炼,那是反思力的贡献,成功之处汇成经验,失败之处再砥砺前行……

沉寂,就是不汲汲于名利。将培养学生优良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育学生创造精神等作为头等要务来做,并将其视为一辈子崇高的追求目标。拒绝外面世界的盛情邀约,留一点“神秘”给他人——不轻易去公开大场合“亮相”讲学。但一旦出手,就要有语惊四座的惊喜与明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姿态不经意就倾泻流淌。同时又不吝啬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多发表于刊物,让更多的同行中人商榷、研讨。沉寂,就是淡泊名利,将学生与家长及社会的口碑看得更重,始终相信,教育的功效不在当下,而在学生成长之后的未来。沉寂,需要“牺牲”社交的网络,坚守自我的“精神高地”,能与孤独为伍,与书卷亲近,与自我对话,与灵魂言说……

在如此热闹繁荣的时代,一个人想沉寂、雪藏自己,很难。但一旦真沉寂修炼了,出来之后的那种“绝世武功”,那种“高深莫测”,会让自己顿时提升厚重感。沉寂修炼过后,心态也会越来越趋于平和,也不会被掌声鲜花所左右,还依旧会如故地坚守自己的追求与姿态——不停歇地遨游在书海,在“试验田”里躬耕、勤勉,不辍笔耕,默默书写教育教学的华章。

这样的沉寂,真美!

 

(《山东教育》201612月第12期)